摘要:46岁的陈慧兰是深圳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娘,店面不大,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扑在生意上。因为忙,她很少在家正经做饭,平时吃得最频繁的就是从家乡带来的咸鱼和腊肉。她觉得这些味道最熟悉,也最省事,常常一大早就用腊肉夹馒头当早餐,中午随便煮点咸鱼下饭,晚上回
46岁的陈慧兰是深圳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娘,店面不大,但她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把全部心思都扑在生意上。因为忙,她很少在家正经做饭,平时吃得最频繁的就是从家乡带来的咸鱼和腊肉。她觉得这些味道最熟悉,也最省事,常常一大早就用腊肉夹馒头当早餐,中午随便煮点咸鱼下饭,晚上回来再切几片腊肉,加点辣椒一炒就是一餐。时间久了,这些腌制食品几乎成了她餐桌上的标配,很少吃新鲜蔬菜。久而久之,她习惯了这种高盐高腌的饮食方式,却没意识到这份家乡味道背后暗藏的健康隐患。
2020年7月8号,陈慧兰正在店里给顾客打包衣服,突然鼻腔深处像被硬塞了一团棉絮,气流卡在里面怎么都冲不出来。她张嘴说话时,声音含混闷哑,好像被人捂住了鼻子。她一边忍着不适继续招呼顾客,一边用手揉鼻梁,可那股堵塞感越揉越紧,像有人往鼻腔深处塞进石头,死死卡着不动。她说话声音越来越低,喉咙里开始夹着鼻音,顾客还问她是不是感冒了。顾客的声音在耳边都变得遥远,她只能勉强点头回应。等客人走后,她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嘴巴张得大大的拼命喘气,鼻子里却依旧像封死了一样,喉咙里传出的呼吸声粗重刺耳。
半个月后的7月23号,陈慧兰在收银台结账,突然感觉耳朵里传来一股沉重的压迫感,像厚厚棉花团一下子塞进了耳道。顾客说话的声音她听得断断续续,声音像隔着一层厚布传进来。她心里一紧,用手反复揉搓耳廓,可耳闷依旧没缓解。她拼命摇头,耳朵里却只剩低沉嗡鸣,她试着大声说话,声音却带着明显的鼻音,含混不清像从水里冒出来的气泡。那种耳朵被塞死的闷堵感让她全身紧绷,心口怦怦乱撞,气息也跟着急促起来,整个世界一下子被抽走了声音,她只能独自困在这片厚重的寂静里。
紧接着,鼻腔再次被死死堵住,陈慧兰猛地吸气,却只吸进一丝冰冷的气流,紧接着一股黏稠的鼻涕顺着涌出,夹杂着鲜红的血丝蜿蜒而下。她心里猛地一凉,还没来得及反应,呼吸就彻底乱了。胸口像被铁箍死死套住,每次张嘴喘气都带着撕扯般的痛感,喉咙里发出的声音粗重急促,仿佛空气被撕裂。她脸色在几秒钟内迅速泛青,嘴唇发紫,额头和脖颈全是冷汗。身体在强烈的缺氧下剧烈颤抖,她伸手死死撑着柜台,眼神已经开始涣散。店员吓得赶紧冲过来搀住她,她整个人虚脱地靠在店员怀里,大口张嘴喘息着,带着鼻血的呼吸声一下一下撕扯耳膜,被急匆匆送往医院。
在医院,医生首先为陈慧兰安排了鼻咽部的电子鼻咽镜检查,镜头伸入时即可见到鼻咽顶壁有一块不规则的新生物,表面粗糙,轻轻接触就渗出血液。随后行鼻咽部MRI,显示鼻咽右侧壁有一肿块影,大小约3.5×2.8cm,信号不均,边界不清,并已侵犯至咽旁间隙,部分压迫咽鼓管开口,这也解释了她耳闷、听力下降的原因。进一步的病理活检提示:未分化型鼻咽癌。
当医生把病理结果放到她面前时,陈慧兰整个人愣住了,眼睛死死盯着那几个字,喉咙发紧,声音颤抖:“鼻咽癌?我怎么会得这个病……” 她的手指不停搓着衣角,脸色煞白,整个人都在发抖。医生见状,语气放缓:“别太害怕,这个病在我们广东、广西一带其实挺常见的,和长期爱吃腌制食物、咸鱼腊肉有关系,你的饮食习惯正好符合。好在你发现得不算晚,现在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放疗,它对鼻咽癌效果很好,大部分人都能控制住病情。你要做的是积极配合,把身体调整好,后续的治疗我们会一步步安排,预后并不差。” 听着医生耐心的解释,她眼眶湿润,心里那团乱麻才稍稍有了一丝松动。
