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饭碗、寒暑假、社会地位高。”——这是很多人眼里的大学老师。
“铁饭碗、寒暑假、社会地位高。”——这是很多人眼里的大学老师。
可真相是:一本教案、一篇C刊、一张考核表,就能把一个中年人的自尊碾得粉碎。
别不信,某民办二本下课铃响,讲台上的“王老师”第一时间不是擦黑板,而是擦眼泪——因为课堂实时评教系统跳出一条红色弹幕:“念PPT的,别浪费我学费。”
那一刻,他背对学生,肩膀抖得像风里的旧报纸。
02你以为只有民办如此?错。
今年3月《澎湃新闻》的调查:8%的公办本科教师明确说“三年内极可能离职”。
为什么?
——科研岗评教授要10篇C刊,教学岗也要8篇,只差2篇,可上课占的时间却是人家的三倍。
学生要的是“脱口秀式授课”,学校要的是“SCI式成果”,老师夹在中间,左边是“收视率”,右边是“影响因子”,活活被撕成两半。
于是,出现一种荒诞的“折叠人生”:
白天,他在教室演“脱口秀”;夜里,他在宿舍改“天书”——把教学反思硬写成科研论文,只为凑数。
“别拿科研的尺子量我,教学具有特殊性。”——这句话被老师们转疯了,可科研处只回五个字:“一视同仁。”
更惨的是“青椒”——35岁以下、讲师职称、六年非升即走。
我算了下他们的时间表:
- 一学期300课时,≈每周15节;
- 同时要拿1个国家课题、发3篇核心、带班主任、报账跑财务、填24张考核表;
- 六年冲不上副高?——卷铺盖。
有人把日程表发我:一天四个deadline,英文直译叫“死线”,真·死亡边界线。
最魔幻的是,他们连崩溃都得错峰:
“昨晚凌晨1点,我在楼道里哭,隔壁同事正在录课,我不能打扰,就把自己锁进电梯间,哭到1:15,赶紧回实验室,因为细胞还在培养箱里。”
可能你会说:“熬成教授就好了。”
我特地跑了趟中南大学,听老教授们吐槽:
“教授也得上课呀!以前70后副教授一年32学时意思意思,现在新课纲一压,人均128学时起跳,还要带教改项目、写教材、做慕课、直播答疑。”
一位白发老先生把眼镜一摘:“我60岁了,晚上10点还在B站给00后讲线性代数,弹幕说‘爷爷好’,我不知是喜是悲。”
科研?当然也不能停。
“你什么时候见农民工因为50岁就停止搬砖?我们这是脑力搬砖,终身制。”
有人选择逃。
3月,38岁的心理学副教授裸辞,告别七年教坛,理由只有一句:“我不想再当‘知识民工’。”
辞职那天,他把所有课件清空,只留下一句话:
“教学不是表演,科研不是计件,大学不是工厂。”
可更多人是“逃无可逃”:
- 房贷、二孩、四位老人;
- 离开高校,35岁+、博士学位、无企业经验,HR问:“您会写PPT吗?”
于是,只好继续留在围墙里,把自己折叠、再折叠,直到变成一张薄薄的工分卡。
06那,还有救吗?
有人走访的中南、首经贸,给出了局部解:
- 八年内不给“青椒”排课,专心科研,考核只一次;
- 租房补贴博士2500、副高3000,实打实打到工资卡;
- 评职称不再“唯论文”,教学个案、慕课、教材都可当“代表作”。
可这些试点,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只够少数人解渴。
更大的现实是:全国80%的高校,依旧把“SCI/SSCI”当硬通货;学生评教依旧能一票否决;六年非升即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
07下次再看到“大学老师”这个标签,别再急着投去羡慕的眼神。
他们或许正躲在电梯间里哭,或许在B站弹幕里被叫“爷爷”,或许在24小时灯火通明的实验楼里,为一篇不知何时才能见刊的论文,熬到天亮。
寒暑假?
那是给“学生”的,不是给“老师”的。
真正属于他们的,只有春运高峰也抢不到的“请假条”——
“事由:写基金;往返时间:三天;领导批复:不批。”
大学老师,还值得羡慕吗?
答案在风中,也在每一张被deadline追着跑的日程表里。
他们也曾是“少年”,只是被折叠成了“工分”。
愿下一个教师节,我们不再只唱“桃李满天下”,而是敢大声说一句:
“老师,你也只是打工人,请先照顾好自己。”
来源:茉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