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首知名度极高的宋代七言绝句,有情有景有理,你想要的都在这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14:21 1

摘要:在驿亭门外,我们诉说着离别的话语,酒已饮尽,扬鞭欲行时,泪水沾湿了衣襟。请不要惊讶我在临别岔路口一次次地回头张望,只因这江山重叠,前路漫漫,而故知旧友已是愈来愈少了。这是一份深沉的羁旅之愁与知己之惜。酒尽泪湿,已是情重;临歧回首,更是不舍。末句“江山重叠故人稀

01

《新市驿别郭同年》

宋·张咏

驿亭门外叙分携,酒尽扬鞭泪湿衣。

莫讶临歧再回首,江山重叠故人稀。

在驿亭门外,我们诉说着离别的话语,酒已饮尽,扬鞭欲行时,泪水沾湿了衣襟。请不要惊讶我在临别岔路口一次次地回头张望,只因这江山重叠,前路漫漫,而故知旧友已是愈来愈少了。
这是一份深沉的羁旅之愁与知己之惜。酒尽泪湿,已是情重;临歧回首,更是不舍。末句“江山重叠故人稀”道出了所有行旅之人的共同心境:山川险阻不足惧,难耐的是旅途上的孤寂与人海中的知交零落。

02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那华美的画船静静地系在春日的潭边,一直等到送行酒饮至半酣。它全然不管那浩渺的烟波与未来的风雨,只管载着满船的离恨,一路驶向江南。
离恨本无形,却仿佛有了重量,能让船儿载动。诗人怪罪船儿“不管烟波与风雨”,实则是怨恼离别本身的无情。将抽象愁思具象化为可载之物,使得这份离恨更加沉重,也更加悠长,随波荡漾,弥漫江南。

03

《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宋·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两株桃树和杏树,枝条斜映在篱笆之上,妆点着我这商州副使的家。为何春风竟然容不下它们?不仅吹折了几枝花儿,连同枝上的黄莺也一并惊走了。
此诗于闲适自嘲中暗含不平之气。桃杏本是妆点家园的春色,春风本应温煦,却如此不容物。诗人借春风摧花之举,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贬官商州后的孤寂与失意,大抵连自然界的风也在与他作对。

04

《八月望夜不见月有感》

宋·宋祁

素波凉晕淡层城,怊怅三年此夜情。

独捲疏帷成默坐,暗虫相应作秋声。

月光泛着素波,带着凉意的月晕淡淡笼罩着高城,已是第三年在此地度过这令人惆怅的中秋之夜。我独自卷起稀疏的帷幔,默然独坐,只听得暗处的秋虫声声相应,仿佛在合奏着秋天的旋律。
本应团圆赏月的中秋夜,却不见月,更显孤寂。三年如此,其情更苦。诗人独坐默然,与暗虫秋声为伴,一种宦游在外的漂泊之感与岁月流逝的怅惘之情,在这寂静的暗夜里显得格外深沉。

05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绿树交叠,山鸟啼鸣,晴日的暖风荡漾,吹得落花纷飞。鸟儿歌唱,花儿飞舞,太守我沉醉于这春景之中。待到明日酒醒之时,春天想必早已悄然归去了。
这是一首炽热而深沉的春之恋歌。前两句极写春日的喧闹与绚烂,醉翁之心也全然沉醉于此。然而,“明日酒醒春已归”一句,急转直下,在极度的欢乐中透出对春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深切怅惘,令人顿生惜时之感。

06

《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幽深的别院中,夏日的竹席格外清凉,石榴花盛开,红艳之色透过帘栊显得分外明艳。正值午时,满地都是树荫,从梦中醒来,只听得黄莺儿偶尔传来一声流转的啼鸣。
此诗写夏日幽居的静趣。院“深”,席“清”,树“阴”,共同构筑了一个清凉宁谧的世界。而那“时一声”的莺啼,非但未打破宁静,反而以声衬静,更显小院之清幽,诗人心境之闲适,犹如一幅工笔小品。

07

《和宿硖石寺下》

宋·赵抃

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

松关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淮河岸边的佛塔高耸,仿佛半倚着天空,山中的高僧想必早已远离了尘世纷扰。暮色中,山寺的松门紧锁,不见人迹,只允许那悠扬的钟声,一声声传入我这画船之中。
旅途夜宿,遥望山寺,心生向往。寺门暮锁,隔绝尘缘,只闻钟声,悠远空灵。这钟声是尘世与方外唯一的联结,洗涤着旅人的心灵,也带来一种超然物外的静谧感,令人俗虑顿消。

08

《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们都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可我极目望尽天涯,却看不见我的家。 怨恨那重重碧山将我的视线阻隔,可那碧山之上,竟然还被暮云层层遮掩。
乡愁在眺望中层层递进,愈转愈深。望天涯不见家,是一恨;碧山阻隔,是二恨;暮云遮山,是三恨。重重障碍,视通万里,终难如愿。这种一波三折的写法,将思乡而不得归的苦闷心情推向了极致。

