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高人民法院近日介绍的轻罪前科封存制度,正在为曾经有过轻微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打开"重生之门"。这项彰显司法温度的制度创新,让"社会性死亡"不再成为轻罪人员的终身烙印。
#轻罪前科的“标签”应该终身吗?#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介绍的轻罪前科封存制度,正在为曾经有过轻微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打开"重生之门"。这项彰显司法温度的制度创新,让"社会性死亡"不再成为轻罪人员的终身烙印。
去年此时,深圳外卖骑手李明成为这项制度的首个受益者。他的"打架被拘15天"记录被依法封存后,曾经58次遭拒单的困境得到根本改变。如今在政务系统中,这条记录已被标注为"已启动社会修复程序"的特别标识。
据最高人民法院披露,轻罪前科封存制度目前已覆盖打架斗殴、过失毁财等12类轻微犯罪。申请者需通过"社会贡献值"评估体系,以实际行动证明改过自新的诚意。数据显示,有申请人通过500小时社区服务获得封存资格,也有程序员以开发反诈APP抵扣三年考察期。杭州的张女士更是通过为受害商户直播带货创造30万元收益,获得"模范修复者"的认定。
中国政法大学王志新教授对此解读:"传统上前科记录如同难以清除的印记,而轻罪封存制度提供了修复机会。但需要强调的是,故意伤害等严重犯罪不在封存范围内,这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司法理念。"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开展试点工作。
在社交媒体上,"前科封存"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武汉理发师周先生的案例尤其令人动容——记录封存后,他的女儿终于能在家长群自豪地说:"我爸爸去年救过落水儿童!"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500万人提交申请,司法智能审批系统日均处理量达3万件。
最高人民法院表示,该制度未来有望扩展至危险驾驶罪、轻微盗窃等更多轻罪领域。这项改革既体现了司法文明进步,也为轻罪人员回归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彰显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法治精神。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前科封存不是消除记忆,而是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让法治更有温度。
来源:活力能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