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省邯郸市河南店镇王堡村的专业直播间里,“黑枣姑娘”樊秀方正对着镜头展示刚采摘的黑枣。她随手拿起一颗掰开:“家人们看这果肉,透着蜜色,古法晾晒的甜度能达到……”
河南店镇“一品一播”主播直播介绍“白雪公主”草莓。樊耀泽 摄
“3、2、1,上链接!”
在河北省邯郸市河南店镇王堡村的专业直播间里,“黑枣姑娘”樊秀方正对着镜头展示刚采摘的黑枣。她随手拿起一颗掰开:“家人们看这果肉,透着蜜色,古法晾晒的甜度能达到……”
话音未落,后台订单提示音已响成一片。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河南店镇18个行政村已成常态。
河南店镇党委书记马志景清楚地记得,2023年秋天他带队走访各村时,在田间地头听到的揪心话。在王堡村的枣林里,黑枣种植大户樊秀方蹲在地头,看着满筐滞销的黑枣急得直跺脚:“这么好的黑枣,今年又得烂掉三成!”在石岗村的蟹塘边,养殖户李文凯望着肥美的大闸蟹连连叹气:“养五年亏三年,媳妇天天念叨要把塘填了种玉米。”在赤岸村的草莓大棚中,郭大叔摘下一颗熟透的草莓,无奈地摇头:“这么好的果子,三块钱一斤都卖不动……”
“咱们的好东西,咋就飞不出这大山?”马志景攥着滞销报告,眉头紧锁,也让他意识到:“山里的宝贝要走出去,关键得打通产销链条。”
2024年开春,马志景带着12名镇村干部踏上“取经”路。在邯郸市电商培训班,他们挤在教室第一排,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在助农直播间,看着主播5分钟卖出2000单农产品,同行的河南店镇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樊耀泽激动地说:“神了!咱镇的宝贝也能这么卖!”
当晚,河南店镇镇政府会议室的灯亮到凌晨两点。马志景把手机架在会议桌中间,播放白天拍的直播片段:“咱们就从‘一村一品,一品一播’干起!”台下,村干部们伸着脖子看屏幕,种植大户们交头接耳,电商从业者噼里啪啦敲着计算器算账。
起初,村民们对直播带货半信半疑。石岗村的李文凯第一次面对镜头时,手抖得连螃蟹都抓不稳。“这玩意儿真能卖出去?”他对着手机屏幕直犯嘀咕,一句话说得结结巴巴,直播了半小时就仓促下播。
镇里请来的培训老师没有放弃,手把手教他如何展示螃蟹:“李哥,你就当镜头前是你家亲戚,给他们看看咱养出的好蟹。”慢慢地,李文凯找到了感觉。他开始在塘边架起手机,一边捞蟹一边唠家常:“看这只‘蟹将军',青背金爪,在清水里养足180天……”
三个月后,他的抖音号圈了不少粉丝。最让他得意的是,有位北京的老顾客专门打来电话:“李师傅,你家螃蟹我经常买,今年能不能给我留两箱大的?”2024年,他的蟹塘营业额突破100万元,他计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同时加强与周边村民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产品销售。
在赤岸村,草莓种植户老郭的转型更让人感慨。刚开始学直播时,他连手机对焦都不会,经常把草莓拍得模糊不清。如今的老郭已经成了“草莓专家”,他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白雪公主'甜度高,‘红颜'果肉紧实……”最让他开心的是,去年有个石家庄的父母专门带着孩子家人组团来采摘,“就是看了您的直播,才知道咱这儿的草莓这么好。”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镇里每周组织的直播培训,老郭场场不落。从最开始的畏畏缩缩,到现在能自如地和网友互动,他用了整整八个月时间。“活到老学到老嘛,”老郭笑着说,“现在年轻人叫我‘郭主播',听着还挺带劲。”
2024年,赤岸村草莓销路不愁,还带动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00万元。每到周末,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的农家乐也跟着红火起来。
暮色渐沉,马志景站在河一村直播基地外,听着里面此起彼伏的“上链接”声。他摸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到镇干部群:“黑枣今天又订出200单。”想了想,又给媳妇发了条语音:“别等我了,还得帮河一村琢磨香油直播。”
晚风掠过晒场,带着黑枣的甜香和草莓的芬芳。直播间透出的光亮,映照着运输车往返的轨迹——那些曾经困在山里的宝贝,正沿着“云桥梁”,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作 者 | 本报记者 孟涛 通讯员 王嘉新 实习生 施羽轩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网站投稿:tougao@dxscg.com.cn
报纸投稿:xcgbbtg@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