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I Show Speed,一个以夸张疯癫著称的美国网红,在中国呢,被昵称为“甲亢哥”。最近他是非常的火,他在中国这些直播内容,从北京街头的热情互动,到少林寺的拜师学艺,吸引了无数人的围观。有人给他灌了一个大帽子,说他打破了西方的反华叙事;还有人惊呼说,全世界人
I Show Speed,一个以夸张疯癫著称的美国网红,在中国呢,被昵称为“甲亢哥”。最近他是非常的火,他在中国这些直播内容,从北京街头的热情互动,到少林寺的拜师学艺,吸引了无数人的围观。有人给他灌了一个大帽子,说他打破了西方的反华叙事;还有人惊呼说,全世界人都在看他如何真实地呈现中国。我们的流量,似乎因为他,到达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这个流量的高潮的顶点。
其实说实话,开始的时候我也有这种感觉,毕竟人家外国人来串门了啊,有流量是好事,咱们也应该助把力。但是说实话,还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这只是我们给自己制造的一场幻觉,或者更精确的说,它是一场“出口转内销”的舆论狂欢。
其实呢,甲亢哥他,单纯的从他的数据来看,他的直播在全球的范围内,并没有因为“中国行”而带来特别的高峰。相比于这个印尼的2,700万的观看量啊,中国的直播热度顶多也就是中等水平。但是他却被中国的舆论吹捧成了某种文化宣传大使,从这个无滤镜展示中国基建,到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甚至有人说,他的直播彻底瓦解了西方的反华宣传。
但说实话,这有点像当年这个“伏拉夫”的套路。当时那伏拉夫,俄罗斯的一个外国网红,来到中国,用极端外放的方式表达对中国的兴趣、欣赏或者震惊。但其实他在海外的影响力平平,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信息茧房”嘛。中国观众在国内的社交媒体看到这种报道,误以为全世界都在关注,进而加剧自己的情绪共鸣。
IShowSpeed的崛起呢,其实源于他这个疯癫直播的风格嘛,而不是因为他对于某个国家的兴趣。说到底是这么回事,因为一直以来,他的这个观众群体主要都是欧美的年轻人嘛,尤其是那些游戏圈啊、什么二次元的社区啊,还有喜欢猎奇内容的观众。这在欧美的主流社会,其实他的形象并不是特别的正面。他因为直播中各种夸张行为,也被封禁过啊,甚至因为一些性别歧视或者是涉嫌种族歧视的问题,也饱受过争议。他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美国版的“整活”网红吧。他直播的目的,大可能不是为了展现某个国家的文化,而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流量。其实他在印尼啊、波兰、阿根廷这些地方都进行过类似的直播,也展现出同样的疯癫风格。但是只有在中国,他的这种普通“整活”,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如果回顾这几年这些现象啊,其实这些案例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并不是真正在国外爆火以后,被中国人注意到的,而只是在中国市场被重新包装,成为“外媒认证中国”的一种工具。而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它存在着两种的推动力。
第一种呢,就是舆论的操盘和流量变现的力量。我们的一些媒体啊,其实深谙中国网民的这种心理弱点吧,也就是我们对于外国人来认可中国的需求度很高。所以,我们也乐于制造一些“外国人看中国”的话题,去迎合市场的需求。
那第二点,就是我们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和集体的认同感。我们很多中国网民,其实都希望通过外国人的认同,来达到自我的认同。
所以,这里我们就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我们的自信,需要靠外国人来认证呢?我们明明知道,中国的高铁基建、移动支付已经全球领先,但是总要等到一个外国人惊呼“amazing”以后,我们才觉得这真的“amazing”。我们明明知道中国人很善良、很热情,为什么要等到一个外国人说“Chinese people are so friendly”,我们才知道啊,我们原来也是这么善良、热情的。我们就觉得这是被世界认可的事实。
有没有可能,我们的这些自信,还是建立在外部的评价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我的理性认知之上?正是这种心理模式,给了那些善于利用爱国流量的网红、媒体和机构以可乘之机。
甲亢哥的中国直播呢,他究竟是一场文化交流的盛宴,还是一场流量秀呢?如果我们剥去了这个“外国人认证”的外衣,我们就会发现,他可能是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商业直播。而真正让他显得火爆的呢,不是他的粉丝,而是我们舆论场的放大效应。
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事实基础之上的自信,而不是必须要靠外国人的震惊来获得的认同。中国的进步,不需要别人来背书,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就足够看清楚现实。
来源:小荞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