09

《探春》

宋·黄庶

雪里犹能醉落梅,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在这雪天里,我尚能醉赏那飘落的梅花,好好整治杯盏用具,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待到东风一起,它便要试手新的刀尺,这世间万叶千花的锦绣风光,都将被它一手裁剪而成。
于残冬中热切地呼唤春天。诗人虽醉于雪梅,心已飞向春光。他将东风比作巧手的工匠,以“新刀尺”“一手裁”这样新奇生动的想象,表达了对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无限期待与喜悦,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

10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细雨映照寒空,似有似无,我悠闲地登上城隅的高楼,凭栏远眺。那浅深不一的山色,高低错落的树木,浑然天成,仿佛一幅水墨淋漓的江南画卷。
诗人以画家之眼观景。微雨迷蒙,山树参差,这本是寻常景致,在他眼中却自动晕染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登楼之“闲”与景色之“淡”相契合,体现出一种疏朗、闲适而又富有艺术情趣的心境。

11

《西楼》

宋·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海浪如云堆叠,奔涌而去又复回,北风呼啸,卷起阵阵雷鸣。我却将朱楼四面的帘子全都挂起,安然躺卧,准备欣赏那千山急雨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
此诗展现了一位勇者的豪情与胸襟。在海涛汹涌、雷声震天的狂暴自然面前,诗人非但不惧,反而高挂疏帘,卧看雨来。这种主动迎接、甚至欣赏风雨的态度,充满了豪迈气概和开阔的审美趣味。

12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初晴,对面的南山在门前显得愈加清晰明朗。再没有那随風飘舞的柳絮,只有那金色的葵花,执着地朝向太阳绽放。
诗中暗含寄托。雨霁云收,南山转明,似是喻指政局清明。“柳絮”喻指那些随风摇摆、没有定见的人,而“葵花向日”则象征着忠臣对君王的赤诚之心。全诗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坚定立场与心志。

13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京口与瓜洲之间仅一水之隔,眺望钟山,也不过隔着数重青山。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两岸,天上的明月啊,你何时才能照耀着我,回到故乡?
“绿”字是锤炼字句的千古典范,将春风带来的生命感与视觉形象生动写出。眼前是生机盎然的江南春色,心中却是急切难耐的思归之情。景色愈美,归心愈切,一声“何时还”的问询,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共同的心声。

14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已然过去,和暖的春风将暖气吹入了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都忙着取下旧的桃符,换上新桃符。
此诗描绘了新年元日万象更新的热闹景象。爆竹、春风、旭日、新桃,一系列意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欢快情绪。这不仅是节日的写照,更寄寓着诗人对除旧布新、推行新法的积极心态与坚定信念。

15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一场春雨过后,池塘里的水面上涨,平静无波,如同轻轻磨拭过的明镜,映照着檐下的楹柱。东风忽然吹起,垂杨翩翩起舞,叶上积存的雨点洒向池中荷叶,发出万点清脆的声响。
诗人精准地捕捉了雨后池塘的瞬间变化。前两句是极致的静,水面如镜,万物倒映;后两句是灵动的动,风起杨舞,雨点作声。这一静一动的转换,绘声绘色,让雨后清新的池塘充满了生趣与美妙的韵律。

16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流水环绕着坡田,翠竹环绕着篱笆,榆钱早已落尽,木槿花也日渐稀疏。夕阳西下,牛儿自行归来,背上并无牧童横卧,只驮着三两只寒鸦,一同缓缓归家。
这是一幅宁静到近乎孤寂的乡村晚景图。一切仿佛都慢了下来,牛识归路,鸦栖牛背,万物安然自得。没有人的喧扰,只有自然界的默契与宁静,一种淡淡的野逸闲愁弥漫在夕阳的余晖里。

17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日下,湖水波光荡漾,正是美好,雨幕中,山色空灵迷蒙,也别具风韵。如果要把西湖比作那位绝代佳人西施,无论是淡扫蛾眉还是浓施粉黛,她总是那般恰到好处,风姿天成。
这是对西湖之美的最高礼赞。诗人以绝世佳人作比,一下子抓住了西湖的神韵,那种无论晴雨、无论浓淡都无可挑剔的天然美与内在美。这个比喻如此贴切,以致于西湖从此拥有了“西子湖”的雅称。人生也是如此,风雨,阴晴,阳光,都各有其态,不论哪一种状态,我们都可以驾驭,都欣然接受,享受而流出的哲理。

18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成了峻拔的山峰,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只因为自己正身处在这座深山之中。
这不止是写景,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它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普遍困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因为立场的不同、角度的差异而变得片面。想要看清全貌,有时需要跳出圈外,获得一种更高远的视野。

