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坛,郭敬明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名字,尤其是他的《小时代》系列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郭敬明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文学创作有着显著的区别,他将文学创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并且这个流程是以消费为导向的。
在文坛,郭敬明无疑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名字,尤其是他的《小时代》系列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成功。郭敬明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文学创作有着显著的区别,他将文学创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生产流程,并且这个流程是以消费为导向的。
传统文学创作,往往更侧重于作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文学技巧的展现,作家们通常在相对独立的创作空间中,以自身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悟为源泉进行创作,追求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他们关注的是作品能否在精神层面给读者带来触动和启发,对于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的考量相对较少。例如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弱点,旨在唤醒民众的觉醒,其创作目的并非为了迎合市场。
而郭敬明在创作《小时代》时,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思路。他从一开始就将市场和消费群体纳入创作的核心考量。在他看来,文学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艺术表达,而是一个涉及到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复杂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需求成为推动创作的重要动力。他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吸引特定消费群体,即 “90 后” 的文学产品,从故事内容、人物塑造到语言风格,都围绕着这一群体的喜好和审美进行设计 。
正是基于这样独特的创作理念,《小时代》在文本、生产和推广等多个层面都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让《小时代》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争议。
在《小时代》的文本中,郭敬明对消费世界的描绘可谓浓墨重彩,尤其是在人物出场的情节设定上,品牌符号成为了构建人物身份与生活方式的关键要素 。就像顾里从首都国际机场 T3 航站楼登机这一场景,看似平常的出行,却处处充满了品牌符号的暗示。
他们端着星巴克的绿色咖啡纸杯,星巴克这个品牌可不是随意出现的。它源自美国西雅图,作为咖啡连锁店中的佼佼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其英文名 “Starbucks” 取自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中那位冷静且极具人格魅力、嗜好喝咖啡的大副。麦尔维尔的小众属性,让他和他的作品被贴上了 “有品味”“有良好教养” 的中产阶级标签,而以其小说人物命名的星巴克,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聚集地。
随后的情节中,卡地亚、LAMER、爱马仕、LV 和 PRADA 等顶级奢侈品牌接踵而至。顾里在飞机上接过空姐递来的不含酒精的石榴鸡尾酒,一边喝着,一边翻出包里的 LAMER 喷雾往脸上喷;电话里,她胸有成竹地指挥着别人,让对方拿一条爱马仕的羊绒披肩把人包裹起来,还考虑要不要换一条 PRADA 的毯子 ,甚至提到塞一个 LV 的钱包在别人手里。这些品牌在现实生活中,是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追逐的对象,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在这个由银泰中心、国航头等舱、静安别墅、半岛酒店和 CHANEL 旗舰店堆砌起来的物品空间里,顾里姐弟与这些品牌紧密相连。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对话,都围绕着这些品牌展开,使得这些品牌不仅仅是物品的标识,更成为了他们身份和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
郭敬明的成长历程,完美地诠释了他如何从一个热爱写作的少年,一步步蜕变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偶像,这其中蕴含着他对文化产业的深刻洞察和精准布局,也展现了他卓越的商业头脑 。
郭敬明出生于 1983 年,自幼便在文学的熏陶下成长,在父母的引导下,他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对文字的热爱也愈发浓烈。1997 年,年仅 14 岁的他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人生十六七》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孤独》,这无疑是他文学道路上的第一缕曙光,从此开启了他的创作之旅 。此后,他的才华逐渐崭露头角,在文学领域不断探索前行。
2001 年和 2002 年,对于郭敬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就读于四川省自贡市富顺二中高中的他,连续参加了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 “新概念作文” 大赛,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连续两届斩获一等奖。这两次获奖,让他在文学界声名鹊起,也为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正让郭敬明在市场上声名大噪、名利双收的,是 2003 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幻城》。这部最初发表于《萌芽》的两万字小说,经春风文艺出版社精心推出后,迅速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阵热潮。它凭借精彩的剧情、奇幻的设定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迅速登上销量榜,成为当年的年度畅销书 。那时的郭敬明,刚刚踏入上海大学,还不到 20 岁,如此年轻便能取得这般成就,着实令人惊叹。
然而,郭敬明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他的目光更加长远,对文化产业有着更为宏大的构想。2004 年,他毅然自立门户,成立了 “岛”(Island)工作室。在这个工作室里,他既是才华横溢的作家,又是富有远见的出版人,开始出版《岛》书系列。这个系列书籍的出版,不仅延续了他在写作上的辉煌,还让他成功涉足出版领域,学会了如何从商业角度运营文化产品 。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敬明的文化产业版图不断扩大。2006 年,他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出版文学杂志《最小说》。这本杂志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断打破销量记录。它以青春、时尚、文学为主题,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的关注,成为了当时青少年文学的重要阵地。在《最小说》上,不仅刊登了郭敬明自己的作品,还发掘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年轻作家,为文学界注入了新鲜血液 。
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郭敬明还将目光投向了娱乐圈。2008 年,他宣布出任天娱传媒文学总监,正式涉足娱乐圈。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尝试跨界合作。2007 年,他为湖南卫视 “快乐男声” 的主题曲《我最闪亮》填词,并为其十三强音乐特辑写真作序。这些跨界尝试,让他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影响力范围,吸引了更多粉丝的关注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局限于文学领域的作家,而是成为了一个在多个领域都有涉足的文化名人 。
《小时代》的故事以消费时代的上海为背景,这座充满魔幻色彩的现代大都会,为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时尚之都,汇聚了各种潮流元素和消费文化,与《小时代》中所描绘的消费世界完美契合 。在这个背景下,郭敬明精心塑造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成为了消费时代上海的新都市符号 。
