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白宫的工作人员都忙懵了,由于要把国防部改成战争部,所以相关的标识也要改过来,要改的标识不是千八百处的,要以10万为单位!
这几天白宫的工作人员都忙懵了,由于要把国防部改成战争部,所以相关的标识也要改过来,要改的标识不是千八百处的,要以10万为单位!
很多人都对特朗普的这一决定表示不理解,70多年的这个叫法,到他这就给改了。不仅如此,今年年初他把墨西哥湾改成了美国湾。
有的人说特朗普好大喜功,认为他这是做表面文章,事实果真如此吗?#要换70万处标识 五角大楼官员头疼#
从地理学和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墨西哥湾”是一个中立的、公认的名称,它描述了这片海域的地理位置——毗邻墨西哥、美国、古巴等国家。特朗普提议将其改为“美国湾”,其深层目的如下:
一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信号。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特朗普的核心政治品牌就是“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
通过改名,他试图在语言和认知上“收复”这片海域,强调其“美国属性”,仿佛这片海域在某种程度上被“墨西哥”这个名字“占去了便宜”。
这向他的基本盘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将重拾荣耀,甚至要在地图上彰显美国的绝对主导地位。
二是迎合反移民情绪。“墨西哥”这个国名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常常与敏感的移民问题、边境墙问题紧密捆绑。
通过淡化“墨西哥”一词的能见度,他是在巧妙地巩固其“强硬对待墨西哥”的立场,讨好那些对非法移民问题感到焦虑的选民。
这看似是一个地理名称的改变,实则是一份针对国内政治的文化宣言。
三是表面文章下的实质。它确实是表面文章,因为不可能真的让国际社会更改一个地理名称。
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提议,反而更具有表演性和煽动性。
它不需要成本,却能收获巨大的媒体关注和选民共鸣,是性价比极高的政治操作。#美国战争部#
这个开篇的深层意义远比改海湾名字要重大得多,它触及了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的根基。
一是历史回溯与“进攻性”姿态,“战争部”是美国1947年以前的旧称。那时,这个部门更侧重于管理和部署陆军,其名称本身就带有一种直接、强硬、进攻性的意味。
1947年,美国通过了《国家安全法案》,将“战争部”与“海军部”合并,并成立了“国防部”。
这一改名不仅是部门的整合,更代表着美国军事战略思想的现代化转型:从专注于“发动战争”转向侧重于“国家安全”和“防御”。
“国防”一词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威慑、联盟、外交、情报、网络安全等综合手段。
二是特朗普意图的颠覆性,特朗普提议改回“战争部”,绝非怀旧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意在颠覆二战以来美国秉持的“威慑与防御”为主导的战略文化,转而强调一种更具侵略性、更直言不讳的“战争准备”姿态。
他想塑造一个毫不掩饰自身武力、随时准备投入战斗的国家形象。这与他的“以实力求和平”的言论一脉相承,但“战争部”这个名字剥离了“国防”所含的微妙外交辞令,显得更加赤裸和好斗。
三是他在搞心理战,对国内,向自己的支持者展示其“强硬”和“不拖泥带水”的作风,与华盛顿“官僚体系”的绵软形象划清界限。
对国外,尤其是向东大、俄罗斯、伊朗等被视为“对手”的国家,发出明确的威慑信号,表明美国的态度将更趋强硬,不再拘泥于外交辞令。
他深谙如何用简单、粗暴、易于传播的符号,如“修墙”、“美国湾”、“战争部”等等,来承载复杂的政治信息,直接穿透媒体,触动选民的情绪。
通过提出这些惊人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他成功地设置了媒体和公众讨论的议程。所有人都在讨论他,无论褒贬,他都稳居舞台中央。
这些举动是面向其基本盘的“身份认同测试”。支持者会为此欢呼,认为他“敢说敢做”、“真性情”;反对者则会激烈批评。这进一步巩固了支持者的忠诚度,强化了群体的凝聚力。
因此能够看出,这些绝非无的放矢的表面文章。它们是经过精心计算的政治话语武器,旨在:
强化“美国优先”的民族主义身份,标志其政府战略方向的根本性转变,巩固基本盘,并持续主导政治话语权。
名称只是一个符号,但特朗普深刻地理解,改变符号往往是改变人们认知和现实的第一步。
他争夺的,远不止是一个名字,而是对美国身份、战略方向以及政治话语权的定义权。
来源:蜂针蝶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