19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开得淡白,柳叶已是一片深青,柳絮飘飞之时,梨花也开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地望着东栏那株如雪般的梨花,人生在世,谁又能清醒地看得了这样清明澄澈的时节呢?
清明时节,梨花开得正盛,但柳色已经深了,看来春天将要逝去了。美景当前,诗人却生出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喟。那“一株雪”不仅是梨花,也是诗人对纯美易碎、年华易老的瞬间感悟,惆怅得清美,涵蕴甚深,引人深思。

20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已枯萎,菊花虽残,却还有傲霜挺拔的枝干。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致你要记住,正是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初冬时节啊。
此诗一反悲秋常态,于深秋初冬的萧瑟中发掘硕果累累的生机。诗人以此勉励友人,虽然青春已过,壮年也已经逝去了,但人生犹有作为的成熟阶段同样精彩,同样值得珍惜,整首诗都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力量。

21

《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一》

宋·苏辙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逍遥堂后那棵千寻高的大树,整夜送来风雨之声。我误以为实现了与你对床夜语的旧约,欣喜之余,才惊觉我们原来仍在漂泊,身处这彭城之地。
风雨之夜,兄弟相聚,本是乐事。但那熟悉的“风雨对床”之声,却让他产生错觉,瞬间的喜悦之后,是更深沉的漂泊之感。旧约虽践,然地点非故,一种身不由己的宦游之悲悄然渗入字里行间。

22

《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红叶片片的枫林间,酒旗缓缓落下,白沙点点的洲渚上,夕阳的余晖已渐渐微弱。苍茫暮色之外,传来几声轻柔的橹声,是那江村中的人,在夜色里归来?
全诗宛如一幅淡雅的秋江晚归图。诗人静观景物由明转暗,在万籁渐寂之时,那数声“柔橹”和未知的“人归”,为画面注入了生活的气息与温暖的遐想,一种淡淡的、无需言表的闲适之情流淌其间。

23

《次韵中玉水仙花二首其一》

宋·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沈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凭借清水开花已是奇绝,骨如沉香,肌如软玉。幽静的香气已然压倒酴醾花,只是与寒梅相比,缺少了一段遒劲的好枝干。
此诗咏水仙,将其超凡脱俗的姿容与香气写到极致。“水沉为骨玉为肌”,写其品性之高洁;暗香压倒酴醾,言其香气之清幽。末句又以寒梅作比,略感惋惜,实则更衬出水仙柔美婀娜的独特风韵,爱赏之情溢于言表。

24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一曲阳关送别,江水依旧东流,旌阳山下的一叶舟船亮着灯火。我自已只如同往日一般沉醉,却觉得满江的风月,都在替远行之人悲愁。
离别之际,诗人却说自己“只如常日醉”,似乎浑然无事。但后一句奇峰突起,说无情之风月都在替人发愁。如此深重的愁绪,人如何能承受?便将那无法言说、不堪承受的离愁别绪,全然托付于天地风月,深婉之至。

25

《春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一夜轻轻的雷声过后,落下万条雨丝,雨后初晴,阳光在碧绿的琉璃瓦上浮动闪烁。多情的芍药花含着晶莹的雨滴,如同春泪,无力的蔷薇娇柔地躺在清晨的枝头。
诗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捕捉春雨后的庭院小景。他赋予花草以人的情态:“含春泪”的芍药,“卧晓枝”的蔷薇。她们娇媚、柔美,带着雨后特有的清新与慵懒,仿佛一位春日的佳人,惹人怜爱,也透露出诗人心中一份淡淡的春愁。

26

《眠石》

宋·饶节

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

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

在寂静中与纷扰的世事两不相关,草木虽无情,却也自在悠闲。挽来石头作枕,在落叶之上酣然眠去,连魂梦也再无一丝痕迹去到那人间。
此诗写隐逸之趣,将那种与自然合一、忘却尘世的心境推向了极致。以石为枕,以叶为床,身体已与自然无间;魂梦不至人间,则连精神也彻底超脱。这是一种彻底的闲寂与放下,透露出禅家般的静穆与淡泊。

27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读到称心快意的好书,总是很快就读完了,盼望能来的知心好友,却总是迟迟不来。人世间的事常常是这样事与愿违,人生百年,真正能让人开怀一笑的,又能有几回呢?
这是诗人对人生常态的一种苦涩总结。好书易尽,可人难来,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或难得,而失望与遗憾却是常态。一句“好怀百岁几回开”的道问,充满了对人生无奈的感慨,也说出了许多人共有的体验。

28

《初见嵩山》

宋·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多年来困于鞍马尘埃,幸赖有青山才能使我的胸怀豁然开朗。日暮时分,北风吹散了雨云,几座清瘦的山峰破云而出,映入眼帘。
旅人的困顿与疲惫,在见到青山的那一刻得到抚慰。而那座“清瘦”的山峰,似是经过风雨洗礼后精神的化身,它的出现,洗尽了尘埃,也豁开了诗人的心境,有一种苦旅终见光明般的畅快与清新的感觉。

