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辍学,52岁靠作诗爆火:这位农妇,治愈了年轻人的焦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0:59 1

摘要:2025年3月,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的山坡上,52岁的吕玉霞对着镜头,笑呵呵地朗诵着自己写的诗。

“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

2025年3月,山东临沂蒙阴县坦埠镇的山坡上,52岁的吕玉霞对着镜头,笑呵呵地朗诵着自己写的诗。

谁也没料到,这条短视频竟在抖音上收获百万点赞,而她的抖音账号“沂蒙二姐”粉丝量更是突破106.9万,被网友称为“田埂诗人”。

但她的身份标签,始终是“沂蒙二姐”——一个种桃树、腌咸菜的普通农妇。

1

二姐吕玉霞的文学种子,萌芽于父亲的苞米地。

“他收苞米时给我讲《三国演义》,锄地时背《将进酒》,我总觉得他和别的爹不一样。”

二姐回忆,父亲虽是农民,却爱豪放派诗词,常把历史人物轶事融入田间劳作,种地时戴的草帽上还别着一支钢笔。

在父亲的熏陶下,二姐也爱上了文学。

初中时,她沉迷于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爱情故事,躲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被校长没收;

但也因为过度热爱文学,二姐严重偏科,甚至因不喜欢数学逃避上学。

15岁辍学后,她进入了纺织厂。高强度的工作,第一天就将她累哭了。

好不容易咬牙坚持到月底,却只换来48块钱的微薄收入。

从那开始,她就意识到了还是要继续读书,只有读书能让她变得充实。

于是二姐省吃俭用,拿出一半的工资,坚持订阅《读者》《知音》等杂志,甚至买《演讲与口才》克服自卑。

在知识的宽慰下,她也学会了苦中作乐,将围裙兜里的粉笔当作笔,在机器的铁板上默写《葬花吟》、苏轼的《定风波》。

“我和一个工友经常在机器上写诗,我写一句,她接一句。”这些即兴创作的诗行随着机器运转被抹去,却在她心里扎了根。

婚后种地的20多年里,二姐的创作工具从粉笔变成了记账本。

生活的重压下,文学成为她对抗庸常的隐秘出口。

二姐说:“在生活的鸡零狗碎里,寻找自己的诗和远方,这并不矛盾。”

2

2022年,儿子的一句鼓励改变了二姐的人生轨迹:

“妈,把你的诗拍成视频吧,网上一定能遇到跟你一样的人。”

二姐攥着自拍杆站在自家桃园里,第一次面对镜头时,手抖得差点摔了手机。

她对着镜头“吐槽”丈夫:“他总说我写诗耽误干活,可他打牌能打通宵!”

这条视频只有37个点赞,却让她失眠整夜——这是她52年来第一次被陌生人看见。

最开始,她躲在田埂旁拍摄,趁丈夫离开才敢打开手机。

视频内容多是生活感悟,画面粗糙,美颜滤镜开得极高,“满脸皱纹不敢见人”。

不过一直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她采香椿时,有感而发写下了:“我落笔写下诗句千行,写我曾经的年少轻狂,写我如今的落寞沧桑……”

在视频文案里,二姐热情邀请网友们参加她这场农妇版诗歌接龙。

这条“香椿树下诵诗”的视频意外获得900万次播放,粉丝暴涨20万。

大家纷纷在评论里大展才华:

网友“悠悠我心”幽默地写下:“我接过你递过来的香椿芽子,装进长筐,一边装我一边想,想我今晚的吃相,想我的哈拉应该流的很长,想你们够不到的模样,本是你的香椿,怎会出此洋相。”

网友“娜娜”无奈叹道:“写我为几两碎银奔走的劳累;写我对生活的无奈和不甘,写我对后半生的祝愿和祈祷……”

“网友的留言像雪花一样涌来,他们说我的诗里有妈妈的味道。”二姐翻出泛黄的笔记本,将粉丝评论一一誊抄,“以前觉得农民写诗丢人,现在才知道,土地本身就是文化。”

从此,她关闭美颜,素面朝天地举着红薯、包着饺子录视频,方言朗诵的诗句夹杂着风声与鸟鸣,成为她的标志。

她笔下的田园生活带着诗意和磅礴的生命力,如春天呼啸的风,吹散了读者们心中的忧愁。

2025年初春的一场雪,让二姐的创作达到高潮。

“麦子有救了!”望着窗外久违的春雪,她裹着棉衣冲进雪地,右手托雪,即兴吟诵:“这是雪吗?这不是雪,这是老天爷撒的糖霜盐……”

