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要说唐朝那些事儿,十有八九会聊到玄武门之变。有时候吧,你会发现,有些历史就像个千层饼,一层套一层,真真假假分不清。你看,玄武门那天,到底是谁参与了动手?看书一查历史典籍,各种版本,名单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连谁打前锋都变了身。按说大事记里头该说得明明白白,
谁要说唐朝那些事儿,十有八九会聊到玄武门之变。有时候吧,你会发现,有些历史就像个千层饼,一层套一层,真真假假分不清。你看,玄武门那天,到底是谁参与了动手?看书一查历史典籍,各种版本,名单一会儿长一会儿短,一会儿连谁打前锋都变了身。按说大事记里头该说得明明白白,可结果——反倒弄得更糊涂,跟那清汤面条一样,搅来搅去就是浓不起来。
就拿坊间流传和正史上的几张“功臣名单”来说,明眼人拿到手总觉得不大对味儿。你比如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俩平日里温文尔雅,连鸡都不爱捉的人,真到了拼命的时候,能“冲杀”进玄武门帮李世民刹那翻盘?说实在的,真要拼刀子,房、杜如果赶上头阵,不光拖后腿,估计裤腿都抖起来。再一看那屈突通,史书上说他武德九年那年已经七十岁,做着工部尚书的官,老胳膊老腿,混在人家后生当中,越琢磨越不合适。更别提高士廉了,李世民的舅老爷,身上没什么杀气,得留府里护大嫂长孙皇后才对,这种事怎么轮得到他亲自上马搏命?
而有些名字,比如张公谨,当年玄武门之役一战成名,后来还真飞黄腾达起来了。可等捧起《太宗本纪》细瞅,名单里偏偏把他丢一边,说他没“直接参与”,怎么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更奇的是,这份名单上的排序也让人犯嘀咕。像秦琼那样早已加官上柱国、身为国公,照理应该在前头,可排位却比“后来居上”的程咬金靠后,这分明和仕途规矩不搭嘎。那么问题来了,同一时间段,同样的“国家大事”,名单左拼右凑都没个稳稳的底,到底咋回事?
其实,这事不用太讲究证据学,哪怕不是历史老炮,估计都能用脚趾头猜出点门道来。譬如“谁去了、谁没去”,也不是个死板待遇。有人哪怕挂了名,真正在现场冲锋陷阵的未必有他。你像秦叔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秦琼——他打天下的把式那是公认的,往前推几年,立下多少头功都够写成故事书了。可真到玄武门血拼当天,他到底在场不在场,往往只剩狐疑二字。要我猜,他那时铁定没和李世民混在剑戟堆里搏命。
有人会问,那种生死关头,老秦要真想立功,不就该咬牙冲第一?可要真说起来,李世民那档口有了尉迟敬德、侯君集这些亡命徒在,打得已经够“掎角三军”的了,真有秦琼程咬金再横插一手,还用得着张公谨一个人死守大门口?外行可能不知道,老张这些年虽然名气不大,可那胆气、那一身横劲,却是百里挑一。玄武门那一仗,张公谨能一人稳住敌军火线,还真就说明,主力不过如此。不然,满编大将夹着一堆悍将,怎么会打得这么险?
