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前在5月初的印巴空战中,据多方情报分析,印度空军的多架“阵风”战斗机在超视距交战中被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击落,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军事圈引发震动。
最近关于法国“阵风”战斗机的讨论可谓一波三折,其命运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此前在5月初的印巴空战中,据多方情报分析,印度空军的多架“阵风”战斗机在超视距交战中被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击落,这一消息迅速在国际军事圈引发震动。
作为被西方誉为“四代半巅峰”的机型,“阵风”在实战中遭遇重创,使其长期以来建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信誉受到严重冲击。
然而,仅仅数月之后,在北约代号“大西洋三叉戟-25”的联合演习中,法国空军却高调公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一架“阵风”在近距格斗中成功“击落”了美军最先进的F-35A隐身战斗机,同时还“击落”了芬兰空军的F/A-18“大黄蜂”。
这一结果迅速被法国媒体广泛传播,似乎意在洗刷此前的失利阴影。
然而,深入分析此次演习的背景与规则,便可发现这场“胜利”背后存在诸多值得推敲的因素。
首先,此次对抗被设定为视距内格斗(BFM),并明确禁用超视距武器,强制双方进入近距离缠斗状态。
这种规则设定实际上极大削弱了F-35的核心优势。
F-35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其设计理念强调“先敌发现、先敌打击”,依托先进的雷达隐身能力、AESA有源相控阵雷达和远程空空导弹,在敌方尚未察觉时完成击杀。
而在视距内格斗中,隐身性能几乎失效,战场主动权更多依赖于战机的瞬时机动性、能量保持能力和格斗导弹性能。
在这一特定条件下,“阵风”的气动布局优势得以显现。
其采用的三角翼鸭式布局赋予了极高的敏捷性,瞬时盘旋角速度可达30°/秒,优于F-35A的25°至27°/秒。
同时,“阵风”配备的“米卡”IR格斗导弹具备高达90°的离轴发射能力,配合头盔瞄准具,使其在近距离交战中具备较强的锁定与攻击能力。
但必须指出,这种胜利是在高度受限的模拟环境中实现的,与真实战场环境存在本质差异。
现代空战的发展趋势早已向超视距作战倾斜。
在真实作战场景中,F-35凭借其AN/APG-81雷达可在200公里外探测到非隐身目标,并使用AIM-120D导弹在160公里以上距离发起攻击,而“阵风”所依赖的“米卡”导弹最大有效射程约为80公里。
这意味着在体系对抗中,F-35很可能在“阵风”进入武器射程前就完成打击。
此外,印巴空战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体系作战的重要性。
巴基斯坦依托预警机、地面雷达网络和数据链系统构建了完整的杀伤链,而印度“阵风”则因缺乏有效支援,陷入信息劣势,最终导致战术失败。
因此,法国此次高调宣传“阵风”击败F-35,其战略意图远超战术层面。
一方面,意在挽回因印巴战损事件引发的国际市场信任危机,稳定军火订单;
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欧洲在防务自主问题上的深层考量,试图将“阵风”塑造为F-35之外的可行替代方案。
然而,无论宣传如何渲染,现代空战的胜负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平台的性能对比,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综合较量。
从这一角度看,巴基斯坦在实战中展现的体系融合能力,或许比任何演习中的“击落”更具现实意义。
来源:老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