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母亲补交56000元,现在每个月的养老金不错,母亲:值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31 20:22 1

摘要:手机铃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喂,儿子,妈明天要去社保中心补交养老保险,你能陪我去一趟吗?要交五万六千元。"母亲的声音让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

手机铃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喂,儿子,妈明天要去社保中心补交养老保险,你能陪我去一趟吗?要交五万六千元。"母亲的声音让我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

"五万六?妈,这是什么钱啊?"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看了看床头闹钟,凌晨一点。

"这是好事,你别担心,妈有钱。"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里藏着掩饰不住的欣喜。

挂了电话,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了,翻来覆去想着这笔突如其来的巨款。

五万六千元,这几乎是我半年的工资啊!一个靠卖早点为生的老人,怎么可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我脑海中浮现出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心里涌上一丝愧疚。

第二天一大早,我便驱车返回了阔别已久的老家。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那个熟悉的小院。院子里,晾衣绳上挂着几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母亲种的几盆牵牛花正开得热闹。

"来啦?"母亲的声音从厨房里传出来,伴随着锅铲翻炒的声音,"刚好赶上吃早饭。"

厨房里,母亲已经穿戴整齐,灶台上飘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香。她的头发已经花白,身材消瘦了许多,但动作依然麻利。

"妈,这五万六是怎么回事啊?"我接过母亲递来的粥碗,忍不住问道。

"哎呀,国家好政策啊!"母亲笑着说,"前段时间村里广播说,像我这样以前没交过养老保险的,现在可以补交,以后每个月都能领钱呢!"

听着母亲兴高采烈的解释,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二十年前。

那是1998年,国企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母亲所在的纺织厂因效益不佳,被迫裁员。那一年,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像母亲一样,拿着不多的遣散费,走上了再就业的艰难之路。

记得母亲拿到遣散费那天,回家默默流了一晚上的泪。第二天天刚亮,她就擦干眼泪,拍拍我的肩膀说:"没事,咱不能等靠要,得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北风呼啸,刮得人脸生疼。母亲在菜市场旁租了个小摊位卖早点。每天凌晨三点,鸡还没叫,我和母亲就摸黑起床。屋外漆黑一片,只有那盏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

母亲揉面、烧水,我帮忙搬运工具。天不亮,摊位就支起来了。记得那时候,母亲的手总是冻得通红,开裂的口子涂了又涂的风油精,散发着浓烈的气味。

"妈,戴副手套吧。"我心疼地说。

"戴了手套做不好活,再说冻一下又不碍事。"母亲笑着回答,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好好念书,考个好大学,以后就不用受这罪了。"

早晨六点到八点是最忙的时候,来来往往的上班族、学生都是我们的顾客。母亲的手艺好,豆浆香浓,小笼包皮薄馅足,很快就有了回头客。

"张老板娘,你家豆浆真香啊,比街上那家国营早点铺的强多了!"常客老李捧着热乎乎的豆浆,满足地说。

"那是,我家豆浆现磨现煮,纯天然无添加!"母亲得意地应道,脸上泛起红光。

"张家小子真懂事,这么小就帮你干活。"老李又看看我,竖起大拇指。

母亲总是骄傲地回答:"我儿子不光会干活,学习也棒着呢!上回期中考试全班第三,老师说有出息!"

尽管家境艰难,但母亲从不在我的学习上省钱。记得初三那年,我向母亲提起想买一套《新课标辅导》,价格不菲,要一百二十元。

"行!妈给你买!"母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当晚,我隐约听见母亲翻箱倒柜的声音,后来才知道,她把压箱底的一件旧貂皮领子卖给了收破烂的,就为了给我买那套书。

她常说:"咱们家可以穷,但不能穷教育。你爸走得早,就剩咱娘俩了,我这辈子就指望你出人头地。"

那几年,母亲的摊位从早点扩展到了午饭,又加上了晚饭。凌晨三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收摊,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我常看见她站在灶台前,身子摇晃几下,差点睡着。

"妈,您太累了,要不休息一天吧?"我心疼地说。

母亲摇摇头:"不行啊,休一天就少赚一天的钱。你马上就高考了,要准备学费呢。"

高考那年,我以超出一本线三十分的成绩,被省外一所重点大学录取。母亲高兴得一晚上没合眼,第二天一早就去菜市场告诉所有认识的人:"我儿子考上大学了!是重点!以后有出息了!"

邻居王阿姨感叹道:"老张家有福气啊,培养出这么个好儿子。"

母亲笑得合不拢嘴:"可不是嘛!我就说我儿子行!"

