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父母这代人如此恐同」、「我见过了女儿的女朋友之后」 、「出柜小策略」 ......这是抖音账号「泰迪妈妈-母亲」的视频标题。视频中,一位卷发的老年女性皮肤白皙,面容和蔼 , 语气循循善诱,佩戴彩虹徽章或者围巾,讲解着出柜技巧、同志父母的心路历程、自己和
「为什么父母这代人如此恐同」、「我见过了女儿的女朋友之后」 、「出柜小策略」 ......这是抖音账号「泰迪妈妈-母亲」的视频标题。视频中,一位卷发的老年女性皮肤白皙,面容和蔼 , 语气循循善诱,佩戴彩虹徽章或者围巾,讲解着出柜技巧、同志父母的心路历程、自己和女儿及女儿伴侣的相处心得。
2018年,是泰迪妈妈生命中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她53岁,唯一的女儿向她出柜,承认自己是一名同性恋。
她的生活自此发生改变,退休后的重心从打麻将、看韩剧、给老公做饭,转变为拍视频、参加性少数活动、学习心理学、为性少数群体做咨询。2025年,她已经是一名拥有4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一对一帮助过几千名性少数孩子和同志父母。
她和女儿以及女儿 的 伴侣缔结了新型亲子关系,三个人一起看电影《好东西》,一起商量自媒体文案。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老公吵架到凌晨4点。她开始听播客、看心理学书籍,不断吸收知识 。 一生工作没有价值感的她,在晚年找到了自己 的事业 。
以下是她的 讲 述:
出柜
我从小生活在 贵阳郊区 的厂矿大院,性别意识传统。小时候我把头发捆到一起,都会被妈妈训斥,因为身边的女孩都是扎两个小辫。大学毕业后,我进入医院的办公室工作,日常打扮是裙子、长头发、高跟鞋 —— 哪怕 磨得脚后跟起泡、流血 , 我 觉得 这样的自己更受男性欢迎。
27岁时,我的女儿出生了。从她小时候开始,我就常常畅想,长大的她会长发飘飘,给我找个帅气的女婿回来。可她五岁时,便拒绝穿裙子、留长发,枕头下藏着不知从哪弄来的枪剑一类的玩具。趁我出差,她说服了毫不留心这些事的爸爸,剪了短发。自此之后,无论我怎么生气、劝说,甚至强迫和威胁,她再也没有留过长发,更没穿过裙子。
我和女儿几乎无话不谈,唯独谈到外型的问题时会吵架。很多人都说“你家女儿像个假小子”,对此我既困惑,又担心。但当时心里想着她的学习成绩不错,也是三好学生,也许再大一点儿,当她喜欢男孩的时候,就会懂得怎样打扮自己了。
2018年国庆假期结束前,女儿犹豫着说,“我有个事跟你们讲”,重复了几次。我很着急,试探着问,“到底是什么事啊?是不是谈男朋友了?”她接下来的话,打碎了我一直以来的幻想 : 我不可能谈男朋友的,我是同性恋。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女儿怎么可能是同性恋?
此前的53年人生里,我对同性恋印象最深的,是新闻里报道因同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场面——患者浑身长满脓疮,奄奄一息。那些照片让我觉得惊悚,心里想,怎么会有人为了寻求刺激去学同性恋,而且不怕得病。
在得到女儿的反复确认后,我联想起她从小到大的表现,感到绝望,哭个不停。边哭边质问她:“为什么你是同性恋?你都没和男孩谈过恋爱,你怎么确定是?你是不是出国读书学坏了?”
