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6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刚满60岁,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老了不少。除了脸上皱纹多、皮肤松弛,最让她苦恼的,是吃东西总是“没滋没味”。原来,她的牙齿早年就开始松动脱落,如今只剩下几颗,连咀嚼软饭都费劲。
朋友打趣她“老得快”,她自己也常常感叹精神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去医院体检,医生才告诉她:牙口不好,真的会影响寿命。
口腔问题,不只是牙疼那么简单。
在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超过8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病和牙齿缺失。很多人以为老了牙掉是正常现象,其实不然。医生提醒: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息息相关,甚至可能影响一个人活多久。
很多人不明白,咀嚼能力差、牙齿缺失,和寿命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中华口腔医学会在《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共识》中指出:牙齿缺失、咀嚼功能下降,会直接影响营养摄入、消化吸收,进而加速身体衰老。
当牙齿咬合能力变差,很多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肉类、蔬菜)就难以摄入,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
更严重的是,研究发现,严重牙周炎患者的死亡风险,比口腔健康者高出20%以上。因为口腔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进入全身,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肺炎等疾病,甚至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正如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一位专家所说:“口腔是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门’。门守不住,身体就会出问题。”
医生提醒,牙不好的人不仅吃饭难受,更容易触发一系列健康危机。尤其以下这5点,必须警惕:
慢性炎症“全身跑”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牙龈出血、牙周炎等问题,往往意味着慢性炎症反应已经发生。一旦细菌随着血液传播,就可能影响心脏、肾脏、肺部等器官。
有研究指出,牙周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约25%。这不是夸张,而是严肃的现实。
营养缺乏,免疫力下降牙齿不好的人吃饭常常挑食、咀嚼不充分,导致摄入不均衡。蛋白质、锌、维生素B群等关键营养素缺乏,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患病风险。
尤其在流感季或疫情期间,口腔差的人常常是最先“中招”的那批。
别小看口腔问题对心理的影响。牙齿缺失、口臭、咀嚼困难,会让人不愿意说话、不敢大笑,逐渐社交退缩,甚至诱发抑郁、焦虑。
很多老年人因为“牙不好”变得孤僻、沉默,其实可以通过正规治疗重拾自信。
记忆力下降,脑功能衰退2024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一项研究指出,牙齿缺失数量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牙齿越少,认知能力越差。
科学家推测,这可能跟咀嚼刺激大脑活动有关。牙齿越不利于咀嚼,大脑的兴奋度越低,久而久之容易加速脑萎缩与记忆退化。
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曾长期跟踪研究发现,牙齿保存得越完整的人,寿命普遍更长。
这并非神话,而是因为口腔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牙齿问题,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导火索”。
很多人等牙齿松了、掉了,才想到重视,其实早就晚了。医生建议,长期保护牙齿,关键是这几点:
第一,认真刷牙,科学使用牙线和漱口水。
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选用软毛牙刷,避免暴力刷牙伤害牙龈。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必须用牙线清理干净。
第二,定期洗牙,半年一次。
洗牙不仅能清洁牙石,还能及时发现牙周病、龋齿等早期问题。很多人害怕洗牙“把牙洗松”,其实是误解。正规的超声波洁牙不会伤牙,反而是预防牙病的有效方式。
第三,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牙疼不是小事,牙松也不是“年纪大”的自然现象。一旦发现牙龈红肿、出血、口臭等症状,务必尽快就诊。
第四,慎重选择假牙或种植。
牙齿缺失后,不要长期空置。医生会根据情况建议活动义齿或种植牙。长期缺牙不仅影响咀嚼,还会导致邻牙移位、面部变形。
第五,重视饮食与生活习惯。
少吃过甜、过硬、过黏的食物,戒烟限酒,合理补钙,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睡前不刷牙进食,是对牙齿最大的伤害。
别再说“老了牙掉很正常”了!
牙齿不是消耗品,而是伴随我们一生的重要器官。很多人到老了才后悔没好好保护牙齿,但那时已经无法挽回。
保护口腔健康,就是为自己的健康和寿命投资。
参考资料:
[1]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关系共识》.2023年
[2]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2022版)》
[3]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健康与老年人全身疾病关系研究报告》.2024年
[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年第8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