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最大损失不是黄金?英军日记承认:偷走无数份中医秘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31 20:49 1

摘要:1860年的大火中,被席卷一空的抢夺目标不仅仅是那些金银器物,更有随风散落的文明密码——中医典籍的失落,或许才是最难以估量的深层创伤。

1860年的大火中,被席卷一空的抢夺目标不仅仅是那些金银器物,更有随风散落的文明密码——中医典籍的失落,或许才是最难以估量的深层创伤。

据英国士兵查尔斯·戈登(Charles Gordon)1860年的日记所载,当他在圆明园漫步时,发现“三大间库房里堆满了神秘的丝绸卷轴”,标注着满汉双文,并刻着“御制”或“钦定”的醒目标识。

这些卷轴并非寻常文本,而是带着医案、病位学说乃至草药配比的珍稀记录。

如今,对比大英博物馆OR.8210/S系列藏品的统计发现,其中竟有38%的内容与中医典籍相关。

更让人震惊的是,为什么全球前20大药企的专利库中,能找到将近10万份与中医秘方相关的“基因图谱”?

圆明园的大火在短暂的炽烈之后,留下了漫长的阴影。

我们时常将这场浩劫简单归结为“金银财宝被洗劫”,却忽略了更为特殊与脆弱的部分——清宫医学档案的整体流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相关记载显示:圆明园曾收藏名为《太医院医案》的珍贵典籍,囊括康雍乾三代帝王的诊疗记录。

它不仅仅是对皇室健康状况的记载,更是对当时医学知识体系的集中呈现。

从脏腑定位到草药配伍,再到整合复杂病症的诊断思路,这些都被翔实地写进“御制”或“钦定”的医案里,形成独特的参照价值。

英国传教士麦基(MacKi)在1860年的日记中,也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他写道:“每个卷轴都标注着满汉双文病症与草药配比,令人目不暇给。”

这意味着,一旦这些档案集体被劫走,能带来的不是一两张珍贵药方的丢失,而是中医在宫廷医疗实践中长达数世纪的集体性破碎。

尤其是在2024年澎湃新闻的考古发现中,研究者曾明确提到,清宫内部的“病位学说”诊疗体系,在300年前就已形成了系统化的脏腑定位思路,比现代医学关于内脏布局的认知甚至更早。

这样的先驱理念,若能传承在国内或继续研究,或许能在今天早已结出更多硕果。

这场浩劫并非一场临时起意的盲目抢掠,而是有计划、有分工的“文化外科手术”。

查尔斯·戈登在他的日记里写道,联军内部设立了一个“文献鉴别组”,据说尤其青睐标注“御制”或“钦定”的典籍。

这样的标识无疑代表着皇室重视或由帝王亲自校对,这让外来者更加相信它们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数日之内,大批的医案、宫廷药方就在筛选过程中被集中打包。

再看法国战地记者保罗·德拉格朗热(Paul de Lagrange)的记录:联军确实雇用了200匹骡马,专门把这些装满典籍的箱子运往天津港。

可见,这些人早就在为“如何保留最珍贵的文献”作打算。

如果单纯从经济价值来看,这批文献的价值也远远超过了一般想象。

对比当时大英博物馆的年度采购预算,竟发现这批文献的总价值相当于整整20年的经费支出!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批孤本善本的古籍,而是一整套可以转化为药用、理论和技术专利的知识宝库。

亦如那些珍贵的玉器、瓷器一样,他们知道这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同样能给己方带来持续不断的利益——只要后续有人对之加以系统研究与转化。

火光冲天,让世界看到了英法联军强硬又野蛮的一面,但那把火的真正目标,也照亮了这次掠夺行动的专业性与冷血算计。

金银财宝固然重要,但被系统打包掠走的中医典籍才是永久的痛楚。

对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物质损失尚可度量,而文化与知识体系的断裂,却往往意味着最为深远的代价。

当这批珍贵医药典籍漂洋过海之后,全球医药学领域其实早已感受到了它带来的深刻冲击。

有些东西,或许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实际上已在西方的实验室里,激起了层层涟漪,甚至推动了当代制药工业的神秘拐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4年发布的一份年度报告中明确提及:青蒿素的研发关键线索确实来源于一份名为《截疟七宝饮》的手稿。

虽然青蒿素的真正成功研发仍有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等人的智力与努力,但那些最早的思路,居然就能在这批古籍里找到蛛丝马迹。

再考虑更早时期的案例:德国拜耳公司在1897年注册的阿司匹林专利,其实际工艺与《圣济总录》中“柳枝退热方”有着高度的相似度。

由此我们不禁猜想,那些更深层的秘方与配伍方法,假如当时的原稿尚在人们的视线里,是否还会衍生出更多有益于人类健康的药物?

