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伴随着歌声响起,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笔下“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17字箴言,定格在纪录片《卢作孚》的片尾。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伴随着歌声响起,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笔下“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的17字箴言,定格在纪录片《卢作孚》的片尾。
纪录片《卢作孚》海报。受访者供图
9月7日下午,广州图书馆负一楼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内,渝派纪录片《卢作孚》放映结束后,观众席响起掌声。5集、2天、250分钟,《卢作孚》的放映,为广州图书馆主办的“2025纪实影像照见未来”系列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从8月30日—9月7日间,活动共展映了9部纪录片,其中,重庆团队发现、找回、研究而成的《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和创作的《九零后》《西南联大》《卢作孚》等4部影片集中展映,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份亮眼成绩是偶然吗?重庆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究竟藏着怎样的创作优势?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解码其创作优势与发展逻辑。
是偶然,更是必然
严谨与创意并重的渝派表达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是国内第一家设立在公共图书馆,以纪录片收藏、整理、研究、展示、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平台。而“纪实影像照见未来”是该中心连续4年打造的公共学术品牌,以影像为媒,搭建观众与学界、业界的桥梁,把有学术背景的人文关怀融入与公众交流的知识共识中。
“近一半的片子都是重庆团队创作,这是偶然,更是必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副研究馆员曾洁给出答案。
纪录片《西南联大》海报。受访者供图
在曾洁看来,《九零后》《西南联大》《卢作孚》将叙事植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严峻语境中,展现了不同群体在民族危亡面前的“救亡”行动,呈现了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历史。从教育、实业、个体成长等不同维度,共同构建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救国、坚守、抗争的精神图谱,印证了抗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文化、意志与民族凝聚力的胜利。
“早在2024年,广图纪录片中心就将徐蓓自2012年以来创作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作品进行了整体入藏,并建立了作品专藏。”曾洁表示,以徐蓓为代表的重庆纪录片团队在创作上兼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与纪录片中心的馆藏定位非常契合。
《九零后》中极具美感的空镜。受访者供图
曾洁进一步解释,徐蓓用历史学者严谨考证的方法收集和运用大量影像史料,坚实的学术支撑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让纪录片成为图书馆具有参考价值的影像文献。尤其这些纪录片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有着创新的视听语言表达和美学呈现,在传递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的同时,让厚重的历史更易被公众感知,很适合在公共图书馆进行大众传播。
曾洁所说的美学呈现,观众最能感知。广州市民廖明晖观看了本次集中展映的所有纪录片,对于重庆团队创作的片子印象深刻,“无论是《西南联大》还是《九零后》,都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旁白不喧宾夺主,像徐徐清风,音乐的插入也恰到好处,配合情绪释放。”
以真心筑影像、以重庆观世界
敬畏历史,更尊重观众
从2012年末接下《大后方》这个“命题作文”,重庆导演徐蓓已经在历史人文纪录片的赛道深耕多年。从40岁接触历史题材时的忐忑,到如今成为国内历史人文纪录片领域的极具风格的开拓者,徐蓓交出的一部部片子背后,是全身心地投入与拼命地学习。
每个片子几乎都要花3-4年创作,光看书就要一年多,从几十本书、数万页资料里搭建框架,这是原创的难度,也是价值所在。徐蓓始终坚信,创作要“真心换真心”:“人的生命很短,花了这么多时间做片子,要让这段生命真实且有意义,不能敷衍。”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徐蓓说出这句话的语气与日常说话并无差别,但记者却仿佛能穿越听筒,看到她眼中的笃定。
在重庆成长,后出国留学,复又回到重庆工作。谈及重庆与创作的联结,徐蓓的表述质朴却深刻。她说,家乡重庆对她最大的意义,不仅是生活的地方、方便获取选题的地方,更是思考更大问题的原点。从时间上寻找重庆的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从空间上探索重庆与更广阔的外部世界的联系,徐蓓总是综合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试图通过这座城市的故事,全面立体地折射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脉络。