未吃早饭的她反复拍摄,生怕雪化后失去意境。这条视频被央视新闻转发,点赞超百万。

3

创作背后是艰辛的技术摸索。

她向村里的“宝妈”学习剪辑,常盘腿坐在桃树下处理音频。

“早期视频滤镜黄得吓人,现在不怕原相机了。”她展示手机里的人声分离软件,风声与诗声逐渐清晰,“剪一条视频要一个多小时,但网友爱看真实的农村”。

这股不受年龄所困的闯劲,不仅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就连59岁的李若彤都被她所吸引,开心地邀请二姐一起加油,一起闯。

但走红之后,质疑声也随之而来。

有网友嘲讽“农民写诗全靠AI”,二姐在采访中淡然回应:“AI不了解我的生活,写不出土味诗歌。”

她指着皴裂的手掌说:“农民的苦都刻在身体里,但我想写我们的善良和笃定。”

面对“不务正业”的批评,她直播时挑起两筐红薯:“农活从没落下!诗是干活时从地里长出来的。”

一次深夜,她回复网友留言:“非要人人喜欢吗?不喜欢的划走就行。我的诗就是顺口溜,但里面有土地的魂。”

也许正是土地的魂,铸就了二姐的通透与豁达。

她欣然接受这泼天的流量,并将它转化为助农力量。

4

2024年3月,二姐首次直播卖香椿,3小时吸引5000人观看。

“快上链接!我们买不到这么新鲜的!”网友的催促声中,她将邻居张大爷的花椒芽卖出数千元。

以前花椒芽烂在地里,现在能换钱,二姐是咱村的福星!”张大爷感慨道。

此后,她坚持不收钱,帮村民销售黄杏、蟠桃、小米,直播间常持续至凌晨1点。

那年清明,粉丝挤爆她的直播间,要看“诗人如何种地”。

镜头里,二姐边给麦苗追肥边解说:“化肥撒下去像下雪,麦苗打滚撒欢儿呢!”突然蹲下身扒开泥土,“快看!蚯蚓在给大地号脉。”弹幕瞬间刷满“被治愈了”。

到了5月,为了帮乡亲直播卖蒙阴蜜桃,二姐凌晨四点蹲在果园选果,指甲缝里嵌满桃毛,痒得直甩手。

直播间有人问“主播手怎么这么糙”,她把手掌怼到镜头前:“这纹路里藏着蒙阴的山水呢!”

当晚卖出18726单,打包时发现纸箱不够,她摸黑敲开五户邻居借存货。

丈夫老张默默煮了碗荷包蛋面放在桌上,面汤里漂着她最爱吃的香椿碎。

带货时,她坚持“赚能力之内的钱”,拒绝夸大宣传。

一次推销红薯,她现场掰开烤熟:“看这糖心!但个头小的别嫌弃,都是乡亲们亲手种的。”

这种母亲般的风格,不仅暖了网友们的胃,更是治愈了他们的心。

5

2025年3月,二姐受邀参加安徽池州中国农人诗会。

期间,池州的厨师为他们准备特色美食——池州鳜鱼,二姐看到后忍不住即兴朗诵:

“若问人间至味藏何处?灶台烟火带家书“

才情引得众人称赞。

会后,她匆匆返村,次日便扛起锄头为桃树施肥施肥。

央视报道中,她对着镜头笑出鱼尾纹:“农民的精神就是年年种,不管收成咋样,春天埋下希望就行。”

如今的二姐计划引进云南蘑菇种植技术,还想去内蒙古草原“感受少年狂”。

而她的书架上,《红楼梦》与农技手册并列,手机里存着粉丝教的拼音标注。

这个自嘲“庸常大娘”的农妇,用诗句连接了土地的厚重与数字时代的轻盈。

正如她在笔记中写道:“平仄种进土壤,韵脚生出希望。”

她的故事撕碎了“农民=苦难”的刻板印象,证明诗意从不仅属于书斋。

当千万网友通过她的镜头看见“年轮循环的波纹”“日月轮回的星辰”,乡村振兴的叙事也因此多了一份文化的重量。

来源:湖北台文化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