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陈是我的一位来访者,32岁,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技术能力在公司里数一数二,同事们私下都称他为“大神”。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却连续三年在升职答辩中折戟沉沙。每次临近答辩,他都会整夜失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站在台上只要被领导一质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准备好
小陈是我的一位来访者,32岁,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技术能力在公司里数一数二,同事们私下都称他为“大神”。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人,却连续三年在升职答辩中折戟沉沙。每次临近答辩,他都会整夜失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站在台上只要被领导一质疑,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准备好的内容全然记不起来。他始终认为,问题出在自己的技术还不够顶尖,于是更加拼命地学习,报各种网课,熬夜啃源码,试图用知识的厚度来填补内心的不安。直到有一次咨询中,他突然红了眼眶,声音颤抖地说:“我真的怕啊……我怕他们发现,其实我不够格,我根本不配拥有这些。”那一刻,我看着他疲惫而焦虑的脸,轻声回应:“你缺的,从来不是能力,而是心理竞争力。”
心理竞争力,并不是表面上的乐观开朗,也不是咬牙硬撑的倔强。它是一种深层的心理系统能力,是面对压力时能否稳住节奏,是遭遇批评后能否迅速调整状态,是理解他人情绪、建立有效沟通的能力,更是在充满变数的环境中依然能坚定前行的勇气。技术可以学习,经验可以积累,但这份内在的稳定与韧性,才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核心力量。小陈后来开始系统地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学习觉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调整那些“我不够好”“我一定会失败”的自动化负面念头。他开始练习正念冥想,每天花十分钟安静地呼吸,观察自己的情绪起伏而不被其裹挟。他也学会了写情绪日记,把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写下来,不再压抑,也不再逃避。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评价牵动。答辩时,即使有人提出尖锐问题,他也能深呼吸,稳住心神,有条不紊地回应。半年后,他再次站上答辩台,这一次,他顺利通过,成功晋升。事后他笑着对我说:“原来我一直没输在能力,而是被自己的恐惧困住了太久。”他整个人的状态变得松弛而自信,眼神里多了笃定与光亮。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竞争力。每天抽出十分钟,像锻炼身体一样锻炼心理——冥想、写日记、深呼吸,都是简单却有效的“心理健身”。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硬扛,学会向朋友倾诉,向专业人士求助,这不是软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把每一次挑战都当作锻炼心理韧性的机会,心里默念:“我又可以练一练我的内心了。”这个世界从不缺少聪明人、有能力的人,但真正走得远的,往往是那些内心稳定、情绪从容、能在风雨中依然稳步前行的人。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多少人,而是能在纷扰中守住自己,在迷茫中依然相信,在跌倒后还能笑着站起来。愿我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不断投资自己的内心,让心理竞争力,成为我们人生路上最坚实的底牌。
来源:晓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