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自2010年起,50岁以上人群的HIV感染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0%。原因复杂,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很多人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几乎为零,甚至连最基本的传播途径都搞不清楚。
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形势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
如果说过去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高危人群中,那么现在,中老年人正在悄悄成为新增病例的一部分。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千人中大约就有1人感染艾滋病毒,而在一些特定区域或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令人警觉的是,50岁以上人群的感染率正在逐年上升。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数据在发声。
以往公众对艾滋病有一种惯性误解:这是一种“离自己很远”的疾病,与年纪大的人没关系。
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自2010年起,50岁以上人群的HIV感染人数年均增长超过10%。原因复杂,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很多人对艾滋病的防范意识几乎为零,甚至连最基本的传播途径都搞不清楚。
有些人年纪上来了,家庭关系松动了,生活节奏变慢了,情感和生理需求却还在。有些男性在失偶或离异后,出于孤独或好奇心,在一些“娱乐场所”寻求慰藉,却对安全措施毫无概念。更尴尬的是,这部分人群在出现症状时,往往误以为是“老年病”或“风湿痛”,耽误了最佳就诊时机。
很多人不会把“理发店”“足疗店”“采耳馆”“按摩房”这些地方和艾滋病联系起来。但如果这些场所的工具未经高温消毒,皮肤有破损时就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尤其是采耳工具、修脚刀、剃须刀、拔火罐等,如果曾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血液接触,又没有妥善清洗,就可能成为“隐形针头”。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所谓的“正规”养生馆,背地里却提供带有性服务性质的项目。很多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被“理疗”“调理”这类词语忽悠进去。等到出现反复发烧、体重明显下降、口腔反复溃疡这些异常症状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三种方式传播。日常握手、共用餐具、拥抱这些行为不会感染,但如果在公共场所使用了带血的器具,或者进行了无保护的高风险性行为,就有可能中招。
尤其是一些医疗美容机构,使用针头注射美容产品,如果操作不规范、重复使用针具,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
艾滋病毒在进入人体后,不会立刻“发作”,而是潜伏下来慢慢破坏免疫系统。有的人在感染后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没有明显症状,这也是它被称为“隐形杀手”的原因之一。
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免疫系统崩溃的阶段。体重突然明显下降、反复低热或夜间盗汗、反复口腔溃疡、皮肤莫名其妙出现红斑或皮疹、腹泻持续几周不见好,这些都可能是艾滋病的信号。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肠胃不好”“上火”“肾虚”,于是继续拖,直到住进医院才查出真相。
一方面是自信,很多人觉得自己已经“过了那个年纪”,不会再有性行为的“风险”;另一方面是信息差,很多中老年人对艾滋病的了解还停留在90年代的恐慌教育阶段,以为“只有吸毒者和性工作者才会得病”。
但现实是,现在的艾滋病传播,已经越来越“平民化”。有的感染者是因为一次无保护的行为,有的是因为去不规范场所按摩刮痧,有的甚至是因为用了朋友的剃须刀。病毒不认年龄、不挑人群,认的只是你有没有防范意识。
年纪越大,越怕丢人。很多人即便怀疑自己感染了,也不愿意去医院检查,担心“被人知道了没面子”。有的人甚至选择去外地偷偷问诊,有的干脆在网上买些没用的“排毒药”来安慰自己。等病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再后悔已经晚了。
其实现在医院的HIV检测已经非常隐私,甚至可以匿名检测,结果也不会泄露。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如今的抗病毒药物已经能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只要按时服药,很多人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活到老。
感染艾滋病不仅是身体层面的折磨,更是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很多人一旦被确诊,第一反应不是治疗,而是恐慌、抑郁、逃避。特别是老年人,孤独、羞耻感、愧疚感交织在一起,极容易选择放弃。
但现实是,只要接受正规治疗,艾滋病已经不再是“绝症”。我国的抗病毒治疗体系已经非常成熟,药物免费供应,定期检测、病毒控制、并发症管理都有完善的机制。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艾滋病感染者互助组织,帮助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和生活重建。
公共场所并不是“洪水猛兽”,但一些细节确实不能忽视。比如足疗店的修脚刀有没有一次性使用;采耳馆的工具是否高温消毒;理发店的剃须刀是不是每人一换;美容院的注射针具有没有正规备案。别觉得麻烦,该问就问,别因为“怕尴尬”,让自己冒不该冒的风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不少老年人跟朋友结伴去“旅游”,实则被带去“保健中心”体验所谓的“能量床”“磁疗仪”,这些地方很可能藏着非法医疗和感染风险。不是说不能享受生活,但一定要对“来路不明”的服务保持一份警惕。
很多人并不是不怕病,而是总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疾病从来不挑人,只挑机会。尤其是在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免疫力减弱的年纪,哪怕一个小伤口,也可能成为病毒入侵的通道。
从50岁开始,不光是要注意饮食、锻炼、作息,更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被“看不见的风险”侵袭。别总觉得“这事离我远”,人一旦放松了警惕,危险就可能悄悄靠近。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