陈慧兰很快住进了肿瘤科病房,开始了系统的放疗。起初几次,她觉得只是喉咙有点干,像被火烤一样,慢慢地,口腔溃疡、咽喉灼痛接踵而来,每次吞咽都像刀割。她常常只能靠流食和营养液维持,但每天依旧咬牙坚持按时接受照射。放疗中期,医生定期复查鼻咽部影像,提示肿块体积已经明显缩小,压迫咽鼓管的部分也逐渐缓解,耳闷和鼻塞症状大大减轻。到了放疗结束时,她的鼻涕中已不再带血丝,说话的鼻音也比之前清晰许多。虽然整个过程让她痛苦不堪,体重下降了不少,但病灶缩小的结果让她和医生都看到希望,后续只需定期复查和生活方式调整,病情已得到较好控制。
出院前,医生特意把陈慧兰叫到办公室叮嘱她:“这次放疗效果不错,肿瘤缩小得很明显,你不用太担心,但接下来恢复的关键在于你自己。饮食一定要改掉老习惯,咸鱼腊肉尽量别再吃,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清淡饮食。复查也要记得按时来,不能嫌麻烦,早期发现复发或者并发症,才有机会及时处理。还有作息要规律,别熬夜,也要学会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压力。鼻咽癌的预后和配合度关系很大,你这次能挺过来,就是个好开头。” 陈慧兰一边听一边点头,眼神里渐渐多了一份坚定。
回到家后,陈慧兰开始慢慢调整生活。放疗让她体重掉了不少,口腔也还容易干痛,但她记得医生的叮嘱,先从饮食改起。餐桌上不再出现咸鱼和腊肉,而是每天准备清淡的米粥、青菜和新鲜水果,她还特意买了榨汁机,保证身体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以前常常忙到深夜才睡的她,现在晚上十点就关灯休息,白天则会到楼下小区里散步半小时,让身体逐渐恢复体力。她心里明白,鼻咽癌虽然经过放疗控制住了,但自己的免疫力还在恢复期,不规律和高盐的饮食只会拖后腿。就这样一点点坚持下来,她的精神慢慢好转,气色也比刚结束放疗时好了许多,日子终于安稳了些。
半年后复查,陈慧兰走进医院时,脸色已经比半年前红润了许多。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122g/L,白细胞6.1×10⁹/L,血小板210×10⁹/L,都处在正常范围。鼻咽部MRI提示原先的肿块影已缩小至不足0.8cm,边缘清晰,无新的侵袭迹象。鼻咽镜下黏膜光滑,仅见轻度放疗后改变,没有再出血的情况。医生看着这份报告,点点头笑着说:“从目前的检查结果看,你的恢复状况非常好,没有复发的迹象。”陈慧兰听到这句话,心里松了一大口气。她带着轻松的心情回了家,但这份安心很快就被打破了……
2022年3月12号,陈慧兰正在店里清点新到的货品,弯腰搬起纸箱时,腰背猛地一阵刺痛,像有什么尖锐的东西从骨头里钻出来。她脸色瞬间变白,手中的箱子差点就掉在地上。她咬着牙硬撑着,把纸箱挪到一边放下,可痛感却死死钉在后背,往下坠着,像有沉重的石块压着骨头。她伸手去按,指尖刚碰到腰侧就痛得直抽气,额头冒出冷汗,呼吸变得急促。顾客进店时她强撑着微笑,但声音发颤,身子也弯得更厉害,那种撕扯感从脊柱一路传上来,让她整个人几乎要跪下去,只能扶着桌角,咬紧牙关忍过去。等客人走了,她缓了好一会,才感觉好了一些。
3月27号,陈慧兰在店里蹲下整理货架,腰背的钝痛又一次袭来,比之前更猛烈,那股痛感像烧红的铁棍死死压在脊柱上,稍一移动就像有锯齿在骨头里来回割。她整个人顿时僵在原地,脸色苍白,嘴唇抖得厉害,额角冷汗不停地往外冒。她双手颤抖着撑住柜台站直身子,可一动骨头就像被生生扯裂开,痛得她眼泪直往下掉。她努力想忍着继续干活,但手指已经抖得拿不稳衣服,每一次喘气都牵动着背部的疼痛,让她连话都难以说完整。旁边的店员看她脸色发青,牙关紧咬,呼吸急促,忙上前搀她,她却话都说不利索,只能艰难吐出一句“疼”。