29

《浪花》

宋·王宷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一江秋水倒映着秋日的寒空,渔人的笛声无端地撩弄着晚风。那万里波心之中,谁能折得浪花?它只在夕阳的影子里,碎作一片残红。
此诗咏浪花,却通篇不着一“花”字。诗人欲折浪花,本是奇想,而浪花在夕阳中碎作“残红”的景象,更是绮丽空灵。它将瞬间的美定格,又暗示其虚幻与不可把握,有一种对美好事物徒然欣赏、无法留存的淡淡惋惜。

30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那双飞的燕子是几时回来的?两岸的桃花蘸着春水盛开。春雨涨满了湖面,淹没了小桥,行人正无法渡河之时,一条小船从柳荫深处缓缓撑了出来。
这首诗充满了发现的惊喜和盎然生趣。燕子双飞,桃花蘸水,已是明媚春景。最妙的是后两句,断桥阻路本是小烦恼,而柳荫中撑出的小舟立刻化解了这点困窘,为春游增添了一份意外之喜和动态的美感,清新逼人,妙趣横生。

31

《病牛》

宋·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辛勤耕耘了千百亩田地,收获了满满的千百粮仓,如今筋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但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得饱腹,我便心甘情愿拖着这病弱之躯,倒卧在残阳之下。
这头“病牛”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却遭排挤,身心俱疲。诗中无怨无悔的自我牺牲精神,升华成为一种崇高的境界。那“卧残阳”的身影,悲凉中透出壮美,是将个人命运与众生福祉紧密相连的赤子之心。

32

《连州阳山归路》

宋·吕本中

稍离烟瘴近湘潭,疾病衰颓已不堪。

儿女不知来避地,强言风物胜江南。

刚刚远离了烟瘴之地,靠近湘潭,身体早已被疾病和衰老折磨得不堪一击。孩子们不懂我们是来此避难流亡,还强说着此地的风光景物,胜过江南故乡。
诗中充满了家国沦丧的沉痛与漂泊的凄楚。大人的悲苦与孩童的天真形成尖锐对比。“强言”二字,既写了孩子的懂事与安慰,更反衬出诗人内心无法言说的苦涩,江南已沦敌手,风物再好,终究是异乡,归期渺茫,其痛何如,我们根本无法替他去感同身受。

33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熟的时节,反而天天都是晴朗天气,乘船到了小溪尽头,便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荫,与来时的水路相比丝毫不减其幽深,更添上了黄莺儿四五声清脆的鸣叫。
这是一次愉悦的夏日旅途。诗人心情如天气般明媚,水路陆路交替,充满探索的乐趣。“添得黄鹂四五声”是点睛之笔,以声衬静,不仅打破了山行的寂静,更平添了无限生机与趣味,将诗人山行时轻松惬意的心境表露无遗。

34

《襄邑道中》

宋·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飞落的鲜花映红了行船,沿着栽满榆树的长堤,顺风行船半日已百里。躺卧船中,看满天白云似乎凝然不动,却不知是云彩正与我一同向东而行。
诗人以灵动之笔写出舟行江上的快意与错觉。顺风半日百里,是行船之快,卧看云不动,是视觉之趣。当醒悟到“云与我俱东”时,一种与自然同步、物我相谐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旅途的闲适与喜悦尽在其中。

35

《咏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自从金兵的铁蹄踏入汉家关隘,故乡伊洛便道路遥远,相隔已有十年。如今我成了青墩溪边一个老态龙钟的异乡客,独自站在春风中,凝望着这里的牡丹。
牡丹本是中原的名花,如今却在异乡独自观看。诗人借看牡丹一事,抒发了深沉的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独立东风”的身影,包含着对故土无尽的思念、对十年漂泊的感慨,以及一位“龙钟客”的无限苍凉。

36

《次韵春日即事》

宋·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丝丝细雨,仿佛想要织成一张网,网住这即将逝去的春天;黄昏将近,落花一片狼藉。我住所车马尘埃不到,是门可罗雀的僻静之地,在归巢鸟儿的鸣叫声中,独自掩上了门扉。
此诗描绘了暮春黄昏的寂寥景象。雨丝网春,是留春不住的徒劳;落花狼藉,是春意阑珊的证明。后两句写门庭冷落,独掩柴门,在鸟声中更显孤寂。全诗透露出一种罢官闲居、世情冷淡、青春已逝的复杂愁绪。

37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秋夜深沉,空气清凉,我久久难以入眠,频频剪着灯花,直至三更天。铺床欲睡,却见满床凉意,原是梧桐叶间洒下的月光;抬头望月,它正从梧桐枝叶的缺口处透出明亮的光辉。
这是一个孤寂清冷的秋夜。诗人无眠,与烛花、月光、梧桐为伴。“凉满梧桐月”是视觉也是触觉,写出了月色的清寒与内心的孤凄。最后目光追寻至梧桐缺处的明月,无声的凝视中,蕴含了难以言表的幽独愁绪。

