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0年,宝路华(Bulova)研制出了世界上首枚音叉表,通过电磁铁控制的音叉(Tuning Fork)产生高达360Hz的频率,驱动一枚300齿的齿轮旋转,使指针对时间的分割更细致。这种介于机械机芯和石英机芯的过度技术,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但以高振频提升
[腕表之家钟表文化]1960年,宝路华(Bulova)研制出了世界上首枚音叉表,通过电磁铁控制的音叉(Tuning Fork)产生高达360Hz的频率,驱动一枚300齿的齿轮旋转,使指针对时间的分割更细致。这种介于机械机芯和石英机芯的过度技术,虽然最终未能成为主流,但以高振频提升钟表精度的思路,对机械表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上世纪60年代的不少厂商,都参与到了高振频机芯的研发工作。从1966至1969年,GP芝柏表、浪琴、冠蓝狮(Grand Seiko)、真力时等品牌,相继推出此类产品——可谓高振频机芯发展的“黄金岁月”。
GP芝柏表 Chronometer HF(1966年)
以常见的主流振频28800vph机芯为例,其秒针每小时行进28800次,即每秒行进8次、指示精度为1/8秒。而振频36000vph的机芯指示精度可达1/10秒,无疑拥有更高的指示精度和视觉“流畅度”。不过机芯振频也并非越高越好,一是随着振频的提升,对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在发条体积尚无突破的情况下,将极大缩短机芯的动储;另一方面,高振频也意味着更高的零件磨损率。厂商们需要面对的难题还有如何改进润滑机制。
Chronometer HF 腕表与 32A型自动机芯
直到1966年随着技术突破,将高振频引入腕表机芯才成为现实。1966年,GP芝柏表推出了主打高振频的Gyromatic HF机芯,首款型号32A,它在AS机芯的基础上,加入专有的自动上链装置。配备精细微调螺丝、ISOVAL 自动补偿游丝和单金属摆轮。32A机芯共生产了662枚,装配这些机芯的腕表随后送交纳沙泰尔天文台测试,均以优异的性能通过认证。为纪念这一非凡成就,2006年GP芝柏表开辟名为“1966 Collection”的产品系列,展现该时期表款风采。
浪琴 1/100秒 怀表
浪琴是最早推出高频机芯的品牌之一。早在1914年便研制出一款高振频机芯;1916年另一款振频高达360000VPH(50Hz)的机芯,能将测量精度提升至1/100秒。不过以上机芯仅装配于专业计时器或怀表中,直到1967年,431型自动上链机芯的问世,才真正将高振频机芯小型化、轻量化。为此,品牌注册了名为“Ultra-Chron(超精密计时)”的产品系列,收录所有搭载431型机芯的腕表。
浪琴 Ultra-Chron 系列 Ref.7951 与 Ref.7970
Ultra-Chron系列具体表款众多,囊括正装表、潜水表等不同类别。其中型号7951采用35毫米精钢表壳,搭配银色太阳纹盘面,设计风格偏经典;型号7970采用鲍鱼壳设计,定位于潜水表。尽管风格迥异,但共同特点是均搭载431型机芯,盘面6点位刻画寓意高振频的专属图案。
浪琴431型自动机芯
与其他高振频机芯面临的情况类似,该机芯也因零件磨损问题饱受诟病。自1972年后,品牌以结构相近、振频降低至28800VPH的665X系列机芯,取代了431型机芯的地位。浪琴表高振频机芯的历史,暂告一段落。
浪琴高频精密天文台腕表(2022年)
直到2022年,浪琴以历史款Ultra-Chron系列的潜水型号7970为灵感,开辟了名为“高频精密天文台”的新系列,重现经典作品的传奇风貌。该作不仅是对历史作品外观的再现,更还原了其精髓——高振频自动上链机芯。为此研发的L836.6机芯直径25.6毫米,延续振频36000VPH同时拥有52小时动储,并获TIMELAB实验室所颁发的“Ultra Chronometer”认证,为浪琴首款获此认证的产品。
61GS腕表,搭载6200系列高振频自动机芯(1967年)
