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的孩子,放学回到家第一句是:“我好饿,妈妈”,那就不是青春期。
和一位朋友约饭,谈到自家娃,她唉声叹气:
“现在的娃儿真的好难管,一个暑假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孩子总锁房门,我想进去看看都不行。”
我告诉朋友,当你的孩子开始关上房间门,就说明他进入青春期了。
如果你的孩子,放学回到家第一句是:“我好饿,妈妈”,那就不是青春期。
要是你的孩子一句话不说,一回家就“啪”一声关上自己的房门,这说明孩子到青春期了。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心理闭锁期。
这是青春期的孩子,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现象。
主要表现有:
喜欢独自,不想和父母交流,不轻易吐露自己内心的想法;
要求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比如有锁的柜子、抽屉、房间。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孩子长大了,想要自己说了算,想要自己做主。
有个问题很好奇,父母不也是从青春期过来的吗?难道自己在青春期就没有想要私人空间吗?
怎么做了家长,就不理解自己孩子的这种需求呢?
甚至有的父母还想在孩子房间安装摄像头,做你孩子难道是在蹲监狱吗?
说白了,父母是没办法脱离能够掌控孩子的状态,不愿意把“权力”让出去。
我从女儿5岁有自己的小房间开始,进她房间必先敲门,哪怕门是开着的,也先敲敲。
打开她的书包前,也一定先得到她同意,比如她睡觉了,有同学打电话来问作业,我需要翻看她的作业登记本,我还是会轻轻叫醒她,告诉她我要做什么事。
在我的小家庭中,每一个人都能守得住自己的边界。
孩子锁上的这一扇房门,关的是边界,要的是尊重。
哪怕是两棵相邻的树,也会尽量枝丫不触碰对方空间,何况是人呀?
不给孩子物理空间,就是不给孩子心理空间,生而为人,就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的自由领地!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有多可怕!
我小时候,因为我是女孩,我爸爸会敲门,但是我妈不会敲门。
我跟我妈提了很多次,但是她就是不理你,她觉得,我锁门是不对的行为,我凭什么锁门?
甚至说,我要是继续锁门,就让我滚出这个家。
我是她生的,我有什么秘密是她不能知道的。
我小学的时候,因为日记被她翻出来,当众念出来,自那后再也没了写日记的习惯。
为什么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不肯敲门呢?
因为,敲门对于父母来说,意味着“失去权力”,失去了“完全把控孩子”的感觉。
如果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从不敲门,意味着:
想要一种随时能“了解孩子”的掌控感。
好多父母不懂边界感,以为边界感就是生疏拉开距离。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私人空间。
如果不想让孩子逃离你,就不要总想控制他们。父母的角色不是管家、监护员,而是教练。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物,希望得到家长的尊重。
所以我们要站在平等的基础上爱孩子,而不是以爱之名控制。
边界感,不仅在教育孩子上很重要,在与人相处时也同样重要。
给孩子留出空间,才能让他们有自主感、责任感。
只是,有些父母会时常忘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家长不以爱为名,侵犯孩子的个人领地,给他们自主的空间。
教育的真实定义,不是一方对另一方控制式灌输,而是陪伴着一起,生长,向着阳光,如此而已。
敲门是我们的尊重,关门是孩子的自由。
尊重孩子,最基本的便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把生命的钥匙归还到孩子自己手里。
来源:棉花糖妈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