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排名世界前列,澳门凭什么

B站影视 2024-12-18 09:02 1

摘要:夜晚,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雕饰精细、繁杂的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建筑显得神秘而典雅,周围游人如织。这是横琴第一个葡式文化建筑,在延续澳门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门钉、莲花、古钱币等中国文化元素。广场位于莲花大桥、横琴口岸和综合服务区的中轴线,通过负一层地下通道,可步入2

“我是不是在澳门?”站在珠海横琴口岸对面的励骏庞都广场,一瞬间产生这样的“错觉”并不奇怪。

夜晚,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雕饰精细、繁杂的葡萄牙曼努埃尔风格建筑显得神秘而典雅,周围游人如织。这是横琴第一个葡式文化建筑,在延续澳门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门钉、莲花、古钱币等中国文化元素。广场位于莲花大桥、横琴口岸和综合服务区的中轴线,通过负一层地下通道,可步入24小时通关的横琴口岸,以及广珠城轨站和澳门轻轨站。

全长1.78公里的莲花大桥,连接着33.3平方公里的澳门岛、106.5平方公里的横琴岛。自2009年国务院批复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以来,两座小岛的命运便紧紧相连。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全方位推动琴澳一体化。在横琴,澳门延伸了发展的触角,为两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借助琴澳合作,澳门的另一大蓝图也蓄力已久:多年来以博彩、旅游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小岛,要在未来进一步推动其他重点产业发展,继续追求“经济适度多元”。

上图:航拍珠海湾仔、横琴和澳门。 中图:励骏庞都广场。 下图:莲花大桥。本版图/视觉中国 IC

新的复苏

12月的澳门格外热闹。庆贺回归25周年的标语、各式艺术装置随处可见,国旗和区旗错落悬挂,叠加圣诞节和新年的庆贺装置,温暖的气氛洋溢在大街小巷。大型灯光节、艺术展览、演唱会和体育比赛等文化娱乐活动也正扎堆举办。置身其间,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环绕。

12月5日,澳门大三巴牌坊,“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的标志吸引游客留影。图/视觉中国

最近热度最高的,当数11月开幕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推出的圆明园兽首真品展,展出了包括四尊圆明园兽首铜像在内的200多件文物。有游客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自己专程飞过来带着孩子观看真品,“一小时左右逛完后,按网上的攻略领取免费奶茶,全程没花一分钱。不过等下去逛商场,就会开始扫货”。

2024年,入境游复苏仍然是澳门的主题。“从旅客数量看,今年确实还是比较好的一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局局长文绮华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澳门在年初设定了“整年3300万旅客总数,其中200万国际旅客”的目标,截至11月底,旅客总数已达3190万,国际旅客目标已经达成。

澳门旅客总数曾在2019年登上3941万的峰值,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2022年下滑至年均643万,又在2023年恢复至2821万。文绮华表示,相较于2019年,目前澳门旅客总数已恢复超八成,国际旅客恢复了75%左右。

以“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为定位,澳门非常重视旅客评价。在离境的机场和口岸,结束旅程的游客会时常遇到发放小礼品的统计局工作人员,邀请填写包括旅行逗留时间、消费情况、游玩偏好、满意度等内容的问卷。

游客规模会显著影响这一微型经济体的发展。据澳门统计暨普查局数据,2020—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博彩业、酒店业及饮食业、批发及零售业的产业增加值总额都显著产生波动,三年均值较2019年数据分别下滑79.8%、69.0%和32.4%。

“这几年,旅客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文绮华说,2019年约有800万团队旅客,今年截至10月仅有169万人次,到年底预计约200万人次。“团队行有固定行程,总体自由度不高。现在国内和国际的游客似乎更习惯个人或和家人出行,旅行规划更轻松自由,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媒体也会影响其选择。”

对此,澳门也调整了诸多策略。移动支付方面,在特区政府推动和民间商户的响应下,“已基本向内地看齐”。宣传推广方面,尤其增加了新媒体营销的力度。“一开始没有概念,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题材和宣传要素。澳门不能只有历史城区、美食等传统的‘金名片’,要更多地挖掘旅客不了解的区域信息、节庆活动,找到再来澳门的理由。”她说。