疼痛并没有缓解,反而更像一股暗潮在骨头里一点点扩散,腰背像被无形的石块死死压着,甚至连下肢也开始发麻。陈慧兰两只手死死抓着柜台,手背青筋暴起。她想伸直身体,却像被钉住一样动弹不得,骨头里的那股灼烧感让她整个人直发抖。她的额头冷汗顺着下巴直滴,眼神一阵阵发黑,呼吸越来越急促。下一秒,她猛地摔倒在地,后背触到地板时整个人痛得抽搐了一下,随即眼皮沉重地垂下去,彻底失去意识。店员吓得大喊她的名字,急忙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将她慌忙送往医院。
在医院,医生立即为陈慧兰安排了全身骨扫描,结果显示腰椎及骶骨区域有多处放射性浓聚影,提示骨质破坏。随后进行的MRI检查进一步证实,腰椎L3和L4位置可见异常信号影,边界模糊,椎体部分受侵,局部骨皮质变薄。血液学检查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升高,达到了389U/L,远超正常值,提示骨代谢异常。结合她近期持续加重的腰背疼痛和临床表现,医生最终下了诊断:鼻咽癌骨转移。
听到“鼻咽癌骨转移”的那一刻,陈慧兰只觉得脑子里轰地一声,整个人僵在原地,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抱着检查单,哭得声音嘶哑:“为什么会这样?医生,我一直都很听话的啊!放疗后回家,我把咸鱼腊肉全都戒掉了,每天自己煮粥煮菜,多吃青菜水果,还买了榨汁机补营养。我按时睡觉,不再熬夜,还坚持每天到小区里走半个小时,连喝水都比以前勤。我以为自己做到了面面俱到,为什么还是会出问题?为什么来的这么突然?上次复查不是说情况稳定吗?怎么就变成了骨转移!”她的声音里夹着撕心裂肺的不甘,泪水一滴滴落在报告上,怎么也止不住。
医生望着哭泣的陈慧兰,心里同样一片疑惑。她从确诊开始就表现出极高的依从性,饮食、作息、复查都严格遵循医嘱,从不掉以轻心。他回到办公室,把她之前所有的病历资料一份份调出来重新翻看:放疗结束时的影像显示肿块明显缩小,半年复查时血常规各项指标正常,血红蛋白122g/L,白细胞6.1×10⁹/L,血小板210×10⁹/L,鼻咽部MRI提示残余病灶不足0.8cm且边界清晰。当时的影像报告和鼻咽镜检查也没有异常出血或可疑转移迹象。所有数据都稳定,没有任何破绽,可如今突然出现多发骨转移,几乎没有任何预兆,这种前后巨大的反差,让医生心头同样笼罩着困惑与不解。
陈慧兰被确认是鼻咽癌骨转移后,主治医生久久无法释怀。他把厚厚一摞病历资料整理好,上报到上级医院,并以疑难病例紧急提交。几天后,市肿瘤中心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呼吸科、影像科、耳鼻喉科、肿瘤内科、病理科的专家全到场。病例资料投到大屏幕上,一行行检查数据和影像图片闪过,气氛显得格外压抑。“患者46岁,放疗后半年复查稳定,各项指标正常。为何短短数月内出现广泛骨转移?”主持人开口,声音低沉。
呼吸科医生首先发言:“从肺部CT来看,没有转移灶,肺源性可能性不大。”影像科医生立刻摇头:“骨转移灶边界清楚,没有显示肺源播散的痕迹。”
病理科专家接着说:“会不会是放疗后肿瘤残余快速进展?但半年前活检和影像均提示残灶缩小,并无侵袭迹象。”耳鼻喉科主任随即反驳:“鼻咽镜复查过两次,黏膜光滑,没有复发病灶,和原发进展不符。”
肿瘤内科的专家皱着眉头:“那是否考虑是新的原发肿瘤?比如血液系统恶性病?”病理科翻开检测报告:“骨髓活检显示未见异常造血细胞增殖,血象稳定,不支持。”
一时间,会议室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翻阅病历的声音。主持人忍不住追问:“那骨转移灶的来源从何而来?难道现有检查都遗漏了什么?”
