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旦确诊,生活的很多习惯,必须当机立断地改。否则,你不是在和病共处,而是在给病递刀。医生郑重提醒:8件事,患上糖尿病后请立刻放下。
糖尿病不是一句“甜一点也无妨”就能轻描淡写过去的事。
一旦确诊,生活的很多习惯,必须当机立断地改。否则,你不是在和病共处,而是在给病递刀。医生郑重提醒:8件事,患上糖尿病后请立刻放下。
很多人觉得自己精神劲儿十足,哪像个病人?却不知身体早已在悄悄“报废”。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很健康,其实已经处于亚健康边缘?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重大疾病?5个方面可入手,快来看看吧!糖尿病这三个字,看着温和,实则暗藏杀机。它不吵不闹,却能一点点瓦解你的器官功能,把你的生活,一点点拖入深渊。
多数人最初都不当回事,觉得“血糖高点嘛,没关系”,但等到眼睛模糊、脚指头发黑、肾功能亮红灯,才开始慌。但那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天养成的,但它的恶果,却可能一夜之间爆发。你可能还在大快朵颐,身体却已经在默默拉响警报。
控制血糖,不只是少吃糖这么简单。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吃甜食”。这就跟说“感冒就是鼻涕多”一样浅显。糖尿病是全身系统性代谢疾病,它带来的不只是血糖升高,更是对心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的全面冲击。
你以为能靠意志力扛过去?错。糖尿病从不靠感觉来判断,它靠的是数据、靠的是监测、靠的是行为管理。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却还在做着这些“慢性自杀”的事:
早上空腹喝蜂蜜水,觉得“清肠养颜”;夜里饿了啃个泡面,想着“反正不吃米饭”;朋友聚会喝点酒,“偶尔放纵一次没关系”……这些行为,表面看似人之常情,实则都是糖尿病患者该绕着走的坑。
第一件事:别再忽视血糖监测。
“我没不舒服,应该还好吧?”这是最常见的侥幸心理。你以为身体会提前通知你“血糖超标”?错。高血糖初期几乎无症状,很多人等到眼花、疲乏、尿频才恍然大悟。
但那时候,胰岛功能可能已经“罢工”。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人活得久、活得好的基本盘。
第二件事:别再节食减肥走极端。
一听要控糖,很多人就开始饿自己。结果血糖没降下去,反而低血糖发作、头晕眼花。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吃,是要科学吃、规律吃、均衡吃。
极端节食,不仅伤身体,还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不吃不喝就是在玩命。
第三件事:别再熬夜到凌晨。
“我白天忙,晚上才有自己的时间。”这句话听起来合理,其实是拿命换自由。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更难控制。长期熬夜,就像天天给胰岛“加班”,早晚有一天,它会罢工不干。
第四件事:别乱吃保健品。
“听说这款降糖茶很神”、“这个胶囊吃了血糖立马降”……听起来像救命稻草,其实多是智商税。那些所谓“天然草本”的东西,有的含有刺激胰岛素的成分,有的甚至掺了非法西药成分。
结果是血糖跌宕起伏,反而加速并发症的到来。
第五件事:别小看一口酒。
“只是聚会喝一杯,又不是天天喝。”可你知道吗?酒精会抑制肝脏调节血糖的功能,尤其是空腹喝酒,低血糖的风险飙升。
更别提酒后食欲大增,暴饮暴食,血糖就像过山车。糖尿病人面前,酒不是饮料,是地雷。
第六件事:别再坐着不动。
“我血糖高,不能太累。”错。适当运动对糖尿病管理至关重要。每天30分钟的快走,就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很多人一听“运动”就脑补高强度健身房,其实只要你能动,就有改善空间。不动才是真正的风险。
第七件事:别抱着“反正都得了”的心态破罐子破摔。
糖尿病不是判死刑,它是个需要你“长期谈恋爱”的对象。你怎么对它,它就怎么对你。如果你选择放任,它就让你失明、截肢、透析。如果你愿意认真生活,它就能安安稳稳陪你几十年。
第八件事:别忘了检查并发症。
很多人只查血糖,忽略了对视网膜、肾功能、神经系统的定期检查。糖尿病的可怕,在于它的“悄无声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往往在你不知不觉中侵蚀身体。早筛早防,才能“保住底线”。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我血糖控制得还行,为什么还是会不舒服?”其实糖尿病不是只看血糖这一个数值。血压、血脂、体重、肝肾功能,都是控制的多米诺骨牌,倒一个,后面也难撑。
糖尿病人也常犯另一个错误:把“降糖”当成唯一目标,却忽视了营养摄入、心理状态、生活节律这些“软指标”。其实,一个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心态稳定的人,血糖才有可能稳定。
生活里最难的,不是管住嘴,而是管住心那点侥幸。总想着“吃一点没关系”、“晚一天也不会怎么样”、“别人也没事,我也不会有事”。可疾病从不讲情面,它来的时候,不会提前敲门。
如果说健康是一种节制的智慧,那么糖尿病就是对生活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题。你越认真,它越温顺;你越马虎,它越反噬。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那一刻,其实已经失去了胰岛的部分功能,而剩下的,靠的就是你的坚持和日常的点滴选择。所以,不要再说“我不痛不痒,应该没啥大碍”。
健康从来不是靠感觉,而是靠规律、科学、执行力。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有病,还视若无睹,甚至继续做着那些“慢性自杀”的事。别再等到恶化才亡羊补牢,那时候,补的不是牢,是命。
你可能正在做的哪件事,其实正在“喂养”你的高血糖呢?欢迎留言聊聊你的健康痛点,我们一起拆招对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7-411.
[2]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Brussels, Belgium: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健康贴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