另一显著变化在于,增加了更多非博彩元素的消费场景,以吸引旅客延长逗留时间。“以前很少有现在这样的大型的消费和展出场地,例如演唱会、体验式博物馆等,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增强。”

从2023年起,澳门特区政府与6大博彩企业的新牌照协议正式实施,下一个十年,博彩企业承诺将九成投资额专门用于非博彩项目和外国客源市场的开拓,达1087亿澳门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澳门的海外旅客数量占比为6.5%。

这也与澳门追求的“经济适度多元”密不可分。“作为微型经济体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博彩业一业独大就会有风险。”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中心荣休教授袁持平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这需要实现纵向多元,即中心产业的结构多元,“在旅游博彩业相关的产业链里,其他产业的比重适当增加,博彩业的比重适当降低”。

近年来,澳门博彩业也面临消费结构变化的挑战,贵宾业务的收入占比收窄,中场业务提升。从复苏效果看,2023年,批发及零售业、酒店业及饮食业的产业增加值总额分别较2019年回升1.18倍和1.05倍,博彩业仅回升61.5%。

数据显示,在旅客消费(不包括博彩)方面,今年前三季度,澳门留宿旅客、不过夜旅客人均消费分别达3809澳门元和735澳门元,分别同比下滑10.9%和13.9%。但是,其中观看赛事或演出的旅客人均消费最高。

面对新的消费趋势,澳门博彩企业也相应地扩大了对其他业务的布局。以银河娱乐为例,其在去年12月曾宣布旗下第三期项目的开幕,包括会议中心、综艺馆、酒店等。

“大型娱乐演出或体育盛事举行期间,度假城内的酒店、餐饮和零售业务都明显受惠。”银河娱乐集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0月3日—6日,香港巨星刘德华在银河综艺馆连开4场演唱会,每日吸引约10万人次到访澳门银河综合度假城,旗下酒店录得近100%入住率。再如,内地歌手刀郎在11月初举办2场演唱会,“歌迷大多为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中年群体,从内地各城市乃至美国、新西兰、日本东京等地前来”。

“跨岛”生活

广东省长期是澳门最大的旅客客源地,近期,广东居民赴澳政策又进一步开放。

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1月1日起,深合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户籍居民和居住证持有人可以申请办理赴澳门旅游“一签多行”签注,1年内可不限次数往来澳门地区和内地,每次逗留不超过七天;珠海市户籍居民可申请办理“一周一行”签注。

看到新消息,在横琴从事半导体行业的余冠泓赶紧跑去办理了自己的居住证。

“澳门住宿更贵,我一般当天来回,下一次得等2个月签注冷静期后再去。”被人才政策吸引,他三年前从深圳来到横琴工作,但不常去澳门游玩,“明年可以经常去citywalk(城市漫步)了,吃最爱的自助餐,逛品类丰富的商场,给朋友带澳门特产”。

不过,他早已觉察到,在澳门与横琴的两种生活并不难跨越:许多澳门大学生住在横琴,每天早上坐通勤大巴去上学;不少澳门老板来横琴开餐厅,家楼下就能吃到澳门味道。12月2日,澳门轻轨“横琴线”正式通车,每6分钟一班,通关后2分钟就能从横琴站坐到澳门莲花站,“更方便了”。

12月2日,市民搭乘澳门轻轨前往横琴站。图/新华

交融是双向的。2023年1月,“澳车北上”政策启动,澳门私家车可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驶入广东省。孩子已经5岁的周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家三口非常热衷于“北上”,一个月会出发1—2次。“去珠海、中山和江门最多,两日一夜的短途旅行还可以去佛山、广州等。”她说。

她表示,澳门的室内设施和室外公园面积有限,内地的动物园、公园、游乐场规模很大,商场里幼儿娱乐设施也很多。从性价比看,“在珠三角坐一次旋转木马,价格可能是澳门的1/10或1/5,能让孩子‘坐到饱’”。

