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学人访谈》·清华大学教授张烈:人文社科滋养“创造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14:41 1

摘要:开栏语:鹿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永嘉学派发祥地”“中国山水诗发源地”。鹿城区社科联与温州晚报今起联合推出《白鹿学人访谈》栏目,彰显瓯越文脉,强化人文社科智库建设,增进温籍学人与家乡链接,助力“强城行动”。

开栏语:鹿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永嘉学派发祥地”“中国山水诗发源地”。鹿城区社科联与温州晚报今起联合推出《白鹿学人访谈》栏目,彰显瓯越文脉,强化人文社科智库建设,增进温籍学人与家乡链接,助力“强城行动”。

他深耕展陈领域,负责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家馆、孔子博物馆等展陈项目;他是业界“大拿”,获得过中国美术界最高奖中国美术奖金奖在内的20余项等荣誉;他是文博数字化的先行者,联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腾讯、新京报等联合撰写并发布行业报告《2022文博数字化报告》,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等国家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土生土长的鹿城人张烈。

近日,张烈教授回乡做客《白鹿学人访谈》,纵论科技与人文跨界融合,畅谈社科滋养“创造力”。

人物介绍:张烈,温州鹿城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导,交互媒体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博物馆传播研究室主任,兼任文旅部·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在浙大转了专业

交叉学科背景“独特”

记:能和我们分享下您的成长岁月吗?

张:我生长在鹿城府学巷,家中有3个姐姐,父母和二姐都还在鹿城生活,所以每年过年都会回到老家,有时候出差也会拐个弯回家看看。父亲曾在部队搞科研工作,后来转业到温州广播电视大学任教,对我们的教育很重视。我自己分别在府学巷小学、温州十二中、温州中学、浙江大学、清华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求学,毕业留校一直干到如今。

记:听说您刚到浙大的时候读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如何走上艺术设计这条道路呢?

张:可能受我父母都是学理工科的影响,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机械制造这个比较传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熟悉的一个专业。

后来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我有个关系很好的同学,他学的是工业设计。因为大一的时候经常和他们在一块玩,了解到他这个专业的一些情况,觉得很有意思,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慎重思考后决定申请转专业。学校也很包容,大二的时候成功办理了相关手续,走上了工业设计这条道路。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是文理兼收,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属于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本身就鼓励跨学科的交流。工业设计在浙大还算工科,但我们也会学很多艺术类的知识和技能。后来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清华美院)读硕士的时候,就属于艺术类了。

记:那有想到时候读工业设计专业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你觉得在设计当中有怎样的获得感?

张:那当时就是想将来能成为一名设计大师(笑)。

工业设计专业一般是指做工业产品的设计,应用很广泛。就像美国工业设计先驱罗维先生的作品,(雷蒙德·罗维,美国“工业设计之父”,也是全球首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设计师)小到一支口红,大到大到飞机、轮船、火车、宇宙飞船和空间站等,都需要工业设计。

我觉得工业设计带给我最大的是一种创造的乐趣。因为设计总是追求新的与众不同的创意。再深入去学习,又认识到这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专业,因为设计的产品不仅是要好看好用,最终是要为人服务。一个产品是否能真正帮助到人们?这需要设计师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考的火花、情怀意蕴其中。

回过头来,我这样交叉的学科背景对我后来的专业研究反而提供了独特的帮助,也有助于我走得更远,让我能够善于将技术、艺术和人文相结合。尤其是我现在主要关注的数字展览设计,既要有技术和艺术表达的创新,又要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凭空炫技。

展览的本质是传播

跨学科融合激发创意

记:您曾牵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国家馆、孔子博物馆、国学中心等展示项目,获得第三届中国美术奖金奖等荣誉,很好奇,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成功法宝是什么?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奖金奖作品《飞跃号磁悬浮列车概念设计》

张: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清华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跨学科融合的平台优势。

