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袁昶,探问新旧冲撞时代读书人的精神成长|新批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20:41 1

摘要:袁昶是谁?他是浙江桐庐人,庚子事变时,由于力谏朝廷不可利用义和团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五大臣之一,后世治史者称:“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1867年3月,袁昶开始写日记,三十多年从无中辍。袁昶的日记,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精准地

新批评

袁昶是谁?他是浙江桐庐人,庚子事变时,由于力谏朝廷不可利用义和团与外国开衅而被处死的五大臣之一,后世治史者称:“袁昶名臣也,以忠谏至祸,同罹惨刑。丹心未泯,碧血长埋。”1867年3月,袁昶开始写日记,三十多年从无中辍。袁昶的日记,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精准地呈现了新旧冲撞的时代中一位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人格之养成。他不仅在日记中砥砺自己的学问和品德,更在其中展现了对易学、理学、佛学、道学等传统学问的深刻理解。他的日记,洋洋洒洒六十五册,二百多万字,不仅是他个人的精神遗产,更是晚清文史的重要文献。

作为陆春祥笔记新说系列之一,《昨非录》以现代人的思维重温袁昶的日记,解读日记中的生活、读书、修身、自省、交友等文章,解析晚清士大夫的精神成长史。

文 / 赵莹

作为“庚子五大臣”之一,袁昶自幼聪慧好学,饱读诗书,中举后履任要职,清廉正直、一心为国。1867年3月,袁昶开始写日记,一写就是三十余年,中间从无间断。内容广泛,涉及读书、养生、医学、佛学、道教等,现存洋洋洒洒六十五册,二百多万字,是研究晚清文史的重要典籍。

日记,映照的是袁昶的内心。他日日反省,如履薄冰。这一切,铸就了他超人的理性思维,澄净明澈的心境,凡事“反求诸己”,形成了“内向生发”的自由意志。这位桐庐老乡的文思,让作家陆春祥心生敬意,也萌发了解读日记的念头。于是,他重温袁昶日记中的生活、读书、修身、自省、交友等文字,吉光片羽,苦心甄采,在历史的细部关照个人际遇,伸展开拓出人生智慧与义理。

袁昶在日记开篇序中说:“散人而有日记,散而不散也;日记而归之散,人不散而散也。散者法道,道者运自然;不散者法仁与义,仁与义合而成德也。是谓术散智不散,形散神不散。”这种“散”,是杂而不乱,疏而不漏,陆春祥在《昨非录》也遵循了这种结构,舍去原本宏阔的政治博弈,专门撷取袁昶讲述读书和修身的篇目,旨在展现晚清士大夫理想品格的锻造之路。对内,袁昶立志读书,严格自律,特别是陆游的书,尤为珍爱,总是费心搜罗不同版本,并通过精读区分差异,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他还多在深夜读书,因为只有这段时间,气最清,心最静,可以独享。“吾老嗜读书,万事不挂眼。”袁昶化用偶像韩愈《赠张籍》的诗句,表达勤读、多看的意愿。勤读则新意日出,多看则万理环生,若写字就能做到言为心声,若写文便能厚积薄发。他还认为,专业要精熟,其余大致浏览即可。如此,触类旁通,皆有所得;对外,袁昶接触不少西学书籍,如阅“关慎斋《夷务事实》,将令钞胥撮录其要”。他还在日记中介绍《西人学制》,抄录《华盛顿传略》等,对西方的认知不断加深,为其参加维新运动建构思想储备。同时,他顺应时代潮流,多与洋人打交道,形成了开放的观念。袁昶深知,彼时彼刻的清王朝,更需立竿见影的各项实务,如数据管理、对外开放等,方能实现自强御敌的目标。因此,他极为关心同文馆这类新生事物,并建议设天文算术馆,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场地。如此看来,袁昶做事,忠心为国,件件落实。他身上既有儒家学派的仁爱之心,又不乏重视工作成效的职业素养,无怪乎能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节点,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海博物馆藏袁昶日记

《昨非录》以袁昶的人格淬炼为核心,牵涉出桩桩件件的历史见闻。如何解析,对陆春祥来说并不陌生。多年来,他博览历代笔记,越读越深,总能从细微处攫取新知,阐发灼见,弥漫出浓郁的烟火气。袁昶在日记里怀疑自己煤气中毒,决定用生萝卜解毒。对于这则趣谈,陆春祥可不满足简单的记录,他继续翻阅典籍,从《尔雅》注疏里寻到萝卜的别称,另从北宋苏颂的《本草图经》中查到萝卜的解毒效用。此外,列举郑板桥的养生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提出了深度思索——与天地通同气,与自然协调。有时,简单就是最好。所以,挖掘式的阅读,跳出了常规的模式,思想便隐蔽地跳跃着,穿梭于文献史料间,剪裁编织,钩织成一派热闹的市井图像。

袁昶书法手卷《临古法书卷》

袁昶自省时,提到“一念放弛,即病乘之;一念自恕,即祸基之”。陆春祥深以为然,将其当作座右铭。特别是养病时,严格遵循“时时当养病”的哲理,身体果然康健。然而,病愈后,稍一放松,身体又时有状况产生。陆春祥以笔记注笔记,率性自然,侃侃而谈,积蓄想象,将现代思维诉诸虚构之笔,碰撞出亦庄亦谐的言语。如中国古代有不少治骨鲠喉的民间偏方,袁昶便记下了其中一则“患者连呼鸬鹚鸬鹚,痛止随愈”。陆春祥看到这,非常感慨,设想众人聚餐时鱼骨卡喉的场景,想象大家七嘴八舌讨论治病方案时的惶惑。想到这,陆春祥不禁奇怪,鸬鹚擅长捕鱼,莫不是请它帮忙高喊几声,就能连鱼骨也一并捕去了?这样的反思在《昨非录》中还有不少,如《孟子》出现的“折枝”一词,究竟是“磐折腰肢”“解罢枝”还是“撰杖”?再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否指代“五斗米教”?这一切的要点,仍在于精读。一番咬文嚼字后,抽丝剥茧,去伪存真,才能“有感而发”。如此温故知新,让本无交集的两人,因“文学”汇合,令经典重续,漫出一种《庄子》式气息,充满巧思,又恢宏大气。

陆春祥对偶像的追慕之旅,也是审视自我、重塑内心的修习过程。在他眼中,“昶”字是最深切的祝福。尽管袁昶只享受了54年的时光,就溘然长逝。可他那持之以恒的日记,那血性胆魄,以及生命精神,一直绵延不绝,如富春江、富春山一样,长青长存。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历史资料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