再说了,稍微懂点历史的朋友都明白,秦琼和程咬金这些大将军,可不是单纯李世民家的“保镖”。他们虽说“归在”秦王府干活,不见得完全向李世民一人效忠。讲究点的说法,他们是李渊派来“帮工”的国公,上面挂着朝廷发的官职、领着家乡老娘儿们念叨的禄米。你别以为哪儿混得好就去哪儿,这种“调令”,是皇帝爷一句话就能让你南征北讨。
老百姓那会儿私下里也议论,不就是李世民家的亲信和皇帝家的朝廷命官吗?真刀真枪上,悍将们还懂得掂量盘子。古人讲“名节”不稀罕么,光看秦琼,那是打起来专拣最硬的仗,可真让他掺和骨肉反目、兄弟阋墙,估计他膈应得要命。别看小说里把他跟李世民画得多亲热,历史上俩人还真不算穿一条裤子的“死党”。要是真那么铁,干嘛后来封赏反倒变少了?按理说,像程咬金那样,已经是国公,看遍了朝堂冷暖,怎么还会去跟着李世民“孤注一掷”?这可不是乌合之众一块儿搭台打群架。
当然,咱也不能一锤定音。说不定那天,秦琼是留在秦府后宅守着家里几个小的,大伙都未必知道。你别说,史书里这一块蒙上了雾,反倒适合让人想入非非。也许他答应看好家眷,把外头闹腾的事留给年轻人去莽。你让秦琼去和建成、元吉厮杀,给李渊下场收尸,这不仅“说不过去”,等于让他背上万劫不复的黑锅。讲道理,老秦家一门忠烈,凭什么要卷进这水深火热?更别提秦琼还是本家独子,你要让他摘家史的牌坊,他恐怕倒贴都不愿。
有人说你怎么知道人家不想“再立新功”?其实“入爵无门”也是个讲究。坐拥国公之位再往上,唐代不是谁想晋级朝廷亲王就能升的。尤其是赐姓的事儿,动听点说是皇恩浩荡,难听点,家谱改了,老家祖坟里祖宗都得挪窝。秦琼、程咬金家族枝叶单薄,改姓就是断根,放到任何一个讲血脉的年代,那都是天大的事。所以他们有点眼色,何苦给自家上吊个“不忠不孝”的骂名?
说回那场大战。你细细琢磨,各家史书记载都不约而同提到,那天秦王这帮人打得差点栽了。假若秦琼、程咬金真的在场,难道还能血战那么被动?就说张公谨——之前籍籍无名,跟着这场“飞升上神”;而像秦琼、程咬金这两位劳苦功高、战功彪炳的老兄弟,封赏反倒缩了一大截。真为李世民卖命了还吃亏,这在古代讲权谋的圈子里是一桩极罕见的蹊跷。
说到底,两人和李世民的关系不像故事书写的那样“情同父子”。历史上秦琼对李世民可没什么死心塌地的承诺。你想想,罗士信那号人物,跟秦琼、程咬金差不多一块出的道。罗士信勇猛不输于秦琼,可后来受困被俘,李世民拖拖拉拉,就是没出手救人,理由还冠冕堂皇地套上“雪大无法出兵”。偏偏最后还是太子这边的魏征献了“攻心计”,刘黑闼才被击溃。谁不明白,这种“救与不救”的取舍,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当年罗士信出事后,秦琼也没站边,没给李世民抬头。等世民、建成你争我夺,能表态的人早表态了——比如李靖、李勣,干脆明哲保身。但秦琼只是冷眼旁观,谁都不帮,这可不是无情无义,而是懂得保命的老江湖。玄武门之事,李世民嘴里说的是“众英雄共举义旗”,可多半是想借秦琼那份威望给自己“撑台面”,少点血腥味罢了。
你要说史料齐全,有几处真能坚定给个答案吗?这里面绕了三道弯,最后绕回一个最“接地气”的疑问:像秦琼、程咬金这些根正苗红的武德老臣,真会在那天举刀对准李渊的亲骨肉和孙子吗?就算战后能添些爵禄,真下得去手吗?有时候历史的真相,不是看谁写得潦草就可信,而是那种沉甸甸的情分——到底能不能为功名,踩过最后那道底线?
如今再回头想,这个悬念也许谁都说不准。或许那天,长安街头有一位白袍将军,窝在宅里煮着一壶老酒,遥遥地听着玄武门的杀伐,将酒杯一转,把头埋进袖子里,不露声色;而外头的天下,则因几个人的抉择,风云大变。人心一念之间,谁又敢断言哪张名单就是真?历史就这么吊着人胃口,留一半温热,给后人琢磨不完。
来源:空中飘动云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