设计学它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我们在讲设计有三大要素,也是当年导师教我们的,第一大要素是技术,因为任何的设计发展都依托于当前及未来的技术水平,是在一定的技术上去创新。第二点就是研究人的需求,人究竟这个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怎么能够更好地为人的生活和人的未来服务。第三点就是审美,审美我们也称之为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从技术的发展到对人的需求的洞察,然后到对这种美和价值的判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去做一些创造和创新。

孔子博物馆孔子的一生:金属论语屏风

孔子博物馆互动:夫子答问

所以清华的多学科优势能够很好的支撑设计这样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创作。说到我做的那些展览,可以说是设计学和历史人文考古的再一次结合。展览的本质其实是传播,为人文思想和知识内容的传播和教育服务的,其实和我们报社也很像,只不过采取了不同的媒介和手段,最终是希望把一个有价值、有内涵、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或者一种精神传承,通过能让大家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给它展示出来或者讲出来。在清华大学是有这样的综合学科优势,我们可以广泛的去请教历史人文考古等相关学科的老师,不同专业的老师可以组成紧密合作的团队,这时候,实际上设计的过程,是很多不同学科的老师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创造的过程,知识的碰撞出精品。

张烈带学生一起参与实践课程

除了清华本身的多学科资源,另外我是博导,也可以招收合作博士后。所以我会有意识地去招收学科互补的博士后,比如说我招的博士后有学考古的,有学民俗的,有学传播的,那么在这个科研小组这个环境当中,大家可以相互学习,互相激发创意。

所以很好玩,这些博士原来学的专业和展览没有太多的关联,经过博士后这段时间的积累后,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策展工作做得非常的出色。所以在这个领域,技术、传播、艺术都需要懂一点,那么我们大概知道用什么手段能达到什么效果。我们就知道怎么去组合能够实现我们想要的那种效果。

孔子博物馆序厅的Mapping影像叙事《大哉孔子》

新媒体融合叙事

生动表达人文内涵

记:哪个项目你觉得是印象最深刻的?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让你觉得非常难忘的一些事情?

张:我觉得孔子博物馆是印象最深刻的,孔子博物馆是2018年完成的,2019年正式开馆。那个时候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在博物馆里头不算很普遍,我们当时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提出了媒体和空间融合叙事的创意方法,做完的效果对业界的影响还比较大,成为行业内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现在过去了六七年,回头看还不落伍。

其实当时对新媒体手段在博物馆中的应用还有很多争议,一方面是设备的稳定性问题,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很多做新媒体的公司它本身只有技术背景,人文素养储备不够,不能很恰当的表达人文内涵。而在孔子博物馆,我们坚持从内容出发的原则,和各学科的老师紧密合作,展示手段上也运用了空间、文物、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辅以声、光、电技术的综合应用,将技术和我们要表达的内涵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立体化、动态化地呈现。

所以一个好的展览的核心依然是一个好的内容策划,设计师要深刻理解内容的核心特点,和艺术技术做巧妙的结合,努力去找到一些创新的表达方式。

世园会中国馆序厅—五色土夯土墙上的投影展题《生生不息》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序厅《大运河非遗长卷》

参与展陈设计温州道德馆

期待与家乡同频共振

记:温州古港遗址入选全国十大发现,万众瞩目的园博园明年4月开园,你有什么建议?

张:我和家乡的连接和互动不少,前几年杨府山温州道德馆,就是我设计的。所以为家乡做点事情也是觉得特别高兴。温州自身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几年政府对文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有机会的话我还是很愿意为家乡这方面的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说到建议的话,对于文化传播和展示为目的的公共建筑,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做前期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时候,展陈内容策划和展陈空间设计能提早介入,文化挖掘是首要的,文化建筑要为内容传达服务,内容先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进行有效融合,达到更好的整体性效果。

温州晚报2025年3月29日第一版

记者王乐乐/文 特约摄影师 刘吉利/摄,部分图片受访者供图

来源:温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