上大学前的那个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纳凉。夏夜的蝉鸣声此起彼伏,远处传来收音机里播放的《今夜无眠》。母亲叫我坐近些,从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红布包着的小包袱。

"这是娘这些年省下的钱,五千块,你拿着。"母亲郑重地说,"大城市消费高,别委屈自己。"

我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沓沓用橡皮筋捆着的零钱,有些都已经旧得起了毛边。这些钱有的是一元一元的,还有很多是五毛、一毛的硬币,一看就是母亲日积月累攒下的血汗钱。

"妈,这钱你自己留着用吧,我在学校有奖学金。"我推辞道,心里一阵酸楚。

"拿着!"母亲语气坚决,"我没别的本事,就这点钱还拿得出来。你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有出息了,回来看看娘就行。"

那一刻,昏黄的灯光下,我看到母亲眼里有泪光闪动,但她迅速转过身去,假装整理东西。我知道,她是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让我看到她的软弱。

"你放心,妈啥都不怕,就怕你没出息。只要你有出息,我就是吃糠咽菜也高兴。"母亲拍拍我的肩膀,声音有些哽咽。

临别前,母亲又塞给我一个小布包:"这是妈给你做的护身符,里面有你小时候的一缕头发和一粒红豆,保佑你平安顺利。"

我接过来,攥在手心里。护身符虽小,却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千斤重的母爱。

"别担心我,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我现在生意稳定,日子过得去。"母亲送我上车时说,"你在外面有事就打电话回来,别硬扛。"

大学四年,母亲从没来看过我一次,说是怕给我添麻烦。但每个月都会寄来一个包裹,里面装着家乡的腊肉、咸菜、干豆角,还有一封言简意赅的信:"儿子,身体好吗?学习要紧,别想家。"

毕业后,我留在了大城市工作,起初工资不高,生活拮据。母亲每次打电话来,都说:"儿子,缺钱就说,别不好意思。"

我总是回答:"妈,我挺好的,工资够用。"

其实那时候,我经常和同事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小房间里,三个大男人,连翻身都困难。为了省钱,我中午吃泡面,晚上吃食堂的剩菜。但我从不跟母亲提起,怕她担心。

渐渐地,工作稳定了,收入也提高了,我回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次回去,都是匆匆忙忙,待不了几天就走。母亲从不埋怨,总是说:"你工作忙,妈理解。"

她看起来精神奕奕,说生活挺好,让我不用操心。但我总觉得她比同龄人老得快,脸上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说话间常常气喘。

有一年春节,我回家帮母亲打扫卫生,无意中翻到她的存折,发现里面的存款寥寥无几,只有几百元。

"妈,你怎么不存点钱啊?养老保险交了吗?"我有些着急地问道。

母亲收起存折,避开我的眼神:"哎呀,我这把年纪还要什么养老保险,现在日子过得去就行。再说现在国家对我们这些老人挺好的,有低保呢。"

我当时也没多想,只是按照惯例,留下两千块钱就匆匆返回了城市。那时的我,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总觉得家乡的一切都那么慢,那么无趣。

直到有一次,母亲的老邻居王阿姨来大城市看望女儿,特意约我见了一面。我们在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吃饭,王阿姨看着我,欲言又止。

"王阿姨,有什么事您就直说吧。"我察觉到她的犹豫。

"小杨啊,你知道吗?"王阿姨放下筷子,压低声音说,"你妈这些年其实可以早早交上养老保险的,但她每次有点积蓄就寄给你了。"

我一愣:"什么意思?"

"前年她摔了一跤,胳膊都青了,硬是没去医院,说什么不值当花那个钱。"王阿姨叹了口气,"她总跟我们说,要把钱留给儿子买房子娶媳妇。"

听到这里,我的心猛地一沉,筷子都拿不稳了。回想这些年,每次生日、每个节日,母亲都会寄来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还有"零花钱"。我一直以为那是她的余裕,却不知道那是她省吃俭用攒下的血汗钱。

"前年村里组织老年人体检,你妈没去,说花那个钱不值当。"王阿姨继续说,"前段时间她咳嗽得厉害,我陪她去诊所看,医生让她去大医院做检查,她说等你下次回来再说,结果一拖就是半年。"

王阿姨的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我突然回想起母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那些日渐苍老的面容,那些被我忽视的电话里的咳嗽声。

"阿姨,谢谢您告诉我这些。"我哽咽着说,"我会好好照顾妈的。"

王阿姨拍拍我的手:"你妈就你一个儿子,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你有出息了,她就满足了。"

2016年初,国家出台了一项新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补缴养老保险。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悄悄开始准备资金。她把多年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却还差五万六千元。

她没有向我开口,而是准备卖掉那间老房子。还好被我及时发现,那天深夜的电话,就是这样打来的。

那天在社保中心,看着母亲从破旧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沓沓钱,我的心像被人揪着一般疼。有老旧的百元大钞,也有一元、五元的零钱,甚至还有一些硬币。柜台工作人员耐心地清点着,我却觉得每一张钞票上都刻满了母亲的皱纹。

"剩下的我来补。"我拿出银行卡说。

母亲摇摇头:"不用,我攒够了。"

"妈,咱们是一家人,哪有什么你的我的。"我坚持道,"你把钱收起来,这些我来交。"

母亲犹豫了一下,终于点了点头。那一刻,我忽然发现母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脸上的皱纹像是刻进了骨子里。站在阳光下,她的身影显得如此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我的眼眶湿润了。

回到家,我决定好好陪母亲几天。帮她整理柜子时,我意外发现了一个旧账本,已经泛黄发旧,一看就有些年头了。翻开一看,里面记录着这些年每一笔收入和支出,字迹工整,一丝不苟。

