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在全网引发“破防式”传播,不仅因其细腻的文字触动千万人心,更因其折射出当下社会对真实情感与教育本真的集体渴求。这场“现象级”传播背后,是文学、教育与时代情绪的共振。
□黄易涵(南京师范大学)
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在全网引发“破防式”传播,不仅因其细腻的文字触动千万人心,更因其折射出当下社会对真实情感与教育本真的集体渴求。这场“现象级”传播背后,是文学、教育与时代情绪的共振。
张潇冉的作文以寒假返乡的绿皮火车之旅为线索,将车窗外的风景渐变、车厢内爷孙互动的温情细节、姥爷离世后归乡之路的艰难娓娓道来。文中“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等金句,将抽象的乡愁具象化,被网友评价为“句句不提思念,句句都是思念”。
这种“真实记录”的写作方式,恰恰击中了当下社会的情感痛点。在信息爆炸与AI技术泛滥的语境下,套路化写作与“制造情绪”的内容充斥网络,而张潇冉的文字如清泉般唤醒人们对质朴情感的珍视。正如网友所言:“AI写的可不会让我这么哭”,人类独有的生活体验与情感沉淀,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精神财富。
张潇冉的语文老师王杨军指出,许多学生作文陷入“开头点题、中间举例、结尾升华”的模板化窠臼,甚至编造虚假情节以迎合高分标准,导致文字失去生命力。而张潇冉的成功,恰恰在于她摒弃了华丽辞藻的堆砌,选择以真实观察和情感表达为核心。
这一案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本质:写作不是技巧的竞技,而是对生活的凝视与内心的坦诚。正如张潇冉自述:“考试作文和这篇完全不同”,她的创作自由源于对日常点滴的积累,而非应试框架的束缚。
《旧轨还乡》不仅是个体情感的抒发,更成为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互动。内蒙古文旅厅与乌兰察布市迅速回应,向张潇冉寄送家乡特产并开放景区,将个人叙事转化为地方文旅推广的契机。这种“温情营销”既彰显了地方文化的人情味,也凸显了当代文旅宣传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故事的策略升级。
更深层地,作文中三代人的归乡记忆,映射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乡土情结的普遍矛盾。绿皮火车作为“旧轨”的象征,承载了无数人关于迁徙、亲情与时代变迁的集体记忆。网友纷纷留言回忆与长辈的旅途点滴,印证了文学作为“社会情绪集合体”的力量。
《旧轨还乡》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对“真实”强烈需求的缩影。在AI技术冲击写作领域的当下,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与观察力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教育者需要更多像王杨军这样的“点灯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而非在模板中迷失自我。
这场“旧轨”之旅,既是一次个体的精神还乡,也是一次公共领域的情感启蒙。它提醒我们唯有真诚的文字,才能穿越时空锈蚀的铁轨,抵达人心的故乡。
来源:红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