我希望改变她,要求她和男生相亲。她口头答应,并以此为条件,留下性少数群体的科普资料,希望我学习。女儿离开家后,我每天都给她打电话,询问她下班去哪,要求她回出租屋,怕她去搞同性恋。
过了几天,我直接飞到了女儿工作的城市,一见面便开始跟女儿强调“男欢女爱”、“中国几千年的传统”。 她 知道,我根本没看资料。
临走前,我和她一起去吃泰国菜,餐厅在23楼,我跟女儿下了最后通牒:你改不改?不改我就从这里跳下去,并要求她一起跳。女儿有些紧张,随后坚决地说,“要跳你自己跳,你已经有了老公和孩子,有了自己的幸福,我还什么都没有,我可不跳。”
我当然没有跳楼,像丧家狗一样回到了家里。第二天上班,我无心工作。威胁女儿跳楼,是我逼她改变性向最后的方法,她也不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无奈之际,我想起了女儿给的资料,我把办公室的门窗都关好,开始仔细看。当看到“同性恋是天生的,占整个人类5%左右的比例”时,我突然感觉找到了一条路。
而 当读到“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会非常痛苦甚至抑郁,一些孩子会选择自杀”时,我哭了,眼泪滴到手机屏幕上。那天下午,我从2点看到6点,整整看了4个小时。看完后,我给女儿发去消息,“是妈妈错了,是妈妈之前不学习,妈妈再也不逼你了”。女儿发给我好多个“抱抱”的表情。
57岁开始做性少数博主
女儿出柜后的一年多,我表面上是接受了,但内心其实是失落的。我曾经认为,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把女儿培养出来,但她现在不会结婚,也不一定生孩子,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还有什么盼头。
那段时间,我疯狂地看各种资料,了解性少数群体的现状,还看了很多名人对此的演讲。我很需要和相似的人交流,倾诉自己的感受。2019年9月,女儿介绍我加入了公益组织的家长群,群里有几百个和我一样的同志家长。
年底,我参加了他们举办的「彩虹家长培训班」。在培训中,老师会讲授性少数知识、心理学知识,还会带我们排短剧、演小剧场。我和这些同志父母相处,听她们表达孩子出柜后的感受,看着大家充满活力地表演,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世界被一下子打开了。
参加「彩虹家长培训班」
在公益组织的鼓励下,我成为了一名家长志愿者。最开始是在家长群分享自己的故事,第一次分享时,我很紧张,家长群四五百人,看着我一个人说话。分享结束,家长们反馈很好,都说我给了她们很多力量和治愈。有一段我最早的故事录音,很多家长都收藏了它,还被经常发给新入群的家长。
这种感觉我从来没有体会过,原来自己是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
我想继续做下去,开始在贵阳做线下活动,也接听求助热线。来求助的,九成都是年轻的性少数者,少部分是他们的父母。有的孩子咨询出柜技巧,有的孩子诉说和父母之间的矛盾。父母们则深陷“被出柜”的震惊、绝望和无措中,渴望同辈“过来人”的经验。
做 了 家长志愿者两年半 后,我们发现, 做活动、接热线的效率太低 了。 我平时就刷抖音,想着可以通过拍短视频,分享出柜过程中父母心理和情绪的变化,帮助孩子应对。也可以通过展现自己的故事,让社会和更多的同志家长看到,同性恋 家庭 跟异性恋家庭没有差别,也可以过得很好。
2022年6月,我开始准备。我先咨询了做短视频博主的同性恋孩子,了解了“开头黄金3秒”、“结尾要有核心总结”、“一条视频不超过3分钟”等原则。还花200多块买了剪辑课,学习用手机软件剪视频、配字幕、插关键帧、做封面。
第一道难关是写文案。我先把想法手写在本子上,再反复读,删改不满意的部分。改了几版后,我会发给女儿,她会提很多意见:说教太严重、故事性不强、条理不清晰,我再修改。一篇稿子一般要改二十多遍,我们才满意。最多的一次,我改了62次。
视频文案手稿
