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第一颗露珠,大地的诗意凝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7 16:38 1

摘要:今日16时51分,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我们正式步入一年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气——白露。这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与仲秋的开始。

清晨的阳光掠过草尖,照亮了千万颗露珠,宛如散落大地的星子——这一刻,我们迎来了2025年的白露节气。

今日16时51分,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我们正式步入一年中最富有诗意的节气——白露。这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结束与仲秋的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其命名既源于自然现象,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白露节气得名于自然现象。此时节,夜晚温度明显下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珠,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茎叶上。

当清晨的阳光照射这些露珠时,它们因折射光线而呈现柔和的白色光泽,故得名“白露”。

从天文角度看,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便以白形容秋露,赋予了这个节气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国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每候五天,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反应来验证气候特征:“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北方气温下降,食物减少,鸿雁(大雁)开始南飞越冬。二候“玄鸟归”:玄鸟即燕子,此时自北而往南迁,寻找过冬的乐土。

三候“群鸟养羞”:“羞”通“馐”,指食物。留鸟开始储存坚果、种子等过冬粮草。

这三候生动展现了“候鸟南飞避寒,万物储备过冬”的秋日图景,也从侧面印证了白露后气温持续走低、环境趋于干燥寒冷的自然规律。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的民间谚语生动形容了此时降温明显加快的情形。大数据分析证实了这种直观感受。

常年进入立秋节气以后,我国平均气温开始呈下降趋势,到了白露节气降温幅度明显增大,平均最低气温降至11.95℃。

从白露节气第一天到最后一天,气温逐日走低,15天累计下降2.5℃。大城市中,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银川及太原在白露期间最低气温可降至个位数,寒凉感显现。

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我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例,白露节气交接的三天,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9.6℃,日平均最低气温为4.2℃,两者之间的温差达25℃。

across the country, 白露时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在浙江温州、苍南、平阳等地区,民间有“采十白”的习俗。人们抓住白露节气这一天,去田野间采集十种带“白”字的中草药,如白茅甘、白木槿和白毛苦等,以期与“白露”的形名相应。

然后拿来烹制草药煨乌骨白毛鸡或者鸭子等,以达到滋补身体、祛除风气的效用。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白露时节,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此时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民间认为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苏浙地区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我国一些地区还有饮白露茶的习俗。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还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白露时节,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

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要给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及时腾茬、整地、送肥,抢种小麦。

华北地区,此时也是秋收大忙季节,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行收获;秋收的同时,还得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种麦的准备工作。

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到了白露时节,到处呈现忙碌的景象,因为“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

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

白露时节气温下降更明显、昼夜温差增大,容易诱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皮肤和关节等方面的疾病,养生防病重在润燥、保暖和调畅情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杨涛建议,这一时期可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适量进补红枣、山药等温性食物,少食辛辣、生冷食物;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

选择健走、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轻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于金娜提示,白露时节需要逐步增加衣物,以穿上后“身体略微有点凉意”为度。

昼夜温差较大,“午热晚凉”特征突出,因而民间也有“白露身不露”的说法,强调这一时节早晚外出要增加衣物,保护好腹、胸背、脖颈、关节、脚等重要部位。

白露时节还可以利用足浴、穴位按摩等方法调养身体。每晚用40℃左右的水泡脚15分钟,水中加适量艾叶或生姜,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湿,预防关节冷痛、脾胃虚寒腹泻等问题。

白露自古是诗人笔下的热门题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成为千古绝唱,借白露抒发思乡之情。

《诗经·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开篇,描绘了白露时节的朦胧美感和绵长思念。

唐代李白在《相和歌辞·玉阶怨》中写道:“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描绘了白露时节深夜的寂静和思念之情。

陶渊明叹“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描绘秋日田园的宁静;苏轼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悟天地辽阔的生命意境。

这些诗词让白露成为承载情感的文化符号,跨越千年仍然能够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白露时节,北方多地秋的色彩开始浓烈,云量减少,天空变得高远,秋夜显得格外宁静。

南方依然丹桂飘香,但闷热感已大幅减弱。

“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随着气温下降,蚊子活动减少。人们常说:白露不露身,注重保暖才能迎接真正的金秋。

正如古人所言:“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这秋日的露珠,不仅凝结在草叶上,更凝结了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映照着中国人顺应天时、珍惜当下的生活哲学。#妙笔生花##秋日生活打卡季#

来源:唐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