林萧,作为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她性格温和软弱、缺乏主见,特别依赖顾里。她在《M.E》杂志的实习经历,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繁华都市中的迷茫与成长。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简溪、周崇光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展现了年轻人在爱情面前的无奈与挣扎 。南湘,拥有出众的美貌和极高的艺术天分,但家庭条件贫苦。她与席城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以及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反映了社会的现实与残酷 。
顾里,无疑是《小时代》中最具个性的人物之一。她家境优越,疯狂热爱奢侈品,为人理智冷静,语言尖酸刻薄,但内心却十分重视与林萧等人的友情。她在商业领域的精明和果断,以及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眼中的时尚标杆 。唐宛如,则以其心直口快、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轻松的氛围 。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吸引了无数 “90 后” 读者的关注和共鸣 。
《小时代》最初在《最小说》上连载,通过这种方式,它成功地吸引了《最小说》的忠实读者群体,积累了大量的人气。在连载过程中,读者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充满了期待,每周等待更新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这种连载模式,不仅增加了读者的粘性,还为《小时代》的后续出版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小时代》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时,立刻引发了抢购热潮。2008 年,《小时代 1.0 折纸时代》全本单行出版,三天就创下了 2008 年全国书籍第一销量,一周破百万册。2009 年底,《小时代 2.0 虚铜时代》上市,又创下了 11 年来的最高销量纪录。到 2011 年底,《小时代》终结版《小时代 3.0 刺金时代》上市,其市场销量同样十分可观 。这些惊人的销售数据,充分证明了《小时代》的受欢迎程度 。
2013 年,《小时代》系列电影第一部上映,立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电影凭借小说的粉丝基础和强大的演员阵容,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 。上映首日票房突破 7300 万,打破当时国内 2D 电影首日票房纪录 。随后,《小时代》系列电影的第二部、第三部和第四部也相继上映,整个系列电影累计票房高达 17.9 亿元 。电影的成功,不仅让《小时代》的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还为郭敬明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回报 。在电影中,郭敬明将小说中的世界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精美的画面、时尚的服装和精彩的剧情,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
除了电影,《小时代》还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话剧等多种形式 。电视剧版《小时代》在播出后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它以更加细腻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小说中的世界 。话剧版《小时代》则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这些不同形式的改编作品,进一步丰富了《小时代》的品牌内涵,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
此外,《小时代》还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产品,如漫画、周边商品等 。漫画版《小时代》以精美的画面和生动的剧情,吸引了众多漫画爱好者的关注 。周边商品则包括了文具、服装、饰品等多种类型,它们以《小时代》中的人物和元素为设计灵感,深受粉丝们的喜爱 。这些衍生产品的推出,不仅为郭敬明带来了额外的收入,还进一步扩大了《小时代》的品牌影响力 。
价值反思《小时代》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文本层次来看,郭敬明通过密集的品牌符号展示,构建了一个奢华的消费世界,满足了读者对物质享受和时尚生活的想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魅力的梦幻国度 。在生产方式上,他巧妙地经营自己和小说人物的偶像身份,精准地定位于 “90 后” 消费群体,成为了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符号,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身份认同 。而在推广方式上,实施品牌符号延伸战略,将《小时代》从小说拓展成跨越多个领域的超级文化品牌,充分挖掘了其商业价值,实现了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
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消费时代的特征。在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益强烈,商品的符号价值逐渐超越了其使用价值 。《小时代》中对名牌、奢侈品和奢华生活的过度展示,正是这种消费时代特征的生动体现 。它让我们看到,在消费时代,人们不仅通过消费来满足物质需求,更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味,消费成为了一种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例如,小说中人物对爱马仕、LV 等品牌的执着追求,不仅仅是对物品本身的喜爱,更是对这些品牌所代表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的向往 。
从青年文化心理角度分析,《小时代》的流行反映出青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的追求 。“90 后” 作为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 。《小时代》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为青年读者提供了一个自我投射的平台 。读者通过阅读小说,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情感和经历,从而获得一种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同时,小说中所描绘的青春、友情、爱情和梦想等主题,也满足了青年群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而言,《小时代》带来了诸多启示与借鉴 。在文学创作方面,它提醒作家们要关注市场需求和读者喜好,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和娱乐性 。传统文学创作往往过于注重文学性和思想性,而忽视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市场需求 。《小时代》的成功表明,在保证一定文学质量的前提下,作家可以通过创新的创作手法和贴近读者生活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 。例如,郭敬明在《小时代》中运用了生动的语言、紧凑的情节和时尚的元素,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小时代》的成功模式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告诉我们,要善于挖掘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通过多元化的开发和运营,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 。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剧、话剧以及衍生产品,《小时代》通过全方位的品牌延伸,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够扩大品牌的影响力,提高品牌的商业价值 。同时,《小时代》的成功也得益于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 。它准确地把握了 “90 后” 这一消费群体的心理和需求,通过社交媒体、明星效应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吸引了大量粉丝的关注和支持 。
然而,《小时代》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小说中对消费主义的过度宣扬,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让他们产生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错误观念 。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相对较低,情节和人物塑造有时显得过于夸张和肤浅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也需要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和同质化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