《城门几丈高》豆瓣评分高达9.0分。受访者供图
除了本次在广州展映的几部片子外,徐蓓团队还有一部很酷的纪录片《城门几丈高》,豆瓣评分高达9.0分。没错,她用“酷”来形容自己的创作,酷在哪?酷在结构上,徐蓓解释,《城门几丈高》在框架上以“城门”为核心意向,观众可以在每一集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近现代史与城门的关系,“简单就是酷,在这样简洁的架构里,城门这个有形的载体有着丰富内涵,不仅满足了影像叙事需要,更承载了重庆在抗战烽烟中涅槃重生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门所承载的这段历史塑造了今天重庆的城市基因。”徐蓓说。
同样酷的还有音乐系统和“穿越式”的影像剪辑。比如,配乐打破常规,将所有的城门都用说唱艺术唱了出来;面对历史影像的缺口时,又将19世纪末对英国人对于重庆城市街景的描述,与重庆人当下的生活习性拍下来,交叉剪辑在一起,既弥补影像缺口,又保留历史真实感。
事实上,这种“酷”亦贯穿了徐蓓多部作品,用地图叙事代替大段解说词、将摇滚乐融入片头片尾、大量的诗意空镜,充分尊重每一个观众,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最打动人心的那个点。
而这,也是徐蓓创作的《大后方》《城门几丈高》《西南联大》《九零后》《卢作孚》等几部历史人文纪录片都能收获好评的原因,“我始终认为,影像作品的魅力在于藏观点于叙事,也许有人看风景,有人去考证,有人提炼观点,让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找到观看的乐趣。”徐蓓表示,自己的每一部片子都不是直白说教,而是期待以片中那些故事与细节与观众建立情感链接,以此与观众平等对话。
如今,徐蓓正尝试更多题材创作,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这位始终在突破自我的导演,将带着对观众的尊重,继续用镜头讲述更多有温度、有深度的故事。
学术与艺术交融
渝派纪录片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谈以抗战大后方这段历史为主题的纪录片,重庆的创作肯定是领先的,也是不可能被绕过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教授给出坚定的回答。他是站在渝派纪录片背后的思想者,担任过《大后方》《城门几丈高》的总撰稿、总策划等。
周勇认为,渝派纪录片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守的必然,这种坚守,是对作品如艺术品般的品质追求。“重庆团队不浮躁、愿意花时间沉淀,比如《大后方》从2008年酝酿到2015年播出,耗时8年,这种‘慢工出细活’让作品经得起时间淘洗。”周勇说,重庆团队的创作目标不是生产“快餐”,而是打造沉甸甸的“艺术品”——生产得快,也意味着消失得快,而艺术不会过时,即使10年、20年后,不同的人再来看依然能品出味道。
《九零后》在广州图书馆放映。记者 周双双 摄
在周勇看来,渝派历史人文纪录片之所以能够在岭南闪耀,其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四大优势。
首先,是顶尖历史学家队伍所提供的学术根基。“历史人文类纪录片要拍成艺术品,第一位的责任是要有历史学家,而不是电视艺术家。”周勇说。
其次,是专业纪录片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渝派纪录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早有风格积淀,以张鲁、雷卫等为代表的电视艺术家探索并奠定基础,此后又有以徐蓓为核心的重庆团队佳作无数。从聚焦重庆本土题材,到升级为以重庆为原点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创作格局,专业的团队实现了质的飞跃。”
其三,重庆的影像史学研究走在全国前列。作为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传入的学术领域,影像史学在国内常因从业者缺乏学术背景而难以深入,重庆却打破了这一局限。尤其以《苦干与战时重庆》为代表的学术成果,更在影像史学理论探讨上取得一些突破。
其四,重庆有着许多独家影像素材以形成差异化优势。这得益于《大后方》等重点项目在全世界的搜寻和积累,仅在这期间,重庆团队挖掘出200多个小时的国外影像资料,这是作品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徐蓓团队搜集的海量视频素材。受访者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同道也持相似观点。他坦言,如今部分纪录片缺乏扎实的研究过程,考据功夫薄弱,甚至搞不清历史影像的时间、地点、人物;而重庆拥有一批深耕中国史、重庆史、抗战史的学者,早在2008年《大后方》酝酿阶段,就整合了重庆、全国乃至全球的优秀专家资源,同步撰写《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丛书》100卷,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日常创作中,这支学者队伍还会持续提供史料考证与理论支撑,让影像叙事摆脱“漂浮感”,成为渝派纪录片的“压舱石”。
若说4大优势是“硬支撑”,那独特的创作视角便是重庆团队的“软实力”。作为历史学家的周勇始终认为“重庆史就是中国史、世界史”。无论是早期的《大后方》还是此后的《城门几丈高》《卢作孚》等纪录片,重庆都不是单纯的地理坐标,而是观察中国与世界的窗口,这种视角的提升,让重庆创作的纪录片摆脱“地方叙事”的狭隘。不仅如此,重庆团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手法,关注人的命运,用细节打动人,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而是可感可知的人物命运。
谈及重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未来,周勇既充满信心,他期待不断有新人涌现,延续前人已经蹚出来的学术+创作的模式,让重庆历史人物纪录片绽放更多光彩。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