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马英九三姐马冰如在北京的26年,她到底有什么故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31 03:41 2

摘要:1948年,马冰如出生于湖南长沙,作为马鹤龄的三女儿,她原名马自东,排行老三。马鹤龄为四个女儿取名颇费心思,按照长幼顺序分别是"以南、乃西、自东、定北",寓意遍布四方。马冰如的小名"曼曼",是父亲精心挑选的昵称。由于父亲马鹤龄身在国民党,长期在外,马冰如从小就

1948年,马冰如出生于湖南长沙,作为马鹤龄的三女儿,她原名马自东,排行老三。马鹤龄为四个女儿取名颇费心思,按照长幼顺序分别是"以南、乃西、自东、定北",寓意遍布四方。马冰如的小名"曼曼",是父亲精心挑选的昵称。由于父亲马鹤龄身在国民党,长期在外,马冰如从小就由奶奶抚养。1949年,国民党战败,马鹤龄带着长女马以南逃往台湾,马冰如与二姐马乃西则随奶奶从长沙返回湖南衡山的老家。战乱造成了粮食短缺,即使是富裕的马家也难以幸免。为了贴补家用,年幼的马冰如不得不与满头白发的奶奶一起上街捡拾纸箱变卖。马冰如天资聪颖,不仅将纸箱售卖,还用巧手将其制成简单的手工艺品,以增加收入,等待父亲接她们去台湾。1949年下半年,马鹤龄先行搬到香港九龙,几个月后设法将母亲和两个女儿也接了过去。他对家人说:"香港还是英国管辖,只能作为临时的中转站。"果不其然,两年后,马家举家迁往台北定居。马冰如的前四年人生,可谓颠沛流离,身处战乱之中,被迫辗转于长沙、衡山、香港和台北之间。搬到台湾后,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环境,马冰如的姐姐们都改了名字。长大成人后,思想日渐独立的马冰如也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如今为人所知的"马冰如"。在动荡的时局中,马家上下团结一心,相互扶持。马鹤龄虽身处政坛,但十分重视家庭和睦,常以《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来教导子女,强调兄弟姐妹要同心同德,母子要相亲相爱,家庭不和会影响国家大事。母亲秦厚修也常以此告诫马冰如和弟弟马英九,若有争执,便让他们诵读此文,以修身养性。马冰如的姐姐马以南和马乃西先后取得了美国绿卡和国籍,马冰如也不甘落后,以"依亲"的名义获得了美国绿卡和国籍。在美国,马冰如进入大学深造,主修中文和教育学。求学期间,她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马冰如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学技能,在一所公立学校谋得了一份教职,担任中文和数学教师。马冰如在美国的求学和教学生涯,不仅为她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她深刻体会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如何促进中美两国的教育和文化交流。马冰如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和文化活动,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交流切磋,分享彼此的见解和心得。在美期间,马冰如结识了她的另一半赵蜀远。赵蜀远是美国阿西布朗勃法瑞集团(ABB)的高级工程师,在电气领域颇有建树。两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婚后,马冰如和赵蜀远共同打拼,相互支持,在事业和生活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7年,中美建交后,ABB集团瞄准了中国这个潜在的大市场,决定派遣一批精通汉语的华裔员工前往中国开拓业务。赵蜀远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语言能力,被公司选中,派驻北京,出任自动化控制总监一职。马冰如作为赵蜀远的妻子,毅然决定随夫来到中国,开启了她在北京的新篇章。1997年,在好友的引荐下,马冰如来到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她顺利地获得了中文部主任的职位。在这所国际学校,马冰如负责中文教学的管理和课程设置,致力于为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中文教育。她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中文的兴趣。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的中文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学校的中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马冰如在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任教期间,不仅在教学上精益求精,还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交流活动。她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中文竞赛和文化节,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和文化修养。同时,她也邀请中国各界的文化名人来校讲座,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和文化见解。在马冰如的推动下,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学生前来学习和交流。马冰如在北京的11年教学生涯中,不仅在学校内部推动文化交流,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马冰如和丈夫赵蜀远第一时间捐款赈灾,并发起了一项募捐计划,号召在京的台湾同胞和国际友人为灾区献爱心。在他们的倡议下,许多人慷慨解囊,筹集了一大笔善款。马冰如和赵蜀远决定将这笔善款用于在灾区修建一所小学,为当地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2010年,在马冰如和赵蜀远的资助下,汶川某地的一所新式小学落成,马冰如专程赶赴现场,参加了落成典礼。她表示,这所学校不仅是一座教学楼,更是连接灾区人民与外界爱心的桥梁,象征着灾后重建的希望。马冰如在北京期间,还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她与北京的高校合作,邀请台湾的教授和学者来京讲学,促进两岸学术界的交流。她还组织台湾青年来京实习,让他们亲身感受大陆的发展变化,增进两岸年轻人的互信和了解。无论是在校园内外,马冰如始终以文化交流为己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架设两岸沟通的桥梁。马冰如虽然长期在海外生活,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她继承了父亲马鹤龄的家国情怀,心系祖国统一大业。马鹤龄作为一名国民党将领,但他却是坚定的统一派,这一点在他的言行中有着充分的体现。1998年,当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时,马鹤龄毅然捐款100万新台币,用于支援家乡湖南的抗洪救灾工作。2005年,马鹤龄临终前嘱托儿子马英九要反对"台独",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马冰如作为马鹤龄的女儿,自然也继承了父亲的这一理念,并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促进两岸交流的事业中。马冰如在北京期间,虽然鲜少公开参与政治活动,但她却一直关注着家乡台湾的政局变化,尤其是弟弟马英九从政以来的种种举措。2014年,马冰如的母亲秦厚修去世,马冰如与大姐马以南在奔丧前专程赶赴"新五四运动"现场,以实际行动支持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主张。尽管马冰如一向低调,但她对马英九的支持却是坚定而执着的。她虽然身在幕后,却发挥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她利用自己在大陆的人脉和资源,为马英九的竞选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和帮助。2015年,马冰如在旧金山参加台湾妇女联合会的活动时,面对记者关于台湾选举的提问,她罕见地公开表态支持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2023年清明节,马英九返回湖南祭祖,他委托马冰如协助马英九基金会,充当两岸青年学子交流的桥梁,邀请大陆的优秀学子赴台交流。马冰如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她发挥自己多年在大陆高校的人脉,精心挑选了来自北大、清华、复旦等高校的37名学生,组成了一个规模浩大的访问团。临行前,马冰如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此行能增进两岸青年学子的了解和友谊,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生力军。作为马家的传人,马冰如继承了父母的家国情怀,始终心系两岸。她在北京扎根26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根在大陆,情系台湾,心怀祖国"的情怀。她以教书育人和文化交流为己任,以谦逊低调和踏实苦干为座右铭,在异国他乡书写了一个华人女性的奋斗传奇。

来源:顶级蜻蜓zL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