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老家的时候,我常翻看爷爷留下的一本本泛黄的剪报册,沉浸在墨香、烟草香和爷爷手指摩挲过的页页馨香中。上了年纪的老时钟不知道慢了几度春秋,老屋色彩斑驳,浮在案上思绪翻转,记忆的旧时光流光飞舞,绕几千里奔向归途。
在老家的时候,我常翻看爷爷留下的一本本泛黄的剪报册,沉浸在墨香、烟草香和爷爷手指摩挲过的页页馨香中。上了年纪的老时钟不知道慢了几度春秋,老屋色彩斑驳,浮在案上思绪翻转,记忆的旧时光流光飞舞,绕几千里奔向归途。
爷爷订的报纸。儿时的裙摆沾染了窗台的茉莉香,围在爷爷身边静静看他用“王麻子”剪刀将读过的报纸中的“豆腐块”剪下,分门别类的粘贴在小本子上,印象颇深的是那一册“对联合集”,和彩色电视机播放着的时下流行的电视剧《联林珍奇》,上仄下平、平仄相对的对联美学是我儿时最初的文学启蒙。特别是春节前夕,这本“对联合集”就是爷爷写春联的最佳素材,报纸上奇闻逸事和美文鉴赏类文章是我的最爱,歪在床头读着进入梦乡;趴在阳台念着晒晒日光。爷爷见我欢喜,又给我加订了《儿童报》和《少年报》,我的童年在一页页报纸的哗哗作响中岁月静好。
电视机中的国粹。能正确分辨各种地方戏曲这个技能得益于从小和爷爷奶奶观看戏曲类电视节目。把京剧“国粹”列为孩子们的课程这件事,我拍手叫好。相对于别家孩子在房前屋后玩耍,我更乐意窝在家里看电视。当他们觉得戏曲节奏缓慢拖沓时,我却在唱念做打中领略了其中的国风之美,其中的“韵”只可意会。小小年纪就被花旦的俏皮、青衣的端庄、老生的味道触发了中华文化的血脉觉醒。童年的戏曲时光,是“贵妃醉酒”的怅然,是“空城计”的沉稳,是“四郎探母”的忠孝,是“长坂坡”的智勇。我常学着爷爷的样子摇晃着脑袋欣赏余音绕梁的唱腔,沉浸西皮二黄的婉转,闲来无事也会有模有样地哼唱几句过把戏瘾。午休铃一响,我便飞奔回家一边大快朵颐地吃着奶奶烹制的午饭,一边陶醉在“电视书场”的故事中,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等评书大家的演绎各有千秋,是饭后解腻消食的清茶;是平淡岁月引人入胜的传奇,是中华瑰宝文化一朵绝美的奇葩。
美食与歌声的馈赠。一家子围炉煮茶,引吭高歌的时日,铭刻着“家和万事兴”的隽永家风。90年代中期,时下流行家家唱“卡拉OK”来娱乐生活,奶奶见我喜欢,就带着我来到商场挑选“DVD”机和喜欢歌手的碟片,这些被时代遗忘的家电曾经给予了我最美的“流金岁月”。“碗架柜”里的红烧肉、点心匣子中的“八件”点心、除夕的“冻柿子”等无数好吃的是奶奶给予我童年的惊喜。我曾在无数个放学归来时开启这些宝盒,享受美食的馈赠。在美食与歌声中微笑着的80后如今已成为了孩子妈。
如今坐在自己的小家中和孩子们沏茶闲谈,回忆享受着《哪吒2》带给我们的视听盛宴,在这悠悠岁月中,虽也遇困顿苦楚,但是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家风定,三观正,就能托举更加明媚的星光。
来源:国家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