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中,1921年注定是改写民族命运的关键年份。这一年的夏天,一场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预备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悄然召开,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举行铺平了道路,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
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壮阔史诗中,1921年注定是改写民族命运的关键年份。这一年的夏天,一场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预备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今兴业路 76 号)悄然召开,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举行铺平了道路,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节点。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筹备过程、会议内容及历史影响四个维度,全面还原这场关键性会议的真实面貌,解读其在建党伟业中的核心地位。
一、风雨如晦:预备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陷入新旧思潮激烈碰撞、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主权的肆意践踏,进一步暴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腐朽无能,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武器,开始在进步青年和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预备会议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召开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根源。
(一)政治格局:军阀混战与民族危机的双重困境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中国并未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反而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1920年至1921年间,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相继爆发,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和权力,不惜投靠帝国主义列强,导致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据史料记载,1921年全国军费开支高达20亿元,占当时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70% 以上,大量社会资源被消耗在战争中,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与此同时,列强在华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日本通过 “二十一条” 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控制,英国、美国则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争夺市场霸权。这种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使得先进知识分子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一个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才能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阶级壮大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 “春天”。据统计,1912 年至 1921 年,全国新增民族工业企业超过 600 家,其中纺织业、面粉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催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到 1921 年,全国产业工人人数已达到 200 万人以上,他们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的工厂和矿山中,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从 1919 年到 1921 年,全国工人罢工运动超过 100 次,其中上海英美烟厂工人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等规模较大的斗争,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力。工人阶级的崛起,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也使得预备会议的召开具备了必要的群众条件。
(三)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五四运动后,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蓬勃兴起,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流派纷纷登场,但最终都因不符合中国国情而逐渐衰落。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凭借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逐渐成为进步青年的主流选择。1920年,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开始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创办刊物、成立社团、发表文章等方式,向广大青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从 1920年9月起改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专刊,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章。此外,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相继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到 1921 年,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以及旅日、旅法共产主义小组先后建立,这些小组通过组织工人夜校、创办通俗刊物、开展工人运动等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相结合,为预备会议的召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组织基础。
二、暗流涌动:预备会议的筹备过程
中共一大前的预备会议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达数月的精心筹备。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络沟通,到会议地点的选择、代表的选派,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也体现了革命先驱者们的智慧和勇气。
(一)国际力量的支持与推动
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会面,详细了解中国革命形势和马克思主义传播情况,并建议中国先进分子尽快建立全国性的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抵达上海,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在马林的建议下,李达、李汉俊开始着手筹备全国性的代表会议,以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马林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不仅带来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支持,还为会议的筹备提供了必要的经费和指导。据李达回忆,马林曾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大事,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国际将全力支持中国同志的革命事业。” 这种国际力量的支持,为预备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联络与协调
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发起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开始积极响应筹备会议的号召。1921年 6月至7月间,李达通过书信方式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进行联络,商讨的时间、地点和代表名额分配等问题。经过反复协商,最终确定各地选派2名代表参加会议(旅日小组因人数较少,选派 1名代表),代表总人数为13人。在联络过程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克服了交通不便、军阀封锁等诸多困难,确保了代表的顺利选派和集中。
例如,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为了躲避军阀赵恒惕的追捕,乔装成商人,从长沙乘船经武汉前往上海;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王尽美、邓恩铭,则通过铁路秘密前往上海,途中多次遭遇军警盘查,最终凭借机智勇敢顺利抵达。这种跨地域的联络与协调,不仅加强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也为预备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会议地点的选择与安全保障
考虑到上海作为中国工业中心和工人运动发源地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全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引领作用,筹备小组最终决定将预备会议和中共一大的召开地点设在上海。为了确保会议的安全,李达、李汉俊经过反复考察,选择了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作为会议场所。这里是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住宅,属于私人住宅,相对隐蔽,不易引起外界注意。同时,筹备小组还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一是会议期间实行保密制度,代表们之间以 “先生” 互称,不使用真实姓名;二是安排专人在门口望风,一旦发现可疑人员立即通知室内代表停止会议;三是会议时间选择在晚上进行,避免白天人多眼杂带来的风险。这些安全保障措施,为预备会议的顺利召开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体现了革命先驱者们的谨慎和周密。