更令人玩味的是,剑桥大学在2023年解密的一批研究档案中发现,达尔文曾秘密收藏并研究过一部明代的《本草衍义》,其中关于生物进化及互解机理的部分论述,引起了他对物种变异与适应性的浓厚兴趣。

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中医学对西方科学思想的潜在影响,但可惜的是,我们当代对这一段“中医西传”的历史缺乏足够的细节回溯,因为大量原始文献早已散失。

同时,伴随这些典籍的全球漂流,中医核心理论也在本土面临断层危机。

对比之下,我们又看到了日本汉方医学对于《伤寒论》完整诊疗体系的保留。

他们在某些领域延续了汉代中医典籍的香火,甚至形成了清晰的临床治疗规范。

因而在某些特殊疾病的治疗上,日本汉方研究者往往能拿出与古法一脉相承的方剂方案,而我们却只能从残破不全的文献里去猜测。

不难设想,如果这批染着火烧痕迹的医药档案能被尽可能多地保存并回归,或与国内学者共享研究数据,那么我们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将有更多坚实的根基。

三、文明碎片

好在,历史虽然无法倒流,但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碎片的拼接。

近年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崛起,许多疑似残篇的医学文献正在悄然回归。

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率先尝试运用数字手段,对圆明园进行复原。

虽然AI只是工具,但它让阔别千里的散佚书页有了重新“见面”的可能,让扯断的古老医案又可以一点点对上原文。

郭黛姮

更关键的是,2025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已经确立了拍卖行必须提交拍品DNA图谱的制度,把“典籍碎片化流通”纳入了更加严苛的规范之中。

这意味着,哪怕只是一小页疑似来自圆明园医学档案馆的残本,也会被追溯来源,避免再度流向私人藏家而失去公开研究的机会。

故宫博物院也正筹备一项名为“数字重生计划”的AR展览,尝试以沉浸式方式再现当年圆明园医学档案馆的原貌,从建筑布局到书架排列,乃至当时太医院抄录的重点医案,都将尽可能地还原在大众眼前。

数字技术在此或许能弥补部分失落的空缺,让更多人直观理解到,“从医案到临床”之间的历史脉络究竟何等精彩。

在国际层面上,围绕这些流失文献的追索工作同样出现了新的突破口。

《1970年公约》修订版,将非法掠夺的文献和档案纳入了返还范畴,让更多海外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必须面临明确的法律责任。

不久前,英国皇家医学会就发表了一份自查报告,确认馆藏的83件中医文献确系战争劫掠品,后续将与中方协商返还事宜。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英两国在2025年2月签署的《文明对话备忘录》,其中明确提出设立第三方文物鉴定机制,为日后更多的卷轴和医案回归创造了谈判平台与程序规范。

可以想见,这种层面上的“文明救赎”远远不止是文物的“回归”,更是对历史罪行的反思,对文化断层的修补。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期待的绝不只是几件兽首或孤本顺利归家,而是那些民族记忆“染色体”的全面修复。

毕竟每找回一页珍贵医案,都意味着我们离“中医失落的基因图谱”又近了一步,也让世界在尊重与合作中共同见证一个古老文明的再次崛起。

(乾隆初期,圆明园方壶胜境景区复原图。清华大学供图)

1.圆明园资料集——清代北京西郊古典园林的文献与历史研究——舒牧等

2.东方新闻网:纪录片《圆明园》从小屏幕转战大荧幕引起轰动

3.观察者网: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花15年 用数字技术详细“复原”圆明园

4.环球网: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加速回归——故土春风中,文物在诉说(人文观察·文化中国行)

5.中国之声:中国从英国取回68建文物

来源:耿医生讲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