第二道考验是拍摄。最开始,我反复地背文案,但始终无法流畅地录一整段话,我几乎要放弃。在老公的帮助下,我下载了提词器软件,但表情控制、阅读流畅度、面部光线都把握不好。我去抖音直播间观察,研究打光,琢磨主播的表情,最后选了厨房作拍摄地,只在光线最好的上午拍摄。
要拍视频的日子,我会在9点开拍,一直拍到12点。有时候老公睡懒觉,出来时,我会让他尽快洗漱,然后去书房呆着,避免发出声音。同一条文案,我会录六七遍,录完很疲惫,没有力气做饭。鸡蛋白菜炒面是我们现在最常吃的午饭,通常由我老公下厨。
剪视频最令我紧张。因为担心平台的敏感词审查,我要确保字幕的“正确”——同性恋要写成“通讯录”,出柜要写成“出木巨”,每次都要检查几遍。因为不熟悉操作,我有时会误删素材,导致剪好的视频丢失,一切都要重新再来。
女儿和老公都不看好我拍短视频。女儿觉得我辛苦,让我去打麻将,我不听。如果她下班后没给视频提修改建议,我就会打电话催她。老公觉得生活被影响了,对我说“ 你花这么多时间,搞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退休就该轻轻松松的,一天天搞这些好烦哦”。我也 不理他。
2022年7月11日,第一条视频发出来了,主题是「告诉父母不结婚是个好的铺垫吗?」随后,我拍了一系列“出柜”主题的视频,希望让年轻人通过看我的视频,了解父母心理,一步一步向父母出柜。
在家里的厨房拍视频
视频发出后,最开始只有几十个点赞,后来上到一百多,播放量也能到一两千。虽然不算多,但只要 播放量 在增长,我就很开心,想继续拍下去。 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拍视频上——花两天确定文案,第三天拍视频,用所有碎片时间剪视频,有时候睡前还在剪。视频的产出频率,也从两周一条加快到了一周一条。
两个月后, 我的第八条视频 就成为爆款,主题是「出柜后父母逼你改,怎么办?」接近一万点赞,1000多条评论,汇集了很多同性恋孩子和父母的留言。数百条私信涌入后台,向我求助。我注册了一个新的微信号,专门用来给自媒体渠道来的人做咨询,到现在已经加了1000多人。
小石和两个女儿
2021年,女儿告诉我交往了女友“陈姐”。我为她开心,但心里感受复杂——女儿和我很亲密,我们每晚都会打视频电话,陈姐的出现会影响我们母女的感情吗?我也担心和女儿打电话,会影响她们的相处。
2022年10月,在女儿租住的房子里,我第一次见陈姐。她留着长发,非常细致,爱整洁,和女儿相比更 像“ 传统女性 ” 。家里的物品都由陈姐归置,我有东西找不到,问女儿,女儿都要问她。我有点不习惯,在我原来的观念里,女儿的家就是我们的家,但现在陈姐好像是家里的主人。
我和她们出去露营,陈姐坚持带两人养的猫出门,那天风很大,我觉得在路上照顾麻烦,不太赞同,有些不高兴。因为女儿忙,陈姐帮我对接自媒体的合作,有一次,我没有及时同步对广告的看法,拒绝了合作,陈姐为此花费不少时间,觉得很委屈。
遇到这些情况,我都会向女儿求助,女儿会在中间调和关系,帮助我们沟通。我也通过看心理学的视频、读书、上公益组织举办的课程,认识到父母要保持和孩子的边界感,学会尊重孩子。
再去女儿家,我时刻告诉自己,我是客人。之前我会给女儿收拾屋子,现在未经允许,我不会再随便动两人的东西。遇到不理解的事,我也会尊重她们的习惯,不多说话。
我和陈姐也渐渐亲近。一开始和女儿视频通话的时候,陈姐躲在镜头外,不说话。一次我们通话时,女儿接陈姐下班,她一上车便吐槽,说自己在公司受委屈了,说着说着就哭了。我立马给到情感支持——真不像话,敢欺负我们家姑娘。你明天去找老板,一定要把这口气出了,不能让他这么嚣张。
后来, 陈姐 也习惯了每天和女儿一起,跟我打电话,两个女孩甚至抢着和我说话。一年多前她和家里出柜,没有得到父母的接纳,她第一时间和我倾诉。遇到矛盾,我们三人也会在打电话时,把彼此的感受讲清楚,如果忽略了陈姐的感受,我会和她认真地道歉。
陈姐关心我的方式是“买买买”。这几年我和老公的衣服都是她买的,便宜又好看,我肩膀窄、肚子大,她会避开我的身材缺点,买的衣服非常合身。我接 求助电话,有时候一讲就是2小时,嗓子都哑了,她就经常给我买养生茶。
和同志父母去游玩