38

《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枝摇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棂,成双成对的鸟儿在夕阳中啼鸣。海棠花已凋谢,柳絮也飘飞殆尽,这日渐漫长的天气,真真是惹人困倦。
诗人细腻地捕捉了初夏的典型景物:竹影、禽噪、花谢、絮飞。前两句尚有闲趣,后两句则透出淡淡的慵懒与惆怅。春去夏来,万物更新,但于诗人而言,却是一种“困人”的体验,或许也暗含着对青春易逝的些微感伤。

39

《汴京纪事》

宋·刘子翚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旧日京城的繁华往事真令人伤感,听说名妓李师师也已垂老,流落湖湘之间。她那华丽的缕衣和拍唱的檀板都已黯然失色,再无从寻觅当年那一曲曾打动帝王心的风采。
诗人通过一位曾见证京城极致繁华的歌妓的晚景,来寄托深切的亡国之痛。师师的漂泊衰老、容颜不再,正是北宋王朝繁华散尽、山河破碎的缩影。今昔对比之强烈,充满了世事无常、兴衰巨变的幻灭与悲哀。

40

《池州翠微亭》

宋·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连年征战,尘土沾满了我的征衣,今日特地忙里偷闲,为观赏美景登上了翠微亭。这好水好山怎么看也看不够,可是军情紧迫,马蹄声声已在催促我趁着月明归去。
这首诗展现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内心柔软处。他热爱祖国的山河,沉醉于其美不胜收。然而,“看不足”的深情与“马蹄催”的紧迫形成矛盾,将一位戎马倥偬、心系国事、却又不乏文人雅趣的将军形象,刻画得无比真实动人。

41

《江上》

宋·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眼前是万顷江波,万顷秋色,长空如镜,映着一双白鸥如飞雪般翩跹。我抚摸着沙岸边几尺高的幼柳,心中默默期盼:待你长成浓荫之时,可否系住我漂泊的钓舟?
秋江开阔,却暗生羁旅之愁。诗人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寄托在一株小小的柳树上。与鸥鸟的自在相比,人的漂泊感愈发强烈。“待汝成阴”的喃喃自语,温柔又苍凉,是对归宿的渴望,也是对时光流逝的轻声叹息。

42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衣上混杂着远行的尘土与潦倒的酒痕,此行远去,处处景色都令人黯然神伤。我这个人,难道注定就该是个诗人吗?在细雨中,骑着毛驴,缓缓进入了剑门关。
这是英雄失路的自问与自嘲。他怀揣报国壮志,却以诗人身份入川,衣上“酒痕”写尽潦倒失意。“细雨骑驴”的意象,与传统诗人形象契合,但他心有不甘。一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的一问,诉尽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和无限悲凉。

4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长的黄河依旧东流入海,五千仞高的华山依然耸入云霄。可是沦陷区的百姓啊,在胡尘里眼泪都已流干,年复一年地向南眺望,期盼着王师的到来,却又空等了一年。
诗歌以壮丽山河与遗民血泪作对比,形成剧烈的情感张力。山河越壮阔,遗民的苦难就越深重。“泪尽”、“又一年”,字字血泪,既是对苟安朝廷的强烈控诉,也是一位老诗人对恢复中原无望的沉痛悲鸣。

4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僵直地躺在这孤寂的村庄,并不为自己感到悲哀,心中所想,仍是去为国戍守边塞轮台。夜深了,我躺卧着聆听窗外风雨呼啸,那声音竟然化作了梦中铁骑踏过冰河的战场之声。
年老体衰,身处孤村,风雨交加,境遇可谓凄苦。但诗人“不自哀”,其魂梦仍萦绕疆场。将现实风雨幻化为梦中铁马冰河,奇特的想象背后,是至死不渝的报国热忱,悲壮感人,堪称一代爱国者的精神丰碑。

45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原本知道,死后世间万事都成空幻。唯独一件事让我悲痛不已,那就是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当大宋军队北上平定中原的那一天,你们在家祭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这是诗人的临终遗言,也是一篇用生命写就的悲壮史诗。“悲”字是诗眼,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的遗恨是国耻未雪。最后一句叮嘱,凝聚着毕生的信念、无尽的期待和深沉的爱,千年之下,读之令人泪下。

46

《沈园》

宋·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城头斜阳残照,画角声哀怨凄凉,沈园的亭台池榭也不再是旧日模样。最令人伤心的,是那座桥下碧绿的春波,曾经映照过她惊鸿一般美丽的身影。
此诗是陆游对逝去爱情与青春的悼念。触景生情,物是人非。那桥下“春波绿”本是生机盎然的景色,却因承载着过往的美好记忆而变得刺目伤心。“惊鸿照影”的瞬间定格成了永恒的美与痛,凄婉动人。

47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春天又到南浦,染绿了整个平川,石桥和朱塔,依然如故地伫立着。年复一年,我在这横塘路上送别友人,总见细雨蒙蒙,垂杨依依,系着那即将远行的画船。
诗写送别,却有一种静观岁月的淡然。春色“依然”,见证着“年年”不变的别离。细雨、垂杨、画船,组成一幅淡彩的江南送别图。景色之美冲淡了离愁,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略带惆怅的人生风景。