呼吸科专家摇头叹息:“常规思路已经走不通了。”影像科医生指着屏幕上的MRI影像,语气坚定:“这些影像变化的确异常快,但没有任何提示原发复发。”
正当众人陷入僵局时,坐在角落的一位老专家缓缓开口:“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她在出院后自述的生活细节?”全场一愣。
“病例记录里,有一个小地方几乎没人提到,但它和鼻咽癌的预后关系极大。”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答案,就藏在那个被忽视的细节里。”
专家郑重说道:“陈慧兰看似在生活上面面俱到,不暴饮暴食,不吃腊肉咸鱼,不吸烟喝酒,连医生都挑不出错,但在她的生活中,有3个极小的失误。正是这3个几乎微不可察的细节,一步步在无知无觉中摧毁了她的身体,癌症复发转移更是迟早的事!临床上还有很多像陈慧兰这样的患者,对这3件日常小事没有丝毫警惕……”
放疗结束后,陈慧兰的口腔一直存在干燥和溃疡的问题。因为怕麻烦,她并没有定期去口腔科复查,只是依赖漱口水和止痛药来缓解。长期慢性炎症反复存在,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让上皮细胞在受损修复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异常增生。这种被她忽视的口腔健康管理,实际上给残余癌细胞提供了再次活跃的机会。
她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同样存在隐患。陈慧兰的店铺后面就是她的厨房,空间狭小又缺乏通风。她习惯在里面煎炸食物,空气里长时间弥漫着浓重的油烟。研究表明,厨房油烟中的致癌物能够刺激鼻咽部上皮细胞,增加复发风险。对于刚完成放疗、局部组织已经受损的患者来说,这种刺激显得尤为危险,却常常被忽略。
在日常生活中,陈慧兰还经常接触强光源和各种电器设备,长时间待在荧光灯和大功率电器环境下。放疗后组织的敏感性更高,低剂量的长期辐射累积虽然肉眼难以察觉,但对已经受过损伤的细胞来说,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环境因素的潜在危害,也没有采取有效防护。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癌症的复发并不只是单一原因导致,而是多个容易被忽视的小问题叠加的结果。陈慧兰虽然在大方面严格遵医嘱,饮食清淡、规律作息,但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细节最终成为突破口。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影像和血液指标,更要注意环境、生活习惯和身体局部状况,这些小地方往往决定了疾病的走向。
梁锌,杨剑,高婷,等.中国鼻咽癌流行概况[J].中国肿瘤,2016,25(11):835-840.康敏.中国鼻咽癌放射治疗指南(2022版)[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09):611-622.DOI:10.16073/j.cnki.cjcpt.2022.09.01.高黎,易俊林,黄晓东,等.鼻咽癌根治性放疗10年经验总结[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04):249-256.(《深圳一女子鼻咽癌放疗顺利,2年后复发转移,医生:她有3个坏习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万淼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