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筑基与笔墨新境:包洪波的中国画创作与学术探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8:05 1

摘要:包洪波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顾问,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青

包洪波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1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艺术顾问,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展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导师,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学院筑基与笔墨新境

包洪波的中国画创作与学术探索

在中国当代中国画领域,包洪波的艺术实践以其深厚的学院根基与鲜明的时代意识,构成了传统笔墨现代转型的重要样本。作为从山东临沂走出的艺术家,他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于2013年获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系统的学院教育为其构建了从技法规范到理论思辨的完整知识体系,而多元的学术身份与创作实践,则使其在坚守传统精神的同时,持续拓展着中国画的当代表达边界。

包洪波的艺术起点始终锚定于对传统笔墨的深度研习。在山东艺术学院阶段,他以《芥子园画谱》为津梁,系统掌握了山水、花鸟的程式化语言,对“皴擦点染”等技法的物质性规律进行了扎实的训练,尤其对宋画的写实精神与元画的写意品格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形成了对“形神关系”的理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后,其研究视野从技法层面升维至艺术史维度,在对黄宾虹、李可染等现代大家的专题研习中,深化了对“笔墨内美”的认知——即笔墨不仅是造型工具,更是承载文化精神与个人心性的载体。这一阶段的写生作品《沂蒙晨雾》便体现了这种转变:画面既保留了北方山川的雄浑体势,又以松动的墨法消解了过于写实的拘谨,显露出“师造化”与“得心源”的平衡。

2013年的硕士研究成为其艺术思考的重要节点。在广西艺术学院期间,他以《地域文化与笔墨语言的互动关系》为题,通过对比沂蒙山区的厚重与岭南山水的灵秀,揭示了自然地理、人文传统对笔墨风格形成的深层影响,提出“笔墨的当代性在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激活”这一核心观点。这一理论认知直接影响了其后续创作,如《南园寄兴》系列,将北方笔墨的苍劲与南方山水的氤氲相融合,以破墨与积墨的交替运用,营造出兼具雄浑与空灵的视觉效果,展现了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展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的承担者,包洪波的实践始终贯穿着对中国画生态建构的自觉。在创作中,他既坚守传统题材的文化内涵,如《松风雅集》以晋唐青绿山水的矿物颜料为基底,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使“岁寒三友”题材既见古韵又显新机;又积极探索现实题材的表达,《老区新貌》以全景式构图展现沂蒙山区的时代变迁,将传统点景人物的程式化处理转化为具有生活质感的具象塑造,实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与笔墨语言的有机统一。这种“守正”与“拓新”的辩证,使其作品在国家级展览中屡获认可,成为当代中国画“传统出新”的典型案例。

在学术传承与推广领域,包洪波的贡献同样显著。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写意画院导师,他提出“笔墨基因的现代转译”教学理念,强调在临摹传统时不仅要掌握技法范式,更要解码其中的文化逻辑,培养学生“入古出新”的创作能力。其参与编撰的《当代中国画笔墨研究》丛书,从技法分析、理论梳理到创作案例解读,构建了系统的笔墨学习体系,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兼具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参考框架。而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成就与学术思考更成为连接专业领域与大众审美之间的桥梁,推动着中国画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认同。

从学院深耕到多元实践,包洪波的艺术路径清晰展现了当代中国画创作者的典型追求:以扎实的传统功底为根基,以开放的学术视野为支撑,在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的交织中,寻找笔墨语言的新可能。其作品与理论思考不仅是个人艺术历程的记录,更折射出当代中国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的发展轨迹,为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富有价值的范本。

文/亮津阁编辑


包洪波山水作品欣赏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山水》


来源:亮津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