再把目光转投到叱咤一时的精工。历史上的精工表,共由两家制表工厂负责生产,分别是1917年成立的诹访精工舍(现EPSON工厂)及1937年成立的“第二精工舍”(现SeikoInstruments Inc.)。两家工厂技术上相互合作,但产品又存在竞争关系。1960年第二精工舍开辟Grand Seiko系列,作为进军高级制表的尝试。1967年,诹访精工率先发布搭载高频自动上链机芯的61GS系列;第二精工舍紧随其后,推出采用高频手动上链机芯的45GS系列腕表。
44GS与45GS(1968年)
45GS系列腕表采用36.5毫米精钢表壳,棱角分明的线条搭配简洁的盘面,深受品牌早前作品44GS影响,可以看作是44GS的高振频型号。45GS与44GS在外观方面的主要差异为,前者盘面6点位方向印制“HI - BEAT 36000”字样。
4520A型机芯
历史款45GS系列具体型号众多,其搭载的机芯存在“有历”与“无历”之分。以无历机芯4520A型为例,该机芯配有全摆轮桥、快调机制及停秒功能。4520A机芯宝石轴承数25,其中5颗用于专有的防震系统,4颗用于润滑剂保留系统。
44GS限量复刻版(2013年)
时间来到2013年,这年的巴塞尔国际珠宝钟表展,品牌推出了44GS的限量复刻之作。然而对于高振频型号45GS,复刻计划仍未提上日程。原因在于,当时的精工(或Grand Seiko)缺乏一枚同时满足“高振频”与“手动上弦”两大特征的现代机芯。
9SA4型机芯
随着2024年全新机芯9SA4的发布,为复刻45GS铺平了道路。9SA4机芯振频36000VPH(5Hz),采用无卡度摆轮与末端上绕游丝、双冲击擒纵,动储可达到80小时。该机芯的宝石轴承数达到了47,在同类型机芯里较罕见。
45GS限量复刻版(型号SLGW005,2024年)
继“钟表与奇迹”首发搭载9SA4机芯的SLGW002(18K玫瑰金)与SLGW003(钛金属)两枚新作后,第二款搭载9SA4机芯的腕表:45GS限量版复刻腕表已经登场。该作不论外观造型还是机芯特点,都充分还原了历史款精髓。
El Primero 3019 PHC 自动计时机芯(1969年)
如今提起高振频腕表,真力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于1969年推出的El Primero机芯,是首款结合“高振频”与“自动上链”两大特点的计时机芯。依托振频36000次/小时,可将计时精度提升至1/10秒。该机芯从1969年传承至今,现代版本性能已有了显著升级,但主体结构仍与50多年前的设计一脉相承。
真力时A384、A385、A386腕表(1969年)
El Primero源自西班牙语“第一”之意,突显了作为首款高振频自动计时机芯的地位。El Primero机芯初代型号3019 PHC直径30毫米、厚度6.5毫米。采用导柱轮结构,摆陀外缘由碳化钨制成。为应对高振频产生的零件磨损,El Primero机芯首次使用硫酸钼(Molybdenum Sulfate)作为润滑油。搭载El Primero机芯的A384、A385、A386腕表于1969年发布,共同构成了真力时自动计时表“三部曲”。近年,这些经典型号均得到了复刻还原。
El Primero 3600型机芯
El Primero机芯除应用于真力时腕表,其魔改“降频”版还曾供劳力士迪通拿使用,即劳力士4030型机芯。时间来到2009年,时逢El Primero机芯问世四十周年,真力时以此契机重现经典。El Primero机芯的首个现代型号469高度还原了历史款细节,并对打磨进行全面提升。在此基础上,El Primero 400机芯及最新一代El Primero 3600型机芯,以更现代的性能来到世人面前。
以上由GP芝柏表、浪琴、冠蓝狮(Grand Seiko)、真力时推出的高振频机芯,仅仅是1966年至1969年众多同类机芯的缩影。尽管28800VPH被认为是在“性能”与“实用”之间达成平衡的最优解,但36000VPH机芯能显示1/10秒的差异化优势,如今正被重新审视。(图/文 腕表之家 萧峰)
来源:百搭熊傲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