据澳门海关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港珠澳大桥、关闸、横琴口岸澳门口岸区、珠澳跨境工业区的跨境汽车总流量分别达94.9万、77.0万、62.8万和1.7万架次。截至11月21日,横琴口岸出入境客流总量首超两千万人次,同比增长38%;其中澳门居民超435万人次,占比22%。

随着融合程度加深,也有澳门人开始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横琴居住,澳门上班。

在澳门生活了三十多年,叶滢和丈夫几年前有了搬到内地的想法,陆续在珠海等地看新建楼盘。去年11月,他们被横琴“首个澳门人小区”的概念吸引,签约后,今年6月搬入了“澳门新街坊”。

搬家并没有给通勤带来困扰。叶滢每天早上从小区开车出发,经横琴口岸20分钟就到了澳门的工作地。夫妇二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喜欢小区的绿化环境和宽阔的路面,在饭后散步和开车的时候感到很舒适。“同等经济条件下,想在澳门找到这样条件的小区比较困难,大部分住宅出门就是马路。”

另一方面,考虑到生活习惯,由于小区的购房者限定为澳门居民,这里也是一个合适的“过渡地带”。“有时候看到邻居会亲切地打招呼,有点像在异地碰到老乡的感觉。”

据珠海市房地产交易监管平台数据,小区当前的房屋已售率达25.3%。受访居民表示,小区附近的商业生态渐渐丰富了起来,同样在今年热闹起来的,还有各个购物商圈,已有不少店铺正式开业或签约落地。

热闹背后,是许多筹划已久、想抓住机会的两地创业者。今年10月,唐秋雪签下了华发商都的3个门店,打通后做“家具+烘焙”的复合型店铺,她正忙着装修,期望能赶在年底前开业。

唐秋雪从高中起就在澳门生活,3年前帮朋友运营餐厅来到横琴。她和丈夫运营着一家线上家具店铺,筹备线下门店的想法已经酝酿了2年。他们考察过中山、珠海的很多地段,最终被横琴的“惠澳”政策打动,包括租金、装修补贴等。“这里有大量的新楼盘,也意味着家具生意会有市场。”

去年,22岁的钟意从新加坡毕业回澳,在会计事务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抵挡不住创业机遇的吸引,在横琴开了第一家疗愈SPA馆。

调研了疗愈市场后,钟意在横琴开了第一家疗愈SPA馆。图/受访者提供

调研了深圳的疗愈市场后,她发现不仅门店数量多,业绩也可观,珠海的市场则面临空白。开业后的效果也印证了她的想法。“期末考期间,一大批澳门大学生专程来放松。很多港澳的顾客专门开车来回,能在店里消费一整天。”她说。

钟意很喜欢这里年轻化、互帮互助的创业氛围,也在今年入伙了同龄人李洁开办的浙菜餐厅。“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小白,相比于竞争残酷的一线城市,这里的试错成本相对更低。”李洁已在横琴创业4年,经历过前几年的低迷,今年能明显感受到商场人气增加,餐厅也新增了许多企业客户。

据深合区统计局数据,截至今年9月,横琴户籍人口达3.8万人,同比增长11.7%;其中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数达2.1万人,同比增长15.2%;澳资企业经营主体共6461户,同比增长11.5%。

澳企求变

两地交融带来更多机会,也有不少澳门商人和澳资企业主动求变。

过去十几年,九点燕窝董事李希顺一直在澳门做燕窝进口和批发生意:从印尼工厂拿货,向博彩企业供货,用于餐饮或礼品。得益于自由贸易的优势,以及入境旅客对高端滋补品的强烈需求,生意比较稳定。

近年来,他感到本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拿大企业的订单力不从心”。今年春节,他设立品牌,在横琴口岸落地了线下门店,又在附近写字楼注册了一家进出口公司。由于中国对进口燕窝产品实施严格的检验检疫准入制度,个人携带燕窝有入境限制,公司取得进口资质后,才能抓住这一贸易空间。

