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说,找到爷爷头颅时,我泣不成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5:47 2

摘要:天安门广场上,年轻的目光灼热地追随着一面旗帜——“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经过阅兵场,马铖明,这位杨靖宇将军的曾孙,眼泪夺眶而出。“这和平盛世,一定是他生前为之奋斗的模样。”

四代守护一面旗,杨靖宇家族80年的承诺与传承!

天安门广场上,年轻的目光灼热地追随着一面旗帜——“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经过阅兵场,马铖明,这位杨靖宇将军的曾孙,眼泪夺眶而出。“这和平盛世,一定是他生前为之奋斗的模样。”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载着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的战旗方队浩荡而行,一面“杨靖宇支队”的战旗迎风飘扬,看台上一位年轻人的眼眶湿润了。

他是杨靖宇将军的曾孙马铖明,当时还是天津大学学生的他,作为英烈后代代表受邀观礼。那一刻,80年的时空仿佛交错,家族四代人的守护与承诺在旗帜飘扬中得到了最庄严的回应。

1940年2月,吉林濛江(今靖宇县)的林海雪原深处,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一位身高1米93的汉子正与日寇周旋。他就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

此时的他已孤身一人与敌人战斗了五天五夜,棉鞋早已跑丢,脚上只剩一双破烂的朝鲜草鞋。2月23日下午,因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敌人包围在三道崴子。

日伪资料记载了将军最后的时刻:“讨伐队已经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讨伐队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

交战20分钟后,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杨靖宇轰然倒下,年仅35岁。

敌人剖开他的胃部,发现里面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杨靖宇牺牲后,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中,送往各地“示众”。这一幕,成为了家族几代人心中永远的痛。

1928年,杨靖宇(原名马尚德)离开河南确山老家时,女儿马锦云才刚刚出生,儿子马从云也不过5岁。他告诉妻子郭莲:“明天我要出趟远门,也许几年不能回来,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谁曾想,这一别竟是永诀。

1945年日本投降后,确山老家的人们从报纸上看到了杨靖宇的照片和事迹。家人这才知道,那个“出远门”的马尚德,就是威震东北的抗日英雄杨靖宇。

女儿马锦云颤抖着双手抚摸报纸上的照片,泪如雨下:“爹,我们等了您17年,没想到您已经牺牲5年了。”

1951年,国家派人到确山寻找杨靖宇的后代。当时,杨靖宇的妻子郭莲已经病逝,临终前她还叮嘱子女:“好好藏着你爹的照片,总有一天他会回来的。”

1952年,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和女儿马锦云受邀前往哈尔滨烈士纪念馆。在那里,他们终于见到了离别24年的父亲——尽管那只是泡在药液中的头颅。

马从云抚摸着装有父亲头颅的玻璃罐,泣不成声:“爹,我们来看您了。娘直到临走前还在盼着您回家……”那一刻,整个纪念馆寂静无声,唯有泪水滴落的声音。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他的后代谨遵“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训,从不以英雄后代自居,而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

儿子马从云本可以接受组织照顾到省委工作,但他选择了铁路系统,从最基层干起。他常说:“我是杨靖宇的儿子,但不能靠父亲的名声吃饭。”

1964年8月,马从云在因公出差途中病故于江苏镇江,年仅37岁。留下了妻子方秀云和五个年幼的孩子——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5岁。

方秀云这位坚强的女性,没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靠着纳鞋底、糊纸盒、看孩子的微薄收入,将五个孩子拉扯成人。她经常教育子女:“你们是将军的后代,但更是普通百姓。只能给爷爷增光添彩,不能抹黑。”

方秀云老人珍藏着一块特殊的“传家宝”——那是1958年她和丈夫从杨靖宇牺牲地带回的桦树皮。每逢重要节日,她就会拿出这块桦树皮,让孩子们品尝它的滋味。

“你们尝尝,这桦树皮吃起来是什么味道,能不能咽下去。”方秀云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后代铭记先辈的艰辛与牺牲。

