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上海某机械加工厂(以下简称“代工厂”)接到一笔外贸订单,受托生产一批摩托车配件。委托方提供了印有“HONDAKIT”标识的设计图纸,并出示了缅甸某公司的商标授权书。代工厂按约完成生产并出口,但数月后却收到本田株式会社的起诉书,指控其侵犯“HONDA
一、案件回顾:代工厂的“无妄之灾”
2023年,上海某机械加工厂(以下简称“代工厂”)接到一笔外贸订单,受托生产一批摩托车配件。委托方提供了印有“HONDAKIT”标识的设计图纸,并出示了缅甸某公司的商标授权书。代工厂按约完成生产并出口,但数月后却收到本田株式会社的起诉书,指控其侵犯“HONDA”注册商标专用权,索赔300万元。
代工厂负责人张先生倍感困惑:“我们只是按图纸加工,产品全部出口,国内根本没销售,怎么会被起诉?”委托方则称授权书系伪造,早已失联。这场“无妄之灾”让代工厂陷入巨额赔偿危机。
二、法院裁判:代工厂为何难逃责任?
裁判结果
法院认定代工厂构成商标侵权,判令其立即停止生产并赔偿本田株式会社经济损失80万元。
裁判理由
商标使用行为的客观性:代工厂在生产环节贴附“HONDAKIT”标识,虽产品未在国内流通,但商标使用行为包含生产、运输等全链条环节,属于《商标法》第48条规定的“识别商品来源”行为。
合理审查义务缺失:委托方提供的授权书存在明显瑕疵(如LOGO变形、授权方无境外商标注册记录),代工厂未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核验,未尽到基本审查义务。
共同侵权责任:代工厂曾申请过与“HONDA”近似的商标,被驳回后仍承接同类产品加工,存在“应知侵权”的间接故意。
三、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示:代工企业的风险防线
作为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北京大学法律硕士,俞强律师深耕知识产权领域13年,针对代工企业提出以下实务建议:
1. 审查义务的“三道关卡”
资质核验:要求委托方提供商标注册证、授权书原件,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或专业机构核查真伪。
标识比对:重点审查商标字体、图形、颜色是否与正版一致,警惕“变形设计”“组合标识”等隐蔽侵权手段。
背景调查:通过企业信用系统查询委托方涉诉记录,避免与“职业造假团伙”合作。
2. 合同条款的“双重保障”
瑕疵担保条款:明确约定“委托方保证知识产权合法,侵权责任由其全额承担”,并设置高额违约金。
证据留存机制:对沟通记录、设计图纸、授权文件等全程录像存档,避免纠纷时举证困难。
3. 生产流程的“避雷指南”
隔离高风险环节:拒绝参与贴标、包装等易涉侵权工序,仅提供“白牌”产品。
动态监控:定期抽检生产线,发现标识异常立即停工并举报。
四、互动话题:代工审查,企业该如何平衡成本与合规?
您认为代工厂是否有能力独立完成商标合规审查?若委托方提供虚假文件,代工厂如何自证清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
风险提示:本文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案件需咨询专业律师。企业合规无小事,事前防范远胜事后补救。
案件咨询可通过百度搜索“俞强律师”通过律临找我进行法律咨询。
来源:神秘案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