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这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天气由热转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个节气里,通过吃龙眼、喝白露茶、喝银耳汤等方式防燥润肺、滋阴保暖。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这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结束、仲秋开始,天气由热转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白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个节气里,通过吃龙眼、喝白露茶、喝银耳汤等方式防燥润肺、滋阴保暖。
白露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天气宜人。在公园、广场等户外场所踢毽子,可以充分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舒适的秋风和阳光,有助于舒缓情绪、振奋精神,对抗秋季可能出现的“悲秋”情绪。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多用圆形的铅、锡、铁片或铜钱制成,毽羽多用翎毛。正如《燕京岁时记》所说:“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踢毽子又称毽球、翔翎,不仅是一项十分有益的体育活动,而且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人人可踢,参加人数可多可少,运动量也可大可小,所以它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妇女儿童的欢迎和喜爱。
历史发展
关于毽子的起源,有一种传说认为毽子创自轩辕黄帝。当时的毽子叫“毱”,是武士练习的一种器具。“毱”被古人解释为“皮毛丸”。据说在上古黄帝时代,踢毽子是黄帝发明的。这明显是后人的一种尊圣行为,把一切发明创造的功绩都归之于黄帝一人,其实并不可靠。说起于战国之时,或许有些根据,但因踢毽子乃细物中之细物,要找到确凿的证据,几乎不可能。但是,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踢毽子在唐宋时期开始盛行,民间流传极广,集市上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出售毽子的店铺。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枪、耸膝、突肚、佛顶珠、剪刀、拐子各色,亦鞠之遗事也。”踢毽子具有其他体育活动所没有的诸多优越性,比如它不择场地、不分性别、不需花大价钱购买器具,因而流传很广,备受我国各地人民的喜爱。
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踢毽达到鼎盛时期,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在我国,有“踢毽之乡”美称的承德,几乎家家有毽,人人会踢。毽子的踢法甚多,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踢毽”条说:“其中套数家门,凡百十种。”据说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广东也有所谓踢毽子会之类的游艺活动。清初文学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说,当年广州,每逢元宵节,“昼则踢毽五仙观,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贵子”。
文字来源:当代学生·2022中小学生传统文化读本
二十四节气
岁时令·獬豸谚集
浦江镇民俗文化IP
——獬豸(沪语音:xiā zā)
与恺英网络旗下璧九工作室携手
推出《岁时令·獬豸谚集》联名漫画
将国家级非遗“沪谚”里的二十四节气
用漫画的形式进行传播
用新载体拓展“沪谚”的文化内涵
角色介绍
廿四节气·白露
无论什么时候防范诈骗的意识不能少
供稿:浦小江 颛小鹤 区公安分局反诈专班
编辑:徐宇扬 戴静怡 高淑婷
封面由AI制作
初审:方佳璐
复审:范仲毅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来源:今曰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