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辅的夜晚又被点亮了,但不是霓虹灯,而是数百架无人机和十几枚导弹的火光。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上大喊:“超过800架无人机!13枚导弹!政府大楼受损!”乌克兰总理也出面确认,大楼真的挨了打。俄罗斯这次打的不是边角,而是直击心脏。一个国家的政府大楼被炸到要紧急修补,
文︱陆弃
基辅的夜晚又被点亮了,但不是霓虹灯,而是数百架无人机和十几枚导弹的火光。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上大喊:“超过800架无人机!13枚导弹!政府大楼受损!”乌克兰总理也出面确认,大楼真的挨了打。俄罗斯这次打的不是边角,而是直击心脏。一个国家的政府大楼被炸到要紧急修补,这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战场不只是前线 trenches(战壕),而是直接把政治中枢放进了火力网。
就在乌克兰政府大楼冒烟的同时,泽连斯基呼吁要落实巴黎共识,强调要“加强防空能力”。巴黎会议?是的,几天前,马克龙刚刚召集了一个所谓“支持乌克兰志愿联盟”的会议,26个国家豪情万丈地承诺:我们要派地面、海上、空中部队,作为“保障部队”。听上去气势如虹,实际上暗流汹涌。普京话音冷冰冰:“如果北约部队敢出现在乌克兰,那就是俄罗斯军队的合法打击目标。”这不是威胁,这是明牌警告。
一个是正在燃烧的基辅,一个是还没走进来的北约“保障军队”,二者合起来就像火药桶上点燃的导火索。问题来了:西方是真的要硬闯乌克兰,还是摆个姿态给泽连斯基当精神鸦片?
800架无人机,是个什么概念?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空袭,这是在展示工业化战争的规模。俄罗斯在用无人机告诉世界:我能做到车间流水线一样的攻击频率,把天空变成“无人机集群表演场”。而防御方呢?乌克兰一边呼喊需要防空系统,一边指望西方“多给点铁穹、多给点爱国者”。可问题是,铁穹和爱国者再多,也抵不住密密麻麻的低成本无人机消耗战。战争的残酷逻辑就是:成本对比。俄罗斯用几万美元的无人机,让乌克兰用几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去拦截,这账算下来,乌克兰永远输。
这场战争,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俄乌冲突,而是俄美之间的代理人博弈。泽连斯基喊要落实巴黎共识,其实就是在喊:西方,你们不能只喊口号,你们得真上兵、真上装备。可马克龙那套“保障部队”计划,是法国想当带头大哥,还是想把别的欧洲国家拉下水?大家心里都清楚:谁敢真派兵进乌克兰,谁就直接面对俄罗斯的导弹问候。那可不是在马里维和,也不是在科索沃维稳,而是直接把自己变成合法目标。普京已经提前写好了警告信:别怪我没提醒。
而且别忘了,法国是今年的东道主,马克龙爱摆姿态,开个会喊口号不难。但真要让德国、波兰、意大利、甚至英国派出部队长期驻乌?那可得先问问国内民众买不买账。欧洲现在能源还没完全缓过来,经济疲软,通胀高企。要他们真派兵冲到乌克兰,老百姓第一个不答应。
这也是为什么泽连斯基的喊声越来越急。他知道靠自己撑不住,可西方的承诺大多是“嘴炮+援助清单”,距离“真兵真将”还有十万八千里。巴黎会议看似是雪中送炭,但更像是给乌克兰打一针强心剂,让它别崩溃。
而俄罗斯这波行动,就是冲着“巴黎共识”去的。你们刚开完会说要派兵?好,那我立刻给你们上眼药:看,乌克兰政府大楼被我打了,防空系统不堪一击。你们要是真敢派兵进来,下一个被炸的可就是你们的驻军。俄罗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欧洲:别光嘴硬,你们的命运也在我的火力范围里。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场战争越来越清楚地展示了两个现实。第一,工业化战争的关键不在于高大上的武器,而在于能不能撑得住消耗。俄罗斯用无人机和导弹的组合拳,就是在打一场“低成本对抗高成本”的消耗战。第二,西方的联盟看似团结,实则分裂。谁都不愿意真替乌克兰承担战场风险,更多的是借着乌克兰延缓俄罗斯,但绝不愿意自己流血。
别看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上激情澎湃,但乌克兰的实际处境,是前线压力山大、后方大楼挨炸,盟友还在纠结谁派多少兵、什么时候派。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已经彻底把乌克兰拖成了泥潭。它喊“落实共识”,喊的是求生欲,可西方能给的,永远是有限的。
普京那句“合法打击目标”,像一把悬在欧洲头顶的利剑。北约要是真派兵,欧洲就等着在地图上多几个火点。打到那一步,就是全面战争的开始。而一旦欧洲卷入深层冲突,美国会拍手叫好,因为又有人替它挡枪。可问题是,欧洲民众愿不愿意?法国、德国真敢往火坑里跳?马克龙敢,议会不敢,选民更不敢。
所以这场戏,还会继续僵持下去。俄罗斯会用无人机和导弹不断加码,乌克兰会继续呼喊援助,西方会继续开会表态。但真要看到北约大规模部队直接开进乌克兰?那一天到来之前,基辅恐怕还会有无数个夜晚,被无人机的轰鸣声照亮。
战争的铁律从来没有改变:谁能承受消耗,谁才是赢家。俄罗斯的无人机群像是批量生产的蚂蚁,铺天盖地;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像是站在蚂蚁堆里的大象,挥舞得再用力,也迟早精疲力竭。巴黎的承诺再多,也只是纸上的口号。真实的战场上,没有什么比导弹的呼啸声更有说服力。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