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以笔为刃 以血为墨——眉山英烈伍世英的革命历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7 15:07 1

摘要:在四川仁寿,一座高门大院曾见证过这样一位置青年的抉择:他本可坐拥千顷良田与家族产业,却毅然走出眉山,投身革命,用笔墨唤醒民众,用生命捍卫家国。他,就是伍世英。

以笔为刃 以血为墨

——眉山英烈伍世英的革命历程

在四川仁寿,一座高门大院曾见证过这样一位置青年的抉择:他本可坐拥千顷良田与家族产业,却毅然走出眉山,投身革命,用笔墨唤醒民众,用生命捍卫家国。他,就是伍世英。

伍世英(1909—1939),四川省仁寿县人,生前系东北军112师地下党工委书记,是2025年8月29日退伍军人事务部公布的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一位在抗日烽火中燃烧青春的共产主义战士。

伍世英烈士

觉醒

革命火种在心中萌芽

1909年11月,伍世英降生在眉山仁寿县青岗乡伍家坝的深宅大院。祖辈耕读传家,家中有广袤田产和手工业作坊,优渥的家境让他自幼接受良好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尤其擅长国文,文字功底为日后成为革命作家埋下伏笔。

但这位富家少年的成长,始终与国家的苦难同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动荡不安:袁世凯复辟、护国运动兴起、四川军阀混战……亲眼目睹战场的惨烈与百姓的流离,伍世英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中国向何处去?”“谁来拯救华夏?”他心中始终在追问。从那时起,他就用诗歌与散文记录战争创伤,字里行间满是对强权的憎恶与对真理的渴求。这段岁月,让他从懵懂少年蜕变为怀揣救国理想的青年。

求索

救国信念在心中扎根

在军阀混战的阴霾下,学习救国成了伍世英心中不变的追求。他刻苦学习考入仁寿华英中学,后又升入成都华西协和中学,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知识救国”的信念——那是一个时代青年的抉择。

16岁踏入华英中学时,一扇先进思想的窗已在他面前开启。这所由加拿大教会创办的学堂,将科技与人文理念娓娓道来,让他第一次触摸到更辽阔的世界。毕业后,他毅然走进美、英、加教会合办的华西协和中学,西洋建筑、英式足球、外籍教师的多元教育,不断拓宽了他的视野。

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他的精神圣殿:天文地理的浩渺、数理化的精密让他振奋,而那些挣脱格律的自由诗、描摹世相的小说,更让他如遇知己。文学的火种在胸中燎原,他立志要做鲁迅那样以笔为刀枪的战士。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理想,在这位青年心底悄然扎根。

在华西协和中学,一位来自贵州的同学彻底改变了伍世英的人生轨迹。他就是王景任——革命先驱王若飞的堂弟,伍世英革命道路的领路人。在他的影响下,伍世英接触到一批进步青年,他们秘密集会,分析国内外形势,学习党的政策。王景任赠送的《共产党宣言》,更让伍世英“醍醐灌顶”,彻底明白:“那些争抢地盘的军阀只谋私利,唯有共产党心系人民,才能真正救中国。”

1930年代初,伍世英积极参与成都学生运动,作演讲、发传单,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的镇压,危急时刻,伍世英冒死掩护战友,连夜徒步护送他们到仁寿老家。这段经历,让他的革命信仰在烽火考验中愈发坚不可摧。

呐喊

左联作家的革命激情

1931年春,伍世英赴南京,考入军需学校与计政学院。一年后,王景任归来,两位战友为共同信仰再次并肩战斗。

1935年,南京白色恐怖加剧,王景任动员伍世英北上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他毫不犹豫放弃毕业分配,与秦川等同志奔赴北平。在左联组织委员谷牧的主持下,他正式成为左联盟员,革命文学创作的激情就此喷发。

此后,伍世英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报告文学《满州的风》《宣武门外之夜》揭露社会黑暗,小说《葬歌》《年关》讴歌共产党人的奋斗,诗歌《祖父的牛》《铁流之歌》在文坛引起轰动。他与同仁创办《榴火》文艺月刊(后更名《联合文学》),亲任主编,鲁迅在日记中特意记录了这份杂志。1935年冬,伍世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写下长诗《除夕三部曲》、论文《中国现阶段文学之诸问题》,鞭挞国民党统治,呼唤民族觉醒。鲁迅逝世后,他在《联合文学》发表《铁蓬车中追悼鲁迅》,誓言"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前进",字里行间满是革命战士的赤诚。

转战

从笔杆子到枪杆子

1936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东三省沦陷。伍世英胸中的革命烈火愈发炽热,他渴望走向前线,拿起武器与敌人直接战斗。

党组织看中他的组织才能、冷静头脑,以及就读国民党军校的经历,派他前往国民党军队开展兵运工作。10月,他抵达西安,任国民政府学兵队第四连的党支部书记。西安事变后,他升任骑兵第三师政治部主任,在敌人心脏里播撒革命火种。

在骑兵第三师,他工作细致高效:组织党员深入连队发展力量,选送进步士兵参加红军;当师长郭锡朋私吞军饷、遣散80余名担架队员时,他据理力争,迫使师长发放遣散费,还动员士兵募集路费欢送返乡者,其余则介绍参加红军;他组织文娱活动,用歌声与欢笑团结官兵,扩大革命影响。

驻甘肃隆德县时,郭锡朋为逼走红军,竟向不产小麦的山区摊派5.7万斤军粮,引发民怨。伍世英坚决站在百姓一边:“隆德本不产麦,强征只会逼反百姓!”最终迫使郭锡朋放弃摊派,既为红军筹粮扫清障碍,也为百姓减轻了负担。

1937年“二二事件”爆发,伍世英沉着应对:转移文件、稳定军心,宣讲“团结抗战、反对内战”的道理,最终率领全体党员安全撤离,受到中共北方局表彰。离开时,他的军衣口袋里只剩一把牙刷——这位富家子弟早已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永恒

寄宝山下的血色黎明

1939年9月16日,费县寄宝山被日军三面合围。硝烟中,伍世英紧攥着最后一颗手榴弹,却把生的机会推给身边的小战士。“快走!我掩护!”他边射击边后退,子弹穿透胸膛的瞬间,双臂仍死死护着两名伤员。当战友在血泊中找到他时,只有那柄已碎成数段的牙刷和一页染血的日记,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印记。

伍世英的牺牲如惊雷震彻鲁南。667团团长万毅在日记中泪笔写道:“世英兄用生命,将‘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誓言刻进了山河。”1953年临沂烈士祠落成,济南市委书记韩去飞为伍世英撰写传略,存于祠中。

从锦衣玉食的少爷到血洒疆场的英烈,伍世英用30载岁月诠释了信仰的力量,定格了他“以笔为刃,以血为墨”的革命人生。如今重读这段历史,看见的不仅是一位革命者的传奇,更是一代青年用生命谱写救国图存的壮歌。当和平的阳光洒满大地,那些黎明前倒下的身影从未远去——他们的热血,早已化作民族复兴路上永不熄灭的火炬。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