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 2014 年起,这场跨越国界的 "落叶归根" 行动已持续十年,累计 981 位英烈魂归故里。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韩国为何始终如一地履行这项特殊使命?归还背后又暗藏哪些鲜为人知的博弈?
2024 年 11 月 28 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再次响起《思念曲》。43 具覆盖着五星红旗的棺椁缓缓落地,这是韩国第十一次向中国移交志愿军烈士遗骸。
自 2014 年起,这场跨越国界的 "落叶归根" 行动已持续十年,累计 981 位英烈魂归故里。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韩国为何始终如一地履行这项特殊使命?归还背后又暗藏哪些鲜为人知的博弈?
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19.7 万中国志愿军将士血洒异国。停战协定签署后,交战双方曾进行过大规模遗体交换。1954 年,"联合国军" 向中国移交了约 1 万具志愿军遗骸,但仍有大量烈士长眠于三八线附近的无人区。这些未被收殓的忠骨,成为冷战铁幕下被遗忘的群体。
2013 年 6 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提出移交志愿军遗骸的建议。这个看似简单的提议,实则触动了东北亚地缘政治的敏感神经。韩国为何选择在此时重启这项尘封半个世纪的工程?
深层次原因在于,随着中韩关系的升温,两国需要寻找一个既能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又不触及历史争议的合作支点。
协议达成后,韩国政府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投入每年约 200 万美元的预算。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的考古团队,更涉及复杂的国际协调。韩国国防部专门制定了《在韩中国军人遗骸管理规程》,明确规定遗骸发掘、鉴定、移交的全流程标准,确保每一步都符合国际人道主义原则。
韩国在遗骸处理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专业水准。坡州发掘现场配备了 3D 激光扫描仪、便携式 X 光机等先进设备,考古人员需穿戴生物防护装备,严格按照法医人类学标准操作。
2017 年,韩国国立科学搜查研究院开发出牙齿年轮分析法,通过检测牙髓腔钙化程度,可将死亡年龄误差缩小至 ±1.5 岁。
这些技术突破带来了惊人的发现。2020 年移交的第 7 批 117 具遗骸中,编号 HL-007 的烈士右肱骨残留美军 M2 式钢盔碎片,经弹道分析确认是在长津湖战役中牺牲。
更令人震撼的是,2022 年移交的第 10 批 25 具遗骸中,发现了两枚完整的苏制反坦克手雷,专家推测这位战士可能在第三次战役中执行爆破任务时牺牲。
身份确认工作同样充满挑战。韩国中央鉴定所建立了志愿军烈士 DNA 数据库,与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实现数据共享。截至 2024 年,已有 20 位烈士通过 DNA 比对找到亲属。
其中,2018 年确认身份的李征明烈士,其女儿在遗骸交接仪式上捧着父亲的搪瓷缸泣不成声:"爸爸,我们找了你 70 年。"
韩国在移交过程中始终坚持两个关键条件:
一是遗骸交接必须保持 "军事对军事" 的非政治化框架;
二是中国需承诺不将遗骸用于政治宣传。这两个条件看似苛刻,实则是韩国在中美博弈中的外交智慧。
军事渠道的选择,避免了遗骸问题被政治化解读。每年交接仪式均由韩国国防部国际政策次长与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官员共同主持,双方刻意淡化外交色彩。这种安排既照顾了中国对英烈的情感诉求,又避免刺激美韩同盟关系。
在宣传管控方面,韩国要求中方在媒体报道中不得使用 "抗美援朝" 等敏感词汇,统一表述为 "中国人民志愿军"。2016 年,某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使用 "抗美援韩" 表述,立即引发韩国外交部抗议,最终该媒体公开致歉并修正内容。这种谨慎态度,反映出韩国在历史问题上的微妙立场。
这项持续十年的工程,正在重塑东北亚的政治生态。对韩国而言,每年移交遗骸已成为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2023 年,韩国国际广播电台制作的纪录片《跨越边界的忠魂》,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向全球传递了韩国的人道主义形象。
对中国来说,接回英烈遗骸既是告慰历史,也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数字纪念馆显示,2024 年清明期间,线上祭扫人数突破 3000 万人次。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构建新的国家记忆。
在经济层面,遗骸移交已成为中韩合作的隐形纽带。韩国现代集团连续十年赞助遗骸鉴定项目,三星生物制剂公司提供 DNA 检测技术支持。这些企业通过参与国家工程,既履行了社会责任,又提升了在华品牌形象。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这项工程也面临新挑战。2024 年,朝鲜谴责韩方移交行为是 "美化战争历史",并在板门店举行反美集会。这种压力下,韩国政府一方面重申移交行动的人道主义性质,另一方面加强了与中国的沟通协调。
技术革新也在持续推进。2025 年,中韩联合研发的 AI 烈士画像系统投入使用,通过颅骨三维重建技术,可还原烈士生前容貌。首批复原的 5 位烈士画像在沈阳展出时,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这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正在开创历史纪念的新范式。
十年时光,见证了中韩关系的起伏变迁。从 2014 年的 437 具到 2024 年的 43 具,移交数量的变化背后,是两国对历史责任的持续坚守。
当第 981 位烈士入土为安时,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电子屏上滚动着这样一行字:"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 这或许就是对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礼赞最恰当的注脚。
来源:笑谈天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