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费这摊事:我们到底在透支教育里的哪点信任?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6:30 1

摘要:2021 年教育部推 “5+2” 延时服务时,听着特美 —— 家长不用愁三点半接孩子,老师能多赚点,学生也有地方待,简直是 “三赢剧本”。尤其在江苏,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率飙到 92.6%,看着像把 “三点半难题” 给解了。

文/李才俊

2021 年教育部推 “5+2” 延时服务时,听着特美 —— 家长不用愁三点半接孩子,老师能多赚点,学生也有地方待,简直是 “三赢剧本”。尤其在江苏,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率飙到 92.6%,看着像把 “三点半难题” 给解了。

可到 2025 年春天,我去苏北五市转了圈,才发现这剧本早改了:十个老师里六个多没按时拿到补贴,还有近两成学校,坐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拿得比上课的老师多。不是说好了 “家长减负、教师增收、学生受益” 吗?怎么现在变成 “财政卡壳、老师委屈、家长犯懵”?这不是小漏洞,是教育里那根 “信得过” 的纽带,正在被慢慢扯松。

一、说好的承诺呢?三个 “断链” 把好事搞拧了

先说说钱的事。淮安金湖县有几所学校,学生少、困难家庭多,财政兜底的延时费直接缺了 42%。学校没办法,只能从本就不多的经费里抠 40% 搞行政开支,最后落到老师手里,一学期人均不到四千。这哪是 “补贴”?像把一碗饭分十个人吃,每个人都只能舔舔碗沿 —— 基层教育的钱袋子,脆得像张草稿纸,一捅就破。

再看政策执行。江苏明明说 “每课时不低于 60 元”,结果常州某重点小学玩起了 “拆分游戏”:作业辅导 15 元一节,社团活动 20 元一节。可谁都知道,搞社团要备课、要准备材料,工作量是改作业的三倍。这不就是明着欺负人吗?你干得多,拿得少,还得说 “是自愿的”—— 制度性歧视这东西,比作业本上的错字还难改。

最要命的是信任没了。南京某中学家委会发通知收延时费,家长直接炸了:“这不是公共服务吗?怎么要我们掏钱?” 其实家长不是舍不得钱,是搞不懂 “边界”—— 到底这是政府该管的事,还是家长该分摊的账?边界一模糊,猜疑就像墨水进了清水,一下子全浑了。

二、老师成了 “沉默的大多数”?超负荷换不来尊严

连云港某高中有个规矩:想评职称?先签 “自愿” 搞延时服务的申请。“自愿” 俩字写得龙飞凤舞,可谁都知道,不签就没机会。后来我查了下,江苏 68.3% 的老师都有过 “被自愿” 的经历 —— 这哪是自愿?是拿职称当 “人质”。

更糟的是,活儿多了,质量却掉了。盐城某初中的调查显示,延时服务 63% 的时间在改作业,只有 12% 搞素质拓展。老师怕出安全问题,干脆 “放羊”:学生在教室里坐着就行,学不学无所谓。政策初衷是 “让学生受益”,结果变成 “只要学生安全就行”—— 这就像买了个包装精美的盒子,打开里面是空的。

还有苏州教育工会的调研:47% 的老师把延时服务当 “额外负担”,只有 12% 觉得能帮自己成长。南京有个特级教师,因为不想周末补课,直接被降级。你看,连特级教师都保不住自己的专业尊严,普通老师又能怎么办?泰州市某重点小学更讽刺:老师每天在校 12.3 小时,比以前多干 4 小时,可学生综合素质优秀率反而降了 9 个百分点 —— 投入越多,产出越少,这教育不就拧巴了吗?