三、共商大业:预备会议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共一大前的预备会议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 106 号正式召开(一说预备会议与中共一大同步进行,预备会议为一大的前期筹备阶段)。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 13 名代表(上海:李达、李汉俊;北京:张国焘、刘仁静;武汉:董必武、陈潭秋;长沙: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王尽美、邓恩铭;广州:陈公博;旅日:周佛海;受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以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出席了会议。会议历时数天,围绕建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共一大的正式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明确党的性质与奋斗目标
会议首先就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国共产党应当是无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根本宗旨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奋斗目标方面,会议明确提出:党的近期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远期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这一目标的确立,不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向,也与当时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形成了鲜明对比。代表们在讨论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和策略。张国焘在发言中指出:“中国革命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也不能盲目模仿苏俄革命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反动统治。” 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代表的认同,为后来党的革命道路选择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讨论党的组织原则与组织机构
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会议充分借鉴了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确定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会议明确规定: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确保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忠实执行党的决议。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会议初步拟定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和地方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中央局,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负责统筹全国党的工作;地方设立地方委员会,负责领导本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运动。
会议还就中央局的组成人员进行了初步讨论,拟定由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李达负责宣传工作(这一安排在中共一大上得到正式确认)。此外,会议还对党员的条件和入党程序进行了规定,明确提出党员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缴纳党费等。这些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的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制定党的工作计划与策略
会议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党的近期工作计划与策略。在工人运动方面,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动员,建立工会组织,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提高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组织能力。会议决定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工业发达城市设立工人运动委员会,专门负责领导当地的工人运动。
在农民运动方面,会议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提出要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宣传工作,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抗税斗争,逐步提高农民的革命意识。在青年运动方面,会议决定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建立青年团组织,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此外,会议还就党的宣传工作、组织发展工作等进行了讨论,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这些工作计划与策略的制定,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后来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确定中共一大的召开议程与相关事宜
预备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共一大的正式召开做好准备。会议经过讨论,确定了中共一大的召开议程:一是审议并通过党的纲领和章程;二是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三是讨论并确定党的今后工作计划。会议还对中共一大的代表资格、会议时间、会议地点等事宜进行了最终确认。由于当时上海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会议还制定了应急方案:一旦会议地点暴露,立即转移到其他安全地点继续召开。这一方案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即7月30日晚,当会议正在进行时,法租界巡捕突然闯入会场进行搜查,代表们被迫转移,最终中共一大的最后一次会议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召开。预备会议期间制定的应急方案,为中共一大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历史丰碑:预备会议的深远影响与时代价值
中共一大前的预备会议,虽然没有留下详细的会议记录(现存史料主要依靠参会代表的回忆和共产国际的档案),但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可低估。这场会议不仅为中共一大的正式召开铺平了道路,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
预备会议通过明确党的性质、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各地共产主义小组通过选派代表参加会议,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了全国性的党组织雏形。会议确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确保了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集中统一领导。此外,会议对党员条件和入党程序的规定,为党的组织发展提供了规范,使得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保持了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在预备会议奠定的组织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 1921 年成立时的 50 多名党员,发展成为今天拥有 9000 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预备会议期间,代表们围绕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初步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代表们认识到,中国革命具有特殊性,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结论,也不能盲目模仿外国革命的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纲领和策略。这种探索虽然还处于初步阶段,但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预备会议所体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
(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预备会议的召开,以及随后中共一大的正式举行,向全中国人民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按照预备会议制定的工作计划与策略,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青年运动,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省港大罢工到北伐战争,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预备会议所凝聚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四)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回顾中共一大前预备会议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预备会议所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其次,预备会议所展现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预备会议所体现的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中共一大前的预备会议,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这场会议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崇高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党史;
[2] 中共一大党史资料;
[3] 上海党小组相关党史资料;
[4] 其他网络资料。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