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面临黑死病的新威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9:07 1

摘要:说起鼠疫,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要谈虎色变。鼠疫在历史上叫黑死病,曾经在中世纪肆虐欧洲长达数百年。只要一提起欧洲中世纪,很多人就会想到黑死病。据称,有时一场黑死病就可以消灭一半以上的人口。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正是以当时流行于佛罗伦萨的黑死病为背景

鼠疫似乎是一种遥远的过去的疾病,但是其病原体从未消失,而且它正以一种新的形式卷土重来。

说起鼠疫,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要谈虎色变。鼠疫在历史上叫黑死病,曾经在中世纪肆虐欧洲长达数百年。只要一提起欧洲中世纪,很多人就会想到黑死病。据称,有时一场黑死病就可以消灭一半以上的人口。意大利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正是以当时流行于佛罗伦萨的黑死病为背景写就的,里面关于疫情惨状的描写可谓触目惊心。

如今中世纪已成历史,但鼠疫的病原体仍然与我们同在,而且流行病学家警告说,它可能会以更可怕的形式重来。所以,鼠疫远不是逝去的幽灵,除非我们认真对待它。

历史上的鼠疫

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波鼠疫,爆发于公元541年的君士坦丁堡(现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它传播很广,持续了200多年。

第二波鼠疫,即欧洲中世纪的那场黑死病。它始于1347年的克里米亚,然后蔓延到整个欧洲。1351年疫情稍有缓解,但几年后又报复性地重来。当第二波疫情过去时,欧洲已经有5千多万人死亡。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幕。在此后5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鼠疫在欧亚大陆西部和北非反反复复传播。

第三波鼠疫不太为人所知, 1772年始于中国的云南,于1894年传播到香港,并从那里蔓延到世界各地。这场鼠疫中估计死了2亿人口。

虽然第三波鼠疫最终在1940年代逐渐平息,但导致鼠疫的细菌——鼠疫耶氏菌,并没有消失。鼠疫耶氏菌不断在啮齿类动物(如老鼠、旱獭等)及其吸血的寄生虫(如跳蚤)中循环。这些被寄生虫叮咬的群体形成了所谓的“人畜共患病库”,它们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因此不可能被根除。今天,除澳洲外,各大洲都有鼠疫的人畜共患病库。只要人类与它们接触,就会有传染鼠疫的风险。

在第三波鼠疫疫情平息之后,虽然大规模的爆发已不再,但零星的爆发依然普遍。以2017年马达加斯加的鼠疫为例。这场疫情始于一名受感染的男子从该国中部搭乘一辆巴士前往东部。一路上他感染了几十名同伴,然后在途中死亡。到疫情平息时,已有2348人被感染,其中202人死亡。

鼠疫现在被认为是随时可能重新爆发的一种传染病。其中一个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情侵占,使我们越来越经常地遭遇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这一点当然不限于鼠疫,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也是如此。

鼠疫发展的三种形式

一旦人感染了鼠疫,病情就会迅速发展。细菌从其入侵点(通常是寄生虫的叮咬处)进入腹股沟、腋下或颈部的淋巴结,并在那儿疯狂地复制,导致出现被称作“水泡”的疼痛性肿胀。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水泡性鼠疫。经过短短两天的潜伏期,它就会导致发烧、发冷、头痛、虚弱、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这已经够糟的了,但还可以变得更糟。感染可以从淋巴扩散到血液中,发展成败血性鼠疫,或者扩散到肺部,发展成肺炎性鼠疫。接下去,败血性鼠疫发展为败血症,肺炎性鼠疫发展为肺炎。得了水泡性鼠疫,还有70%的存活率,而未经治疗的败血性鼠疫和肺炎性鼠疫,死亡率几乎100%。

病情发展到败血性鼠疫的人,若被虫子叮咬,病原体会回到寄生虫体内,然后携带病原体的寄生虫去感染更多的健康人;肺炎性鼠疫则可以通过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就是为什么鼠疫可以迅速蔓延的原因。

人类正面临鼠疫的新威胁

自治疗鼠疫的抗生素研制出来之后,所有三种形式的鼠疫都可以用抗生素治愈。但是2017年的马达加斯加疫情中,尽管有超过一百万剂的抗生素投入使用,死亡率还是接近10%。究其原因,可能是这次疫情中,超过75%的病例都是肺炎性鼠疫,而肺炎性鼠疫的治疗窗口期比水泡性鼠疫要短得多。如果在出现症状的24小时内没有开始使用抗生素,那么死亡率几乎是100%。

在马达加斯加这样的农业国家,获得治疗的机会往往很有限。但发达国家也不能掉以轻心。2015年,美国有15人感染了鼠疫,其中4人死亡,死亡率超过25%。

鼠疫还有一个可堪忧虑的前景:鼠疫耶氏菌获得了耐药性,这将使我们最好的治疗方法失效。在从野生动物身上采集的鼠疫耶氏菌样本中,已经观察到了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从受感染的病人身上分离出来的鼠疫耶氏菌也已显示出对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尽管当前大多数感染仍然是可治疗的,但如果耐药菌株扩散开来,成为鼠疫耶氏菌存在的主要形式,那么全球将再次面临鼠疫的威胁。

另一种可怕的可能性是,鼠疫可能变成一种生物武器。与炭疽病一样,鼠疫耶氏菌被认为是最容易成为生物武器的人类病原体。

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鉴于这些威胁,最好的选择是接种鼠疫疫苗。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减毒疫苗。“减毒”的意思是疫苗使用的是活菌株,它经过变异已变得无害,但仍能引起免疫反应。第一款鼠疫减毒疫苗是在1926年研制出来的,后来被分发到当时处于第三波疫情的前线国家,包括中国、巴西和苏联。在这波疫情中,科学家还使用了另一款由甲醛杀死的鼠疫耶氏菌组成的灭活疫苗。这些疫苗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并帮助阻止了这波疫情。

然而,它们有很大的缺陷。灭活疫苗只能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且对肺炎性鼠疫无效。减毒疫苗有副作用,可能导致皮疹、炎症和脓肿,而且还有一个始终存在的危险,即毒性减弱的细菌可能重新变回其剧毒的形式。尽管这种情况在疫情中没有发生,但是在2009年,美国的一名研究人员在接触到实验室的减毒菌株后,死于败血性鼠疫。有证据表明,接种减毒疫苗对白人群体有更高的风险。

2017年马达加斯加爆发疫情后,世卫组织表示迫切需要开发新的鼠疫疫苗。现在有超过20款疫苗正在研发中。其中一些是针对啮齿动物的。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款符合世卫组织的标准。

我们最好记住:下一场疫情不一定是新的病原体引发的,也可能是像鼠疫这样的人类老对手重新登场。鉴于有疫苗和抗生素供我们使用的情况下,鼠疫的死亡率仍然高达10%,这场斗争是我们输不起的。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来源:大科技杂志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