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联合发布了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南京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0.81亿元
3月31日,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南京调查队联合发布了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南京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
一、综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初步核算,2024年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0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831.06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2338.75亿元,增长5.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3483元,比上年增长4.0%。
就业形势平稳向好,2024年南京市城镇新增就业21.94万人。全年提供就业岗位62.24万次,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0.6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24年南京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0.7%,衣着类上涨1.1%,居住类下降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交通通信类下降2.6%,教育文化娱乐类上涨1.9%,医疗保健类上涨3.0%,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9%。
二、农业
粮食产量保持稳定。2024年南京粮食播种面积213.36万亩,比上年增加4.8万亩,增长2.3%。全年粮食产量100.29万吨,比上年增产0.94万吨,增长1.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85.32万吨,增产5.51万吨。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全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建设“吨粮田”3万亩。年末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955家,家庭农场7214家。全年休闲农业接待人次达4454万、综合收入162.11亿元。推动农业“机器换人”,建成“无人农场”13个,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2%。
先进制造业相关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工业机器人、电动机、智能手机、集成电路等产量分别增长15.6%、7.4%、194.8%、34.4%和5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新兴产业投资增势显著。全年固定资产投资4777.29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增势较好,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分别增长69.5%、11.5%。
商品房销售稳中有进。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30.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31.69万平方米,增长4.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4.3%。按商品类型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1.2%;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87.5%、4.9%、8.1%和14.7%。
六、对外经济
据海关统计,全市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459.2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出口3462.7亿元,增长3.9%;进口1996.5亿元,下降14.3%。
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全年实际使用外资28.33亿美元。全年新设及增资项目490个。共建“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在宁实际投资3.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全年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68个,中方协议投资额9.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协议投资5.17亿美元,增长178.6%。全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0.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完成营业额28.7亿美元,占比94.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全省铁公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货物运输量比上年增长3%,货物周转量增长4.2%;旅客运输量增长4.2%,旅客周转量增长7.5%。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2545.5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净增121.7万辆。年末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69.1万辆,增长60.8%。
邮政电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7.74亿标准量,比上年增长18.2%;邮政业务收入159.85亿元,增长7.1%。全年完成全社会快递业务量13.23亿件,比上年增长15.7%。
旅游业持续升温。全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187.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0.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813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5.3%。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69.2%。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6.0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290.71亿元,税收占比80.9%。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5.26亿元。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6987.5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0%,比年初增加2707.6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359.40亿元,比年初增加1906.28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6828.73亿元,比年初减少114.46亿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180元,比上年增长4.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84元,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690元,增长5.2%。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578元,比上年增长3.2%。全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0%,其中城镇为25.5%,农村为29.6%。
民生保障有力。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76.0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57.5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50.60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92.46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363.0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4.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1.83万人,农村2.37万人,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增至每月1080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18家,其中国家级15家。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硅巷23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800余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5万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万家左右。全年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关联带动企业实现营收748.9亿元。
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全年全市专利授权量6732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1310件,比上年增长9.6%。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58512件,比上年增长13.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7.01件。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3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83.43万人,比上年增加3.49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学研究生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1.18万人。全市普通中学284所,在校学生34.39万人,比上年增加2.7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6.40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5所,在校生0.25万人;小学402所,在校学生57.59万人;幼儿园1012所,在园儿童22.61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达100%。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刘赟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