女儿也创造各种机会,让我进入年轻人的世界。每次去她们家,女儿都会带我吃大城市才有的小吃,带我逛山姆超市。我们还一起看电影《好东西》,讨论里面的女性关系和突破性的男性形象。在她们的影响下,我还开始听播客,最近在听一期讲《思考快与慢》的节目。
我和老公早已向所有的社会关系出柜,对外都叫陈姐“二女儿”,她则叫我“小石”。现在我们三个人的感情,既是妈妈和女儿,又像姐妹,最近又像是工作伙伴。我们三人有个群,叫「百万大V后援会」,我每次写完文案、剪好视频,都会发在群里,和两个女儿讨论。
记得有一次,女儿在朋友圈分享了村上春树的短文《爱如半夜汽笛》,我很好奇,问女儿这是什么意思。女儿说,这是她对陈姐爱的表达。
说实话,我最开始并不能完全理解她们的爱情。虽然接受了女儿是同性恋,但会把她们想象成闺蜜之间的情感。那次我读着短文,感受着两人之间的爱——在一个人孤独的时候,这份爱就像深夜的汽笛声般存在,那么重要。
我这才理解 , 她们之间的爱和异性恋没有差别,一样轰轰烈烈,可以爱得死去活来。现在我甚至和女儿们一起,看起了女同题材的网剧,还看得津津有味。
有次逛商场,我去洗手间,出来的时候看到她们在接吻,我故意大喊:你俩在干啥呢!和她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那么欢乐,让我都忘了,人世间还有性取向这回事。
是泰迪妈妈,也是我自己
在做家长志愿者和自媒体之前,我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很失落。我是家里所有孩子中学习最好、工作最好的一个,也被很多人说过有能力。但为了稳定,我选择了一份“高性价比”的工作——事业单位,坐办公室,30年的工作加起来 可能 也就不到两年的工作量。然后结婚生育,过起了以家庭为重心的生活。
改变是从参加「家长协力营」开始的。培训中有很多活动,我擅长表达、喜欢唱歌跳舞的特点得到了展现。公益组织会给每个家长录视频,讲自己的故事,面对镜头,我也毫不畏惧,讲得很流畅。一些时候,我甚至想起了小时候想做主持人的梦想。
做自媒体的两年多,我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刚退休时,我报了老年大学的唱歌和跳舞班,每周在小区里组织两三次麻将局。但现在,老年大学的学费打了水漂,我一个月都打不了一次麻将。我之前爱看韩剧,上班的时候都在看,现在我已经6年没看过任何剧了。
我几乎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性少数”事业里。每天早上起来,我先刷手机,回复孩子和家长的微信留言,和她们约打电话的时间,基本上每天都有。有时候回复完,一上午就过去了。我每周会留出几天上午,专门拍视频。
中午简单吃完饭,睡一小会儿午觉,我就会起来,要么接咨询,要么继续写文案、剪视频。对父母的咨询多数约在白天,对孩子的集中在晚上和周末,因为她们要上班。一天晚上,我连续接了两个咨询,从晚上10点开始,一直聊到12点半。我每天都会接一两个咨询。
父母在孩子出柜后,会有几个必经情绪,包括震惊、悲伤、愤怒、孤独、无助、自责,在这个时候,和我们这样相似的父母聊,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会耐心地讲解性少数的知识,讲孩子的性别认同过程。遇到不断指责孩子自私、狠心的父母,我也会直接和她们吼——同性恋不是孩子的错。
和孩子聊的时候,我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办”。很多孩子第一次打电话都会哭,觉得人生没有希望了。我在电话前半段就是陪伴他们,给予共情。当他们把情绪释放出来,我再分析父母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我们一起制定和父母的相处方法或者出柜步骤。
一天晚上11点半,一个之前聊过几次的男孩突然发消息,问我能不能接电话。电话接通后,他慌张地告诉我,在告诉妈妈自己是同性恋后,妈妈说他是鬼,躲到了家里的柜子里。我当时有点紧张,努力镇定住告诉他,“ 如果妈妈出现身体问题了,就把她送到医院。如果没有,她哭也好、闹也好,你就陪在她身边,等她发泄完情绪。”