8月,李希顺在澳门上葡京落地了门店,对于表示出兴趣的散客和经销商,便直接告诉对方“在横琴口岸通关时拿货,或者寄快递”。他向《中国新闻周刊》感叹:“不能再被动地依靠入境旅客,一定要拥抱更大的空间,而不是持保守心态或畏惧市场。”

分子态(澳门)中药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蔡鹏东也表示,团队此前一直为内地的技术团队做管理,主营旅游酒店业。团队在2019年感受到行业的不确定性,特区政府也鼓励澳企转向多元,便开始接触中医药大健康行业,第一步是发展内地市场。“尽管澳门品牌在内地的知名度还不太高,但市场对来自港澳的商品持有比较开放和信任的态度。‘澳门监造、横琴生产’的标志慢慢打造出了品牌效应。”

传统营销思维正迎来冲击。李希顺和蔡鹏东都发现,开拓内地市场,电商和自媒体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为此还需要时间学习和摸索。

琴澳配合、横向多元的布局已经展开。2023年11月,特区政府正式公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下称《发展规划》)。其中提出“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1”是促进综合旅游休闲多元发展,“4”是持续推动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等四大重点产业板块发展。

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行业。澳资企业在横琴可享有用房租金补贴、品牌落地奖励、研发费补贴、会展补贴等。

如何认识两地在制度、产业、政策方面的异同并取长补短,成为澳资企业转型面临的课题。

南光集团旗下的会展公司探索出了一种在两地办展会的新模式。以去年12月举办的高品质消费博览会为例:将博览会放在澳门威尼斯人的展馆举办,论坛活动则放在横琴的酒店。

南光集团旗下会展公司举办的一场两地办展会。图/受访者提供

“澳门积累了硬件设施、配套服务和交通便利等传统优势,便于吸引海外的高新技术和专家,但受限于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横琴拥有土地、资源空间和政策激励,但缺乏标准展馆等。”南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晋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基于相似逻辑,蔡鹏东表示,公司优先将生产基地设在横琴中医药产业园,“从内地采购药材原材料更加方便,研发设备的维修调整也更高效”。在澳门也设有小型生产基地,“虽然成本略高,但由于两地管理规定的不同,在内地需申请‘健’或‘药’字号的商品,可以在澳门作为非药类产品尽快上市;澳门也允许对非药类产品进行功效宣传”。

通过两地工厂的协同,公司的横琴工厂能进行初步提取,再交由澳门工厂完成产品制造;也能转产已在澳门市场流通的产品,并在两地市场销售。

“澳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力量,在品牌注册、对外传播方面有优势,但生产能力不足。内地的中医药产业有名师名医的资源积淀,科研和生产能力都很强,澳门应通过横琴探索和内地的有效合作。”袁持平表示。

集成电路是澳门另一大最早设立国家级实验室的高新产业,现也主要以“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模式在两地进行协同。

从业30余年,作为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余成斌一直带领学生搞科研和创业。当前,他正担任矽力微电子技术董事长和矽力杰集团首席战略官,后者是模拟芯片设计公司。去年,矽力微子公司落地横琴。

余成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资金方面,合作区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政策,包括技术研发补贴和各项奖励,也更容易获得内地创投资金和金融支持;在市场方面,横琴接近公司富有终端客户的广东市场。

尽管横琴的集成电路产业初具规模,当前实际运营约60家企业,但人才引进和产业链完善仍然是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受地缘政治影响,行业面临人才短缺的挑战。尤其在高端人才方面,澳门应利用其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特有优势,借助琴澳合作机制,推动横琴、大湾区乃至国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子蔚对《中国新闻周刊》补充,对于许多有拓展国际市场需要的内地企业,也可以借助澳门与葡语国家、东南亚国家紧密联动的优势。

但两地协同还在初级阶段,面临不少挑战。澳门特区立法会议员施家伦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了澳企融入横琴发展、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难题:“部分澳企转型经验不足,难以快速适应新产业领域的要求;横琴基础产业发展不足,澳企入驻后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物料供应、配套服务等方面或衔接不畅。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也仍有不足,并在横琴面临激烈竞争,对内地市场的了解和适应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两地在税收、金融、贸易、监管等方面存在的政策与制度差异,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文化与观念差异也带来不少挑战。

