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家门口,十几分钟就做完了卵圆孔介入封堵术,脑梗复发风险大大降低,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陪丈夫复查的王女士难掩激动。这一幕,正是京长对口合作中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长治心脑血管专科诊疗中心服务百姓的生动缩影。
“在家门口,十几分钟就做完了卵圆孔介入封堵术,脑梗复发风险大大降低,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近日,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陪丈夫复查的王女士难掩激动。这一幕,正是京长对口合作中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长治心脑血管专科诊疗中心服务百姓的生动缩影。
2023年,京长对口合作以来,针对长治市心血管病诊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与和济医院携手建设心脑血管专科诊疗中心项目。该项目涵盖心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建设及能力提升、专家工作室两大核心板块,从硬件设备到人才技术全方位发力,为长治市心血管健康事业注入强劲动能。
“以前遇到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因没有人工心肺机(ECMO),只能建议转院,患者路上的风险根本不敢想。”和济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马俊杰感慨道。
聚焦硬件短板,诊疗中心建设率先发力,13台(套)高精尖设备陆续落地——从心脏微创手术器械包、冠脉流量仪等“手术利器”,到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等“重症王牌”,再到呼吸机、临时起搏器等“生命防线”,新设备的投入让医院诊疗能力迈上新台阶。“有了ECMO和IABP,我们终于敢接以前‘碰都不敢碰’的危重症患者。”马俊杰说。
不久前,市民徐先生因胸闷就诊,被查出心梗,但术前心功能EF值仅41%(正常需≥55%),且冠状动脉钙化狭窄合并三支病变,多家医院均认为手术风险过高。依托IABP设备与北京专家现场指导,和济医院心胸外科团队成功实施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48小时患者脱机拔管,72小时撤除IABP,两周后顺利康复出院。
硬件解“燃眉之急”,但要让百姓长期受益,必须靠人才技术“扎下根”。
在完善硬件的同时,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与和济医院同步推进专家工作室建设,建成了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太行国际心血管病创新诊疗中心及临床科研转化基地,让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常驻”长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医师、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宏教授,是这场跨区域合作的“核心纽带”。每月第三周星期四,他都会准时到和济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其余时间,还带领团队通过线上会诊、远程手术示范,将先进技术“点对点”传递给和济医院的医生。
去年,河北一名1岁幼儿查出5毫米心脏室间隔缺损,多家医院建议手术。家长听闻和济医院有北京专家坐诊,专程带孩子赶来。郑宏教授检查后判断“缺损有自愈可能”。半年来,通过线上线下跟踪随访,幼儿缺损已缩小至1.2毫米,大概率可彻底自愈。“原本还想着去北京做手术,没想到在这里看好了,太感谢了!”家长十分感激。
除郑宏教授外,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专家库成员也常态化参与诊疗中心工作,形成“远程支援+现场带教”的双重支撑。和济医院也主动选派赵二波、舒高倩等骨干医师赴北京阜外医院、安贞医院进修,一支“带不走”的本土医疗团队逐步成长起来。
如今走进和济医院心胸外科,处处是“忙而有序”的景象:远程会诊室内,医生正与北京专家深入讨论疑难病例;手术室内,本土医疗团队默契配合开展复杂手术;病房里,患者脸上满是安心的笑容。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家坐诊+远程支援+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多学科协作,常态化开展‘心血管健康下乡’活动,让优质医疗服务更贴近老区百姓。”和济医院党委书记郝少峰表示。
在太行山革命老区,这场京长医疗合作正持续升温。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与和济医院的携手,不仅是京长对口合作的生动实践,更让“老区百姓在家门口享优质医疗”的“心”梦想逐步照进现实,为更多家庭守护健康、点亮未来。(贾志敏)
编辑:张岩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