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认知不等于真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21:06 1

摘要:苏轼“至绝壁下”实地考察,最终知晓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如今,人们轻点鼠标,通过网络便可了解世间万象。然而,这样的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答案是否定的。认知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初步阶段,而真知则是经过实践检验、深入探究后的深刻理解。认知与真知之间,横亘着实践、思考与时间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优秀范文】

认知不等于真知

苏轼“至绝壁下”实地考察,最终知晓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如今,人们轻点鼠标,通过网络便可了解世间万象。然而,这样的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答案是否定的。认知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初步阶段,而真知则是经过实践检验、深入探究后的深刻理解。认知与真知之间,横亘着实践、思考与时间的长河。

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它可能受到主观偏见、信息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我们很容易被一些片面的观点、夸张的标题所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一些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许多人不加思考地相信并转发,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人仅仅根据网络上的片面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却没有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

相比之下,真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的知识。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通过亲身实践、深入研究来获取。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亲自尝百草,历经二十七年的艰辛,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医药学著作。他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了各种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获得了关于中医药的真知。袁隆平为了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他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从认知走向真知,需要我们保持怀疑精神和求知欲。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怀疑,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勇于探索,最终获得了真知。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而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满足于浅层次的认知,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真知。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我们应该意识到,认知只是起点,真知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实践为舟,以思考为楫,不断跨越认知的浅滩,驶向真知的彼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摆脱片面认知的束缚,用实践和思考去探寻真知,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来源:老熊作文高中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