三、家长也没辙:想管,却不知道从哪下手

南通某小学开家长会,我问家长们:“知道延时费怎么发的吗?”83% 的人摇头;再问 “关心过吗?”65% 的人说 “只要孩子安全,其他无所谓”。不是家长冷漠,是他们插不上手 —— 信息像被锁在抽屉里,你连钥匙在哪都不知道。

镇江某初中试过公开延时费明细,结果家长吵起来了:“一节课 15 块,老师一个月不得赚过万?” 他们没算老师备课到半夜的时间,没算看几十个孩子的操心劲儿,就盯着 “15 块” 这个数 —— 信息不透明,误解就像野草,拔了又长。

还有宿迁的家长,72% 的人都想 “搭便车”:“反正有人会管,我瞎操什么心?” 结果所有人都这么想,最后没人管。更离谱的是扬州某民办学校,家委会被校方 “喂熟了”,本来该监督收费,结果成了帮学校收钱的 —— 监督机制变成 “帮凶”,这信任还怎么建?

四、破局不难,关键是别再绕圈子

其实苏州已经有办法了:搞了个 “教育经费区块链平台”,补贴直接打给老师,不经过学校或行政部门,拖欠率一下降了 89%。你看,不是做不到,是以前没找对路。

要我说,破局就三条路:

第一,制度得实在。搞个专项审计,谁拖欠补贴就考核谁;学校每个月公示收支,别藏着掖着;欠薪的地方,国家直接拨钱补,别让老师等得心慌。

第二,技术别闲着。开发个 APP,老师上了几节课、该拿多少钱,一目了然;用大数据盯着异常情况,一不对劲就预警;家长、老师、教育局能共享数据,别再互相瞒着。

第三,得把 “尊师重教” 捡回来。别光说漂亮话,把老师的待遇、休息时间写进文明城市考核;家长也得学怎么参与监督,比如搞个 “教育学分”,参与多了孩子也受益;再设个 “教育创新奖”,让老师觉得这份工作有尊严。

五、最后想说:教育不是 “看管生意”,是护着孩子眼里的光

有个南通的乡村老师,日记里写了句话:“改作业到深夜,不是为了一小时 20 块的补贴,是怕孩子们眼里的求知欲,在暮色里灭了。”

这话戳中了要害 —— 我们现在讨论延时费,总盯着 “多少钱”“谁来出”,却忘了教育本来是什么。把老师当成 “看孩子的服务员”,把教育简化成 “按时收费的看管服务”,最后只会把所有人都拖进困局:老师没干劲,家长没信心,孩子没乐趣。

要破这个局,其实不用多复杂:政策制定者别光画饼,多听听老师的难处;家长别只当 “甩手掌柜”,多问问钱花在哪了;老师也别丢了初心,毕竟你站在讲台前,护着的是孩子们的光。

延时服务本该是照亮教育的星光,别让它变成撕裂信任的刀子 —— 毕竟,教育里最值钱的,从来不是那点延时费,是我们对 “好好教书、好好育人” 的那点信任。

(布莱克说:“辛勤的蜜蜂永远没有时间的悲哀。”在教育方面,我从来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仅以此系列文字作为金砖,但愿能敲开理想中那扇神圣的、闪耀金光的教育殿堂的大门,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一书中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可以表现在诸多方面,有人喜欢钓鱼,在烈日下可以一整天的守着几根吊杆不吃不喝;对于喜欢敲击键盘的人来说,手指不停的跳动,敲着敲着灵感就来了,就越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键盘手”需要有一种更高的情怀站在伟人肩膀上看世界,通过敲击键盘能够“寻觅知音,辟邪小人,超越自我”。本系列文章均采用“天问体”,问天问地,问得问失,问东问西,问黑问白,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思考:

1.延时费财政全额兜底,严禁行政截留挪用。

2.统一课时补贴标准,杜绝拆分歧视性计价。

3.教师参与延时服务须完全自愿,禁止与职称挂钩胁迫。

4.建立区块链经费平台,补贴直达教师账户。

5.学校按月公示收支明细,接受家长监督。

6.家委会独立选举产生,严禁校方操控异化。

7.素质拓展活动占比不低于 40%,杜绝放羊式管理。

8.教师日均在校时长不超 8 小时,保障职业尊严。

9.开发教育收费智能预警,异常情况即时干预。

10.建立教育信任指数,纳入地方政府考核。

来源:教育资讯报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