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努力付诸东流,沙利文为印度鸣不平,称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7 03:55 1

摘要:这段时间,局势变化很快。美国把对印度的关税一下子提高到50%,理由是印度买了俄罗斯的油。关税生效那天,印度这边反应很强烈,媒体在热议,相关行业在叫苦,政府也表态要强硬应对。紧接着,就传出莫迪四次不接特朗普电话的消息,然后印度马上启动了亚洲行,计划访问中国和日本

这段时间,局势变化很快。美国把对印度的关税一下子提高到50%,理由是印度买了俄罗斯的油。关税生效那天,印度这边反应很强烈,媒体在热议,相关行业在叫苦,政府也表态要强硬应对。紧接着,就传出莫迪四次不接特朗普电话的消息,然后印度马上启动了亚洲行,计划访问中国和日本。外界很快就把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意思很明显:印度不想被美国牵着鼻子走,想要给自己留条后路。

另一边,中国也在忙两件大事。上合峰会在天津召开,参会的领导人数量创下了纪录,九三阅兵也迎来二十多位外国元首。这两件事加在一起,给外界的感觉很清楚,中国就是把稳定和秩序摆在明面上,愿意和各国坐下来好好谈,也愿意通过这种大场合释放信号。美国高层这个时候选择了沉默,从总统到副总统、国务卿、财长,基本上都不提这些事情。但这种沉默并不代表他们没看到,更像是不想给中国“添热度”。

不过美国内部可不平静,拜登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站出来发声了。他说他和团队四年搭建的局面,被特朗普不到一年就给折腾没了,现在盟友们都开始谈“对美去风险”,有人甚至把美国称作“最大的破坏者”,而且民调显示不少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都高过美国,他还特别点名印度是最典型的例子,还说“中国现在日子很舒服”。这番话传出来之后,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很多人都关心,这次关税到底伤在哪里。受冲击最大的是印度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比如纺织、宝石、珠宝这些。这些行业利润本来就薄,订单对成本又很敏感,50%的关税一加上去,买家很容易就把订单转到其他地方了。电子和制药行业暂时得到了豁免,原因也不难理解,美国自己在这两个领域依赖度很高,要是动得太厉害,会影响到国内市场和医疗供应。

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一点不用多说,任何大幅度的加税都会给印度的经济和就业带来压力。印度政府这次表态强硬,也是为了给国内一个交代。四次不接电话可不是礼节问题,更像是一个政治信号,告诉美国:你要是这么干,我们还有其他选择。

所以很快就有了访问中国、日本,以及出席天津上合峰会的安排。上合峰会是一个兼顾安全和经济的多边平台,这次出席规模达到“历史之最”,这不是偶然,大家都在寻找稳定的对话渠道。九三阅兵的国际阵容也说明很多国家愿意站出来,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中国的信任和期待。这些事情都在同一个时间点出现,让人不得不把它们联系起来看。

沙利文的抱怨,可不只是情绪发泄,更是路线之争。他代表的是拜登时期的做法,就是通过联合盟友来对中国“去风险”。这条路需要长期沟通,协调成本也高,但对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统一战线”。现在特朗普走的是另一条路,先把关税加上去,给对方施加压力,连盟友也不放过。印度这次就是典型的“被误伤”或者说是直接“受伤”了。

在沙利文看来,印度是美国布局里的关键一环,通过四方机制,把印度拉到美国的规则体系里,以此来平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他觉得这四年好不容易把印度从“不结盟”的状态拉到“深度合作”,结果特朗普一个50%的关税,又把关系打回了冷淡生硬的状态。

沙利文的话很有分量,他在播客里直接说,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谈“对美去风险”,这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在实际行动上做准备。比如推进贸易多元化、重组供应链、建立多通道金融结算等等,这些都在一步步进行。大家都不想被某一个国家的政策摇摆所影响,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现实选择。

那“中国现在只要坐着看戏”这句话到底靠不靠谱呢?不能用“坐等”的心态来看待问题,但这句话确实反映了一个阶段性的局面。中国的主动举措很明确,上合峰会把多边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九三阅兵把稳定的信号释放到最强,商务部代表团在华盛顿谈判,态度也很坚定,意思很简单:能谈就谈,如果美国还要继续提高关税,到了某个程度,那就是“事实脱钩”,我们也不会对美国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态度传达出去之后,很多国家心里都有个数。大家看的是谁更稳定,谁更愿意把规则说清楚,谁更有能力把承诺一步步落实。说到底,国际关系最终看的是可预期性,谁的政策更稳定,谁的伙伴就更多。

美国对中国的竞争肯定不会停止,但手法在不断变化,节奏时紧时松。拜登时期强调联合,特朗普时期强调施压,这两种方式都不是一下子就能见效的,都需要付出成本。盟友对美国的忍耐度在下降,这不是某个人说句话就能扭转的,需要时间,需要稳定的政策,需要双方在利益上重新进行匹配。

美印关系短期会有争吵,中期会进行谈判,长期还是会合作。原因很简单,双方谁都离不开谁。印度需要美国的市场和技术,美国需要印度的人口红利和地缘位置,双方都清楚,彻底闹翻对谁都没好处。下一步大概率会在关税清单上做文章,分行业、分阶段、分配额,给一些领域释放空间,以换取政治上的面子。电子和制药行业的豁免已经是一个信号了。

短期内,印度的纺织、珠宝行业会很难过,订单会流失,企业会压缩成本,政府也会出手稳定社保和信贷。至于订单会流向哪里,文章里没有确切信息,我就不多说了。可以肯定的是,买家会选择能保证交付和成本的一方。对印度来说,这次真的是到了该加快产业升级、补全供应链短板的时候了。如果不趁机升级,下次再遇到类似的冲击,还是会很疼。

美国内部的争论短期内不会停止。沙利文发声,其实是在美国国内敲响警钟。他说美国的“全球品牌”形象受损了,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很多盟友也是这么觉得的。政策反复无常,大家就会做第二套准备。

对于美国的联盟来说,这是一个危险信号。联盟不是靠口号就能维持的,靠的是信任、利益和规则。一旦信任打了折扣,利益分配又不平衡,规则也经常变化,那大家自然就会到处寻找新的支撑点。这就是所谓的“对美去风险”,并不是说要和美国翻脸,而是要降低对美国的依赖度,把选择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美国要是想重新把局面稳定下来,就得拿出更连贯的政策,不然再好的言辞也留不住伙伴。

印度最大的优势就是有选择权,不过这个优势需要靠实力来支撑。选择权不是摇摆不定,而是在关键问题上有周旋的余地。现在印度被关税问题冲击了一下,就更需要把等边策略落实好。去参加上合峰会,访问中国和日本,这些都是让外界看到它还有其他的合作渠道,还有别的朋友。

接下来更关键的是要把对话落到具体内容上,比如贸易便利化的具体细则,投资保护的相关安排,标准互认的途径,边境管控的节奏等等。这些都明确了,外界对印度的信心才会稳定。否则一阵风过去,大家还是会担心明天会不会又出什么变故。印度如果能把这次冲击当成一次“倒逼升级”的机会,把供应链做强,把制造业做实,把长期发展的理念落实下去,那它的选择权就会更有分量。

别把这次事件看成是最终结局,这只是一个阶段的波动。美国对华的竞争是长期的,美印关系也不会因为一次关税就彻底破裂。中国不会因为一时的优势就放松,印度也不会因为一次冲击就改变方向。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节奏,把能稳定的东西稳定住,把能争取的空间争取到。

来源:君武亮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