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最重磅的天象大戏即将上演!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将迎来一次壮观的月全食。这也是自2022年11月8日以来,我国再次能观测到全过程的月全食。
天际将上演一场长达82分钟的暗红之舞,这是地球大气层为月亮精心准备的“光学魔术”。
今年最重磅的天象大戏即将上演!9月7日午夜至8日凌晨,天宇将迎来一次壮观的月全食。这也是自2022年11月8日以来,我国再次能观测到全过程的月全食。
所谓“血月”,其实是月全食的一种通俗称呼。当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时,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被地球大气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光则穿透大气层折射到月面上,使月亮呈现奇特的暗红色。
01 七年一遇,血月归来
这场月全食是2025年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次月全食。第一次发生在今年3月14日,但当时在我国看不到,而这次是国内公众时隔近三年再次有机会目睹月亮被地球影子完全吞没的奇景。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测算,本次月全食将从9月7日23时28分开始,持续到9月8日清晨4时55分结束。
其中全食阶段(即“血月”阶段)将从9月8日凌晨1时31分持续到2时53分,长达82分钟。2时13分是“食甚”时刻,也就是月球抵达地影最深处的时刻。
02 全国可见,观测范围广泛
此次月全食,我国除东北小部分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可观测到全过程。
从初亏到复圆,全程将持续三个半小时,其中月球完全进入地球本影的“全食”阶段,长达82分钟。
月全食与日全食不同,它的现象并不是只在特定地区可见的。只要天空没有云雾等障碍,位于地球夜半面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壮丽的天文奇观。
03 科学解释,血月成因
从科学角度分析,血月现象源于月全食期间的光学效应。月球本身不发光,其可见亮度源于反射的太阳光。
当月球运行至地球本影区时,理论上应无法观测到月球。然而地球大气层的存在改变了这一光学路径。
大气层对太阳光产生显著的折射效应,使得部分光线能够绕过地球边缘到达月球表面。太阳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在大气层中的传播特性存在差异。
短波长的蓝紫光易被瑞利散射,而长波长的红光则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因此,经过大气层过滤后的阳光主要保留红光成分,这些红光经月球反射后即呈现出血月现象。
04 天气影响,观赏地图
从全国范围看,北方大部以及江南多地天气晴朗,观测条件极佳。哈尔滨、杭州、南昌等城市看到月全食的概率非常高。
而黄河与长江之间区域,以及华南沿海等地可能云层较厚。北京、上海、长沙等城市有一定概率看到,但或受云层干扰。
对于河南公众而言,情况则不确定性较大。根据预报,郑州与太原、武汉、合肥等城市一同被列入“可见或不可见”的行列,能否一睹“血月”真容,需要一些运气。
05 观赏地点,专业建议
月全食是安全的肉眼观察活动,无需滤镜或专业仪器即可欣赏。但使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天文望远镜能看到更多月面细节。
拍摄建议:使用三脚架和长焦镜头,以不同曝光设定帮助捕捉月球表面。
选择低光害干扰的地区,特别是西南方的空曠之处,全台各地都能以肉眼欣赏到月全食的完整过程。不少网友也分享多个天文观赏热点。
如北部的阳明山、大屯山、象山、猫空、文化大学后山,中部的合欢山、日月潭、溪头、杉林溪,南部的观夕平台、阿里山,以及东部的大坡池、关山亲水公园等地,都有机会能够一睹血月奇景。
06 文化象征,破除迷思
历史上,人们常把血月和灾难绑定。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天人感应”,认为天象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的警示。
月亮代表阴,与皇后、后宫、臣子、女性等相关联。汉代谶纬更是把“月赤如血”与后宫失德、后宫干政绑在一起。
南北朝的《荆州占》干脆写道:“月赤如血,主死王后”。对古人来说,月亮属阴,象征皇后、百姓、臣子;太阳属阳,对应帝王。
一旦月亮被“啃”,阴阳失序,人间就要乱。于是有了“天狗食月”的说法,众人敲锣击鼓、张弓搭箭,甚至朝天空泼洒污物,只为把象征灾厄的“狗”吓跑。
近代天文学已经充分验证了血月形成的科学原理,不存在任何超自然因素。
07 下一次月全食
下一次全国可见全程的月全食将发生在2028年12月31日至2029年1月1日,是一次罕见的“跨年月全食”。
这意味着如果错过本次月全食,就要等到三年多以后才能再次在国内看到完整的月全食现象。
2时13分,月球将抵达地影最深处,那一刻,暗红色的月亮将悬挂在夜空,成为今年最值得记住的天文画面。
这场82分钟的天文戏剧结束后,月亮将缓缓走出地影,在3时56分完全“复圆”。而下一次这样的盛宴,要等到2028年最后一天。
来源:越来越好一点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