2005年,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受邀担任吉林省靖宇县县长助理,分文不取。

“初到靖宇时,我常常一个人走进那片林海雪原,试图感受爷爷当年的足迹。”马继民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当我站在爷爷牺牲的地方,听着松涛阵阵,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枪声和呐喊。”

马继民协助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策划抗联研学、作事迹宣讲报告。他常年奔走于靖宇县的8个乡镇,助力靖宇县脱贫攻坚。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这是我与生俱来的责任。”

2019年,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也从天津大学毕业后,选择前往吉林省磐石市工作,现任共青团磐石市委副书记。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作为杨靖宇的后人,回到这片爷爷战斗过的土地,是我无悔的选择。”

马铖明经常到中小学讲述杨靖宇将军的故事,但他从不强调自己的身份。他说:“我不是英雄,英雄是我的曾祖父。我能做的,就是传承好他的精神。”

在马家,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品尝桦树皮。

杨靖宇的曾孙马琪瑞告诉记者:“其实我吃过的桦树皮比我父亲和兄弟姐妹们都多。奶奶方秀云经常让我们品尝这种‘特殊食物’,让我们永远记住曾祖父当年的艰苦。”

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影响了整个家族。马琪瑞2013年退伍后进入铁路工作,成了郑州房建公寓段的一名普通职工。他先后从事调车员、公寓炊事员、工班长等岗位,并在202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无论学习、生活还是工作,做好自己该做的,只能争光,不能抹黑!”马琪瑞说,“这是父亲对我的期许,也是我应该做好的事情。”

如今,马家第四代、第五代都已成长起来,他们分散在各行各业,有教师、医生、铁路职工,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家族微信群里,最常分享的不是家常里短,而是各种红色故事和正能量文章。

2019年,杨靖宇牺牲79年后,他的后代们终于实现了一个心愿——拍摄一张特殊的全家福。

照片中,杨靖宇的孙子、曾孙、玄孙四代人齐聚一堂,背景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照片的正中央,摆放着杨靖宇将军的肖像。

马继民说:“这张照片是我们对祖辈的告慰——您用生命守护的国家,如今繁荣昌盛;您用鲜血浇灌的土地,如今花开遍野。”

在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纪念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很多人听到将军胃里只有草根棉絮时,都忍不住落泪。这种震撼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

驻守在长白山西麓的维东哨所官兵,每年2月23日都会举行特殊的纪念仪式。一级上士邹越说:“当年,杨靖宇将军在长白山密林中与敌周旋。今天,我们守卫在将军战斗过的地方,就要以他为榜样。”

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小学,孩子们开学第一课永远是聆听将军的故事。学校采取了“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形式,VR+思政一体机、VR红色骑行等先进设备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

校长告诉记者:“孩子们通过VR设备,能‘穿越’到东北抗联的林海雪原,感受战士们行军的艰辛。这种教育方式比单纯讲述更有感染力。”

在河南确山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今年暑期日均接待游客超过3000人。馆长表示:“很多人是带着孩子来的,他们想让孩子了解那段历史,传承那种精神。”

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说:“作为后人,我们最大的愿望不是让人们记住我们家族,而是记住那种精神——为了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阅兵仪式结束后,马铖明望着渐渐远去的战旗方队,轻声说道:“太爷爷,您看到了吗?这是您用生命换来的盛世中华。作为您的后人,我们一定会传承好您的精神,请您放心。”

哈尔滨市杨靖宇红军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在日记中写道:“将军的故事让我明白,‘爱国’不是口号,而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80年光阴荏苒,杨靖宇将军牺牲的那片土地早已林木葱茏,山花烂漫。他的后代们分散在天南地北,却都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同一种精神,践行着同一份承诺。

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长城,用宝贵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盛世,如您所愿。

致敬杨靖宇将军!

来源:豫桥私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