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海美——纹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自幼便跟在家中长辈的身后学习纹银制作,16岁正式从业,至今已有57年。他采用捶打、浇注、焊接等方式,利用小柳锤、羊角台、自制胶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錾子等工具进行錾花、刻字、编织等手工艺,制作的首饰、摆件等银器,深受顾客喜爱,许多
在射阳浪漫的时光长河里,纹银技艺宛如一颗隐匿于黄沙下的珍珠,静静地躺在湿地芦苇丛中,却又散发着让人无法忽视的光芒。
纹银制作工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银为纸,以锤为笔,将射阳风云变换锤錾于方寸之间,定格于器韵之上。
田海美——纹银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自幼便跟在家中长辈的身后学习纹银制作,16岁正式从业,至今已有57年。他采用捶打、浇注、焊接等方式,利用小柳锤、羊角台、自制胶以及各种不同形状的錾子等工具进行錾花、刻字、编织等手工艺,制作的首饰、摆件等银器,深受顾客喜爱,许多珍品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2017年被评为首届“文化工匠”、2018年纹银制作工艺入选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第七届“最美射阳人”被评为“最美农民”。
这个说不出来是什么时候,从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和父亲在农忙之余,便会在家里做纹银,我的童年是在纹银锤錾之音中度过的。如果说一定要有一个具体时间?那可能是在我幼时拿着小柳锤到处玩耍的某个午后,那天阳光正好洒在脸上,温度适宜,风也很温柔......
其实每一次都挺特别的,现在的纹银和过去不同,过去都是打银手镯之类的,现在更多的是私人定制。一些断掉的玉镯子,用银镶玉的方式,给它们第二次生命,还有一些特别喜欢的石头,想做成饰品,都会来找我。
好作品都是要经过若干次的锻打、錾刻、淬烧再锻打、錾刻、淬烧的反复过程,才能诞生。
青春“接棒”,焕发新生,匠心坚守,为非遗注入新生。拥抱大数据和AI,多元化传播非遗。唯有经得起数百万次的孤寂锤錾,方能锻造触动人心的永恒之美。
当一门手艺不存在时,消失的不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
一张银片锤万遍,一件银饰藏匠心。纹银制作工艺需要走进校园、文旅融合及创新设计焕发新生,打造品牌,走进市场。“纹银+直播”“纹银+文创”“纹银+国漫”......
将当下流行元素和纹银结合,借助ai技术和视频平台,让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古韵今风共舞,让非遗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
来源:射阳市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