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显示,我国核聚变装置实验参数再创新高,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运行指标,标志着工程化应用迈出实质性步伐。
近期,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进展与产业动态引发市场持续关注。
作为人类追求"终极能源"的重要方向,该领域在2025年迎来多项关键突破。
数据显示,我国核聚变装置实验参数再创新高,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的运行指标,标志着工程化应用迈出实质性步伐。
行业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2035年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在政策扶持、技术迭代和能源需求增长的共振下,截至2月末,相关主题指数年内已累计上涨7.79%。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全球能源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可控核聚变作为潜在的战略性能源解决方案,其产业发展正进入快车道。
“本文不涉及任何形式投资建议”
基于公开信息及行业研究,我们对该领域具有技术积累和市场影响力的五家代表性企业进行客观梳理:
5.安泰科技
• 核心贡献:钨偏滤器材料应用于"人造太阳"项目
• 市场地位:中子吸收材料占据国内60%以上份额
• 增长表现:净利润同比增幅39.89%-55.12%
4.纽威股份
• 国际合作:向ITER项目供应核级阀门,安全标准达AP1000级
• 供货规模:累计交付近6000万元设备
• 业绩区间:净利润同比增长41.31%-84.26%
3.弘讯科技
• 技术输出:子公司为核聚变装置研发高动态电源系统
• 国际认可:HDPS系列方案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 增长表现:净利润同比增幅47.88%
2.大西洋
• 资质认证:产品通过中核、国核、广核三大核电集团认证
• 参与项目:为可控核聚变设备关键部件提供材料解决方案
• 业绩数据:净利润同比增长51%-71%
1.核心设备供应商(与中科院合作)
• 技术突破: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低温系统打破国外垄断,系国内唯一与中科院建立战略合作的企业
• 财务表现: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约400%,氢能及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超30%
• 产业地位:入选"十三五"海洋经济示范项目,具备多领域协同优势
来源:商业财经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