48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白天出门锄草,夜晚在家搓麻,村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担当着家里的活计。就连还不懂得如何耕田织布的小孙儿,也傍着桑树的阴凉,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学习种瓜呢。
此诗生动描绘了农村夏日忙碌而充满生趣的场景。大人“各当家”,一片繁忙;孩童“学种瓜”,天真烂漫。一幅真实的田园生活画卷跃然纸上,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劳动带来的朴拙乐趣。

49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仿佛珍惜泉水,让它无声地渗出细流,树影眷恋着晴日的柔和风光,映照在水面上。嫩绿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蜻蜓立在了它的上头。
诗人以无比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万物间微小而动人的情趣。他用“惜”、“爱”二字,赋予泉眼、树阴以人的情感。而“小荷”与“蜻蜓”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玲珑可爱的世界,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5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到底是六月中旬的西湖风光,此时的景色与其他时节大不相同。那碧绿的莲叶无穷无尽,仿佛与天相接,阳光下亭亭玉立的荷花,映照得格外红艳。
这是一首色彩绚丽的西湖赞歌。诗人开门见山,赞叹六月西湖的独一无二。后两句用工笔重彩,描绘出“接天”的无穷碧色和“映日”的别样红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夏日西湖的壮美、绚烂和蓬勃生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51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在这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我到泗水之滨游春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焕然一新。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春风的面貌,那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景象,全都是春光点染而成。
此诗看似一首咏春的游园诗,实则蕴含深意。泗水之滨在孔子讲学之地,暗指孔门之学。“寻芳”喻指探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比喻儒学思想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全诗以生动形象的春景,喻说治学得道的乐趣与境界,是理趣诗的典范。

52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云影在其中徘徊荡漾。若问它为何能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
这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哲理诗。以“方塘”喻指人的心智,“天光云影”喻指纷繁的知识与世事。“源头活水”则喻指不断学习、不断汲取的新思想和新知识。诗人巧妙地说明,只有保持思想的活跃与开放,不断求知,才能使心智澄明、永不枯竭。

53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楼阁之外还有楼阁,西湖上的轻歌曼舞,何时才能停止?暖洋洋的风把游人都熏得醉醺醺的,他们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
此诗是投向南宋小朝廷的一把犀利匕首。前两句写尽杭州的繁华与颓靡,后两句以“熏醉”二字,辛辣讽刺了统治者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丑态。“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既是警告,更是悲叹,凝聚了无限的愤慨与忧国之情。

54

《过垂虹》

宋·姜夔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自己创作的新词,韵律最为美妙动听,由小红低声吟唱,我在一旁吹箫相和。一曲终了,船已走完了松陵路,回首望去,轻烟波渺中,已过了十四座桥。
此诗记录了一次极富文人雅趣的旅程。自作新词,佳人低唱,诗人吹箫,画面风流雅致,心境欢愉自得。“回首烟波十四桥”,将音乐之美、友情之洽与舟行水上、穿越众桥的时空感融为一体,余韵悠长,如诗如画。

55

《平甫见招不欲往》

宋·姜夔

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

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年纪渐老,已没了听歌赏曲的心绪,身体抱恙,连饮酒也不再方便。人生最难得的,是这夏末秋前的凉雨,不如就让我在这空寂的厅堂里,自在安眠。
这是一首婉拒友人邀约的诗。诗人坦言自己因年老多病,无心于管弦杯酒之乐。后两句笔锋一转,将秋前雨视为难得的享受,只乞求一份“自在眠”的清静。在慵懒疏淡的语气下,流露出的是历经世情后的一种淡泊与自适。

56

《湖上寓居杂咏·其一》

宋·姜夔

荷叶披披一浦凉,青芦奕奕夜吟商。

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荷叶披散,送来满浦的凉意,青翠的芦苇在夜风中摇曳,仿佛吟唱着秋声。我平生最是熟识这江湖漂泊的滋味,此刻听到这萧瑟的秋声,不由得深深忆起了故乡。
秋夜湖上,风荷与芦苇共同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意境。诗人由景入情,从“江湖味”自然过渡到“忆故乡”,将身世飘零之感与思乡之情融为一体。秋声成了触发愁绪的媒介,道出了天涯羁旅者共通的悲凉心境。

57

《新凉》

宋·徐玑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田畴水满,稻叶整齐,晨曦穿过树梢,晓雾低垂。连那黄莺也格外喜爱这新秋的凉爽,欢快地飞过青山的阴影,不住地啼鸣。
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初秋清晨的田园景象。水满、日穿、烟低,勾勒出静谧的背景。而黄莺的“飞”与“啼”,则为画面注入了灵动与生机,将其拟人化,说它“爱新凉”,巧妙传达出诗人自身对新凉时节的喜悦之情。