“如何利用两地优势实现1+1>2的效果,是一个很新的课题。”李子蔚表示,在工作方法上,融合了澳门重视规则、过程的模式,也采纳了内地以目标和效率为本的优势。“目前还在摸索和磨合的阶段,但已经初步找到了方向和方法。”

破题“经济适度多元”

如今,“经济适度多元”已成为澳门社会的共识。受访专家均表示,相关概念表述并非首次提出,推行这一命题,澳门经历了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澳门思路智库理事长、澳门城市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雁玲在澳门回归前就在学术社团接触到这一课题。“彼时,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中的配额制逐步废除,澳门工业方面优势不再,大家就开始思考,澳门的出路在哪里。”她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澳门对“经济多元化”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01年开启,澳门首任特首何厚铧提出“以博彩业为龙头、服务业为主体,其他行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战略。次年,博彩业开放赌牌经营权,带来井喷式的经济增长。“在这一阶段,‘适度’概念已进入特区政府视野,但并不明确。也是一种短期策略,博彩业的快速增长导致高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第二阶段则源自2015年,澳门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2016—2020)正式提出。李雁玲表示,这一阶段将“适度多元”作为澳门发展的重要定位,短中长期策略相互配合。一方面,主体产业即博彩业健康发展,要求“适度规模”,后提出“负责任博彩”。另一方面,“1+4”政策中的四大重点产业的相关表述已有雏形,如特色金融、会展、中医药、文创,并在第二阶段积累了发展基础。

在去年发展规划提出后,第三阶段正当时。“在命题的发展过程中,‘适度’是什么程度,应怎样‘适度’发展等问题始终等待回答。目前,‘经济适度多元’的方向已基本明确,但后续的推行还需要魄力。”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对此评价。

“过去25年,在中央的高度支持下,澳门取得了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未来,澳门应更积极地主动参与,思考国家所需、澳门所长。”他说。

据施家伦回顾,在澳门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存在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博彩旅游一业独大,给其他行业发展带来较大挤压效应;整体社会出现各种结构性问题,包括就业、分配、阶层等;作为外需型微型经济体,经济增长呈现高波动性,存在单一路径依赖,抗风险能力相对不足等问题。”

数据显示,202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GDP)录得3794.8亿澳门元,其中博彩业占比38.3%,非博彩业占61.7%。澳门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贺一诚曾在2022年提到:“争取未来博彩业、非博彩业占GDP比重分别为四成和六成。”历史上,博彩业在GDP的占比曾在15%—63%之间浮动。

袁持平提醒,对于微型经济体,中心产业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要凸显,这与GDP增长、澳门发展的深化强关联。而对于多元产业,澳门在土地、人力、技术、信息等现代产业增长所需要素方面的支撑都尚未充分,发展还需要过程。

施家伦也指出,当前仍缺乏具体的行动路线图。“除会展文旅外,新兴产业发展仍然缓慢,多停留在产学研阶段,市场投资融资的吸引力度不大,人才汇聚慢,尚未带来亮眼的经济成绩。”

叶桂平建议,对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澳门应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对于现代金融产业,澳门应在全球金融竞争中保持优势,吸引更多国际金融资本和人才;对于高新科技产业,还需要更多投入,例如科研经费、实验室空间、招聘名额等,并亟须完善股权投资、孵化载体等配套。

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未来的制度衔接,施家伦认为还需打通一些制约。双方行政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人员编制、权责和待遇上的差异,都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

李雁玲也提到,要达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真正畅通,不仅需要打通跨境设施、交通等硬连接,更需要完善文化教育、价值观、福利制度等方面的软连接。“未来,琴澳双方的思路要更开阔,思想更创新,建立一套能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配置的机制,才能真正地实现治理一体化。”

(应受访者要求,周梦为化名)

发于2024.12.16总第116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澳门:小岛经济的新图景

记者:王诗涵

编辑:闵杰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