随着接到越来越多的求助,我愈发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我想在助人的路上继续往前走,就需要学习,看到更大的世界。
从彩虹家长培训班开始,我就会一直学习有关原生家庭、心理学、亲子关系的知识,书架上多了《非暴力沟通》《被讨厌的勇气》《杀死一只知更鸟》《肯定性咨询法》这样的书。我还看了很多这些主题的短视频,现在推荐流里都是讲亲子关系的内容。遇到讲得好的视频,我会放到收藏夹里,平时多看几次。
书架上的一部分书
学习 的动力来 源于实践中的需要。我要帮助孩子和父母解决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来自性取向,也来源于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孩子为什么不敢反抗父母?父母的爱为什么会捆绑孩子?孩子如何脱离父母获得力量?父母为什么会产生那些情绪?我要搞清楚这些,讲给孩子和父母听,他们才会更好地相处。
现在咨询最多的孩子,已经和我打过20多次电话了。他们不仅和我聊与父母的关系,还分享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无论是在咨询中,还是在视频的评论区,我都能看到很多正反馈——“伟大的妈妈”,“我也想有这样的妈妈”。这些鼓励让我觉得,自己可以为这个世界继续做一些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逐渐找到了自 我。 以前我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大众认为对的,我就认为是对的,女儿是同性恋颠覆了这个观念。我也不再迷信权威,一个知名心理学家的观点,因为和我在实践中看到的不同,我也会质疑他。
参加「彩虹家长培训班」
在读了上野千鹤子写的《厌女》后,我意识到自己和妈妈存在“控制与反控制”的模式。结婚前,我一直为满足妈妈的期待而活,又因为妈妈不认可我,无法和她亲近。
结婚后,我 则 以老公的情绪为核心,他不开心了,我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什么了。 而我 的需求和感受似乎没人留意。 以前和老公聊天,他聊感兴趣的,我会耐心倾听。但当我聊起自己的爱好时,他却走开了。我很失落,不高兴。
以前的我会默默忍受,但现在我成长了,也要求他一样地满足我的需求:“你可以听我的分享,对不对。我也需要倾听的,你为什么不听呢?”
再比如做饭,以前我们俩都不愿意做饭时,都是我去做饭,哪怕我很累、很不情愿,那为什么他不去做呢?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会把心里的想法都表达出来。
他最开始会说:“你怎么变成这样了?怎么要求这么高了?这么点小事就觉得不得了了?”我说,不管是大是小,难道我的感受就不重要了吗?我就会跟他吵起来。我必须把这些东西全部说给他听,都表达出来。有时候我们会吵到凌晨四点,有时候还和两个女儿直播吵架,让她们评评理。
当人们没法好好沟通的时候,吵架其实也是一种沟通。所以,我很鼓励孩子跟父母吵架,不要那么害怕。吵了几次以后,老公逐渐明白了,长久以来感受的压抑,给我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和不满足。他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现在很多家务活都是他在干。
从对女儿是同性恋的沮丧,到和性少数孩子玩到一块,再到找到自我的价值,我其实是走通了这条,原来大家都觉得走不通的路,我想把这些展示给大家。人就是这样的,哪条路走通了,大家才会跟着走。 如果 谁都不敢走 ,路也永远走不通。
来源:金钱猎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