58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无边秋色浸染了晴日的水湾,带来些许寒意,无数峰峦在远近间叠现。我闲来登上山峦本想观赏野水,却忽然在澄澈的水中,看见了青山的倒影。
此诗妙在结局的意外发现。上山是为看水,却于水中见山。这“忽见”的惊喜,展现了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也体现了诗人闲适自得、乐于探索自然之趣的心境。语言简淡,意境幽远。

59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原四处都是绿油油,河川一片银白,杜鹃声中,细雨如烟弥漫。乡村四月里难得有闲人,才刚刚忙完了养蚕采桑,又赶忙去水田插秧了。
诗歌前两句以色彩和声音勾勒出江南初夏的秀丽风光,后两句笔锋一转,点出在这美景背后是农人们的辛勤劳作。“才了”又“插田”,写出了农事的繁忙与接力,在赞美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生活的真切关注。

60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整个夜晚,林间都洒满星月皎洁的光辉,既无云朵,也无雷声。待到天明时,忽见溪流变得湍急,这才知道是别的山上下过了大雨。
诗人巧妙地从侧面描写山雨。前两句极写夜间晴空,为后文埋下伏笔。后两句通过“溪流急”这一结果,推断出“他山雨”的原因,构思新颖独特。写出了山间气候的局部性特点,充满了自然的情趣和理趣。

61

《数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连日秋风仿佛在欺侮我这病弱之人,将枯叶尽数吹落,铺满荒芜的庭院。林木稀疏,本已让远山显露出来,可这远山转眼又被浮云遮去了一半。
诗写秋日病中观景,带有一层淡淡的哀愁。秋风欺人、吹尽黄叶,是衰颓之景。疏林见山是一丝豁亮,旋即又被云遮,心境也随之起伏。仿佛人生世事也常如此,刚见希望,又生阻碍,透露出诗人无奈又惆怅的心绪。

62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笼罩在蒙蒙细雨中,青草池塘边,处处传来蛙声。与友人有约,他却迟迟未来,已过夜半,我闲来无事,独自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此诗写等待友人来访时的焦躁与无聊。雨声、蛙声衬托出夜的寂静与漫长。“闲敲棋子”这一细微动作,将诗人期待、焦虑、失望、无聊的复杂心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灯花落下,更加显得等待的漫长与孤寂,但愿他是哼着小曲在等待吧,或许这又是另一种风情的状态了。

63

《江阴浮远堂》

宋·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登上横冈,俯瞰大江奔流,站在浮远堂前,心中涌起万里乡愁。最苦的是没有高山遮断我的视线,极目远眺,淮南以北,尽是我 日夜思念的神州故土。
这首诗抒发了深切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登高望远,本为开阔心胸,但诗人却因望见沦陷的故土而愁绪万千。“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构思奇特,感情沉痛,将对故土的眷恋与不忍见其沦丧的矛盾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64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这青翠的苔藓,怕被我的木屐齿踩出印痕吧,我轻轻叩击柴门,许久也无人应答。满园的盎然春色终究是关不住的,你看,有一枝娇艳的红杏,早已探出墙头来了。
此诗妙在由失望转为惊喜,富有哲理趣味。久叩不开的扫兴,被一枝出墙的红杏完全补偿。这“关不住”的“春色”,既是自然景色的蓬勃生机,也象征着一切美好、向上、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是禁锢不住的。

6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作响的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拂动,牵起我这客居之人的乡愁。忽然看到深夜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明亮,便知道那是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拨弄蟋蟀。
诗以秋风萧瑟、江上客情起笔,渲染出凄清的羁旅氛围。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儿童夜捉蟋蟀的乐趣。儿童的无忧无虑与诗人的满怀愁绪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更加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66

《戊辰即事》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诗人哪里还能有青衫穿?今年朝廷为求“和戎”,又输给了金人百万匹细绢。依我看,从此西湖边别再插柳栽花了,都改种桑树养吴蚕,好多织些绢帛去填金人的无底洞吧!
此诗以反语和讽刺的手法,表达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政策的极大愤慨。诗人以“安得有青衫”的切身之痛,揭露“和戎”政策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损耗和耻辱。末句的愤激之语,充满了辛辣的讽刺和无奈的悲凉。

67

《西山》

宋·刘克庄

绝顶遥知有隐君,餐芝种术麝为群。

多应午灶茶烟起,山下看来是白云。

遥望西山绝顶,想必隐居着高人雅士,他以灵芝为食,种植术草,与麝鹿为伴。多半在正午时分,他生灶煮茶,那袅袅茶烟升起,从山下望去,还以为是山间的白云呢。
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位远离尘嚣、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将“茶烟”误作“白云”,这个美丽的误会,既写出了山的高渺,也烘托出隐士生活的高洁与飘逸,表达了诗人对超尘脱俗生活的向往之情。