"卖早餐,收入85元","豆浆机坏了,修理费30元","买冬衣,120元","给儿子寄特产,150元","给儿子压岁钱,1000元"......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唯独给我的花销没有标注"支出"二字。

更让我心酸的是,有几页上还贴着药店的小票,旁边写着"感冒药,15元,不严重,自己扛过去了","止咳药,25元,喝了老陈的偏方,好多了,退回来"。

我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养老保险,预计需要10万元,已存3.5万元,还差6.5万元。争取明年底凑齐。"写这行字的时候,母亲的手一定很颤抖,因为字迹歪歪扭扭,墨迹也有些晕开,像是留下了泪痕。

抚摸着这本发黄的账本,我仿佛看到了母亲这些年来的每一个日夜。那些我不在身边的日子里,她是如何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如何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如何在我离家后依然牵挂着我的点点滴滴。

那晚,我们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絮叨着邻居家的鸡下蛋了,村口新开了家超市,老张头的孙子结婚了等等家长里短。我听着,忽然开口问道:"妈,这些年你为什么不早点交养老保险?"

母亲愣了一下,放下手中的针线活:"那时候哪有钱啊,你上学要钱,后来工作也不容易,我想着先把你的事情安顿好。"

"可你从来没跟我说过你需要钱。"我内疚地说。

"说什么啊,当妈的不就是这样吗?"母亲笑了笑,"你有出息就是我最大的享福。再说现在不是补上了嘛,以后每个月都有养老金,我自己的钱,花着踏实。"

我握住母亲的手,那双曾经搓揉过无数面团、洗过无数衣服的手,如今已经布满老茧,骨节突出。

"妈,以后我多回来看你,好吗?"我哽咽着说。

母亲拍拍我的手:"你工作忙,有空就回来,没空就打个电话,我知道你惦记着我就行。"

"不,我要常回来。"我坚定地说,"我这些年太忙着工作,忽略了你。"

母亲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大孝子,现在知道心疼妈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母亲所谓的"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不过是不想让我担心的借口。而我却习惯性地相信了她的谎言,心安理得地接受她的付出。

补交养老金后的第一个月,母亲兴高采烈地打电话告诉我:"儿子,我第一次领到养老金了,两千多呢!比我卖早点挣得还多!这下我可以买些好东西吃了!"

听着电话那头母亲欢喜的声音,我的心既温暖又酸楚。

"妈,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别舍不得。"我说。

"哎呀,知道了,现在我有钱了,花自己的钱,心里踏实。"母亲笑着说,声音里透着自豪,"我还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剪纸班呢,老师说我有天赋!"

从那以后,我每个月都会抽时间回家看望母亲。她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加入了社区的广场舞队,还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每次我回去,她总会拉着我看她新学的舞步,展示她练的字。

"你看,这是我跳的《最炫民族风》,杨阿姨教的,我可学得快了!"母亲穿着一身红色的舞蹈服,在院子里摆起了舞姿,虽然有些生硬,但脸上的笑容却是那么灿烂。

我笑着鼓掌:"妈,您跳得真好!"

母亲笑得更开心了:"那是!我们队准备参加区里的比赛呢!"

"妈,要不你搬到城里来住吧,我照顾你。"一次,我提议道。

母亲却摇摇头:"我在这儿习惯了,有老姐妹们做伴,每天跳跳舞,打打牌,日子过得可舒坦了。再说有了这养老金,我底气足,不用麻烦你。"

"话不能这么说,我们不说麻烦不麻烦。"我认真地说。

母亲拍拍我的手:"儿女孝顺不在钱多,在用心。你现在常回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我就知足了。"

听着母亲的话,我心里五味杂陈。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看露天电影,把唯一的一件棉袄披在我身上,自己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直发抖还说不冷。记得上学时,下雨天母亲撑着伞送我,自己却淋得像落汤鸡。记得生病时,母亲熬夜照顾我,第二天天不亮又去摆摊......

母亲的爱,就像那本泛黄的账本,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从不计较付出多少。而我,曾经那么理所当然地接受着这一切,却忽略了她日渐苍老的面容和越来越佝偻的背影。

昨天,我又收到了母亲的电话。她兴奋地告诉我,她和舞蹈队要去市里参加比赛了,还问我要不要去看。

"一定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要给您拍照,录像,发朋友圈让所有人都看看我妈妈有多棒!"

母亲在电话那头笑得像个孩子:"你可别耽误工作啊!"

"不耽误,这次比赛比什么都重要。"我坚定地说。

放下电话,我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太阳,心中涌起一种深沉的感动。那五万六千元的养老金,看似是母亲为自己的未来做的投资,实则是她半生的艰辛与付出的证明。

而我,终于明白了人生最贵的不是金钱,而是及时醒悟的心。只要还来得及,就永远不晚。。

明天,我要请假去看母亲的比赛,带上她最爱吃的莲子羹和桂花糕。我知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她而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因为爱,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用心感受,细水长流。

来源:恋过的美丽风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