68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孩童们在篱笆旁嬉戏,沐浴着夕阳,空气中弥漫着煮豆荚、姜芽和社肉的香气。一路稻花盛开,这美景仿佛没有主人,只有红蜻蜓伴着绿螳螂,自在徜徉。
诗歌生动描绘了秋日乡村路上所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收的喜悦。儿童、斜阳、篱落、香气,构成温馨的画面。“红蜻蛉伴绿螳螂”色彩明丽,动静结合,将乡村秋日描绘得生机盎然,野趣十足。

69

《春思》

宋·方岳

春风多可太忙生,长共花边柳外行;

与燕作泥蜂酿蜜,才吹小雨又须晴。

春风啊,你多么随和,也太忙碌了,总是与鲜花和翠柳相伴而行。你帮燕子衔泥做窝,助蜜蜂采花酿蜜,刚吹来一场小雨滋润万物,又得赶紧放晴。
诗人采用拟人手法,将春风描绘成一位勤劳忙碌、可爱可亲的形象。“太忙生”概括其特点,“长共”、“与”、“才”、“又”等词,具体罗列其“业绩”,语言活泼风趣,充满了对春风、对春天的无限喜爱与赞美。

70

《庆全庵桃花》

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我找到了一处如同桃花源般的好地方,可以躲避秦时的乱世,桃花再度红艳,提醒我又过了一年。但愿落花不要随流水漂出,只怕会有捕鱼人看见后循踪来问路打扰这里的清净。
诗人借晋人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自己避世隐居、绝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坚定决心。“怕有渔郎来问津”一句,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他力图隔绝外界、保全气节的心志,寓亡国之痛于其中。

71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十年间,我已不再做回家的梦,独自伫立在这青峰之巅、野水之畔。天地间一片寂寥,山雨刚刚停歇,我要修行几生几世,才能像这梅花一样,拥有如此傲岸高洁的品格呢?
此诗是诗人抗元失败后隐居武夷山的抒怀之作。“无梦还家”见其决绝,“独立”显其孤傲。面对寂寥天地,他将梅花视为人格的最高楷模,表达了在逆境中坚守气节、砥砺志行的坚定信念,格调高古,意境深远。

72

《扬子江》

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前些日子被元军扣押北行,如同随风在北海漂泊,如今终于脱险,回到扬子江头。我的心就像一片指向南方的磁针石,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此诗是文天祥历尽艰险、南归抗元途中所作。后两句以“磁针石”自喻,语言质朴,气势磅礴,将自己对故国、对民族的忠贞不渝和百折不回的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其坚贞气节和爱国精神的生动写照。

73

《醉歌》

宋·汪元量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佥名谢道清。

更鼓声杂乱无章地响到了六更,庭院中荧荧燃烧的火把等待着天明。侍臣早已写好了归降表,太后谢道清不得不签上“臣妾”之名。
此诗以白描手法,记录了南宋太皇太后谢氏签署降表的悲惨一幕。诗人以“乱点连声”暗示局势混乱,以“荧荧庭燎”烘托凄凉氛围。末句直书其事,“臣妾”二字尤为刺目,充满了亡国的屈辱与悲愤,堪称“诗史”。

74

《湖州歌·其六》

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

向北遥望燕云十六州,茫茫不见尽头,大江东去,流水悠悠。夕阳沉没在一片寒鸦之外,我望眼欲穿,也再看不到那东南方向的四百座州府,故国山河。
此诗是诗人被俘北徙途中所作。北望燕云,前途未卜;东去江水,似故国流逝。寒鸦夕阳,景象凄厉。末句“目断东南四百州”,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推向高潮,视野开阔,情感沉痛,令人怆然涕下。

75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宋·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偶然陪伴孤云寄宿在山岭东侧,四周山色阴沉欲雪,地炉烧得正红。是谁写下的这一纸防御北方入侵的奏章,如今竟然被人拿来,糊在山窗上抵挡北风!
诗人发现南宋朝臣的军事机密奏章被用作窗纸,内心受到巨大冲击。昔日关乎国家存亡的郑重文书,今朝沦为遮风挡雨的废纸。这一强烈对比,将江山易主、文物沦丧的巨大悲痛与荒诞感,表达得无比深刻、沉痛。

76

《过杭州故宫》

宋·谢翱

禾黍何人为守阍?落花台殿黯销魂。

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

昔日的宫门前,如今长满了荒芜的禾黍,还有谁在为它守护殿门?落花飘零在旧日的台殿之间,景象黯淡,令人黯然神伤。那曾在朝元阁下筑巢的燕子今年归来,却再也听不到从前那只会学舌的鹦鹉的叫声了。
此诗是诗人重经南宋杭州故宫时,触目伤怀之作。以“禾黍”开篇,开始就奠定山河破碎、宫室荒芜的悲凉基调。“落花台殿”以哀景衬哀情。后两句借归燕的视角,通过“不见鹦鹉言”这一细节,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死寂进行无声对比,道尽了国破家亡的巨痛与深沉的沧桑之感,哀婉凄绝,催人泪下。

来源:荔枝姑娘诗词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