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文科危机与应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6:48 1

摘要:最近,复旦大学宣布缩招文科,引发一波热烈讨论。自古中国人尚文,在学习或教育活动中相对忽略自然科学技术。西学东渐以来,此种情形有所改观,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为世界上最为重视文科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从业人数、学生数量,还是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和学术活动,中国的文科毫无疑问

最近,复旦大学宣布缩招文科,引发一波热烈讨论。自古中国人尚文,在学习或教育活动中相对忽略自然科学技术。西学东渐以来,此种情形有所改观,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为世界上最为重视文科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从业人数、学生数量,还是经费投入、成果产出和学术活动,中国的文科毫无疑问在全球名列前茅。所以,缩招文科的想法和做法,在国内引发热议自在情理之中。

从全球范围来看,文科缩招是大势所趋,并非为中国所独有。而且,此种趋势出现已经有一段时间,已经为各国学者和教育管理部门所广泛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GAI)热潮的涌起,只是进一步推动或加剧了这一趋势。从根本上说,这是既有的文科教育不适应智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AI冲击的不仅是文科,而是对文理工管所有学科都产生颠覆性的冲击。既有的学科划分和知识生产方式,是在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与信息革命、智能革命并不相契。中国高校的学科设置更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很不适应今天大众教育时代的具体情况。因此,缩招文科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包括文科在内的所有高校学科进行适应性调整,甚至是对学科设置、教学活动、学生培养等进行全方位的重新组织。

AI的颠覆式冲击

目前,大模型已经开始大量生成各种文章、音频、视频、小说故事。可以预计,当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产业化成熟之后,可能绝大部分网络内容都将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或辅助生成。就文科教育而言,教师和学生正在步入AI辅助教育的环境中,由此对文科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彻底重塑文科教育。

第一,冲击从知识流通深入到知识生产领域。在ChatGPT之前,AI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教育资源传播与共享的知识流通领域。GAI的创新,改变了人是知识唯一创造者的局面。人工智能的影响,从知识流通领域深入到知识生产领域,存储、整合世界知识,理解、解决复杂问题,促成知识内容的涌现与生产效率的提升。

第二,冲击从学校教育深入到学生就业领域。可以预见,不仅文科教师要与人工智能竞争,文科毕业生很快就会生活在人工智能辅助劳动的社会中,工作中很多问题(如写发言稿、总结材料、文案和策划等),未来都将交于GAI工具协助处理,甚至完全交给人工智能完成。GAI的强势崛起再一次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取代人类的体力劳动,而且可以取代人类的脑力劳动,人类将生存于与AI竞争的劳动环境中。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文科人才,给既有的文科教育体制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三,冲击将从教研环节深入文科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能力的角度看,教育活动可以训练人的观察、记忆、理解、总结、分析、推理、提问、想象、表达、批判以及动手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国内盛行的应试教育则偏重于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等能力的培养。作为知识辅助生产工具,GAI工具在认知层面主要停留在网络资料的学习、整理和归纳的水平上,完成不了创造性的高级知识活动,但它的记忆、理解、总结和简单运用能力远远强于人类。显然,以灌输知识为特征的文科应试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与人工智能知识工具的技能相冲突(或者说相重复)。所以,GAI对教育的冲击,不止于表面所见的现象,如学生用ChatGPT写作业而教师则要改变考核方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否定了应试教育的根本逻辑和根本目标。

AI对整个教育冲击力巨大,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未来的文科教育很快就将存在于AI辅助生存的环境中。可以预见,人类很快会生活在AI全面辅助劳动的社会中,工作中很多问题将由AI协助处理,甚至完全交给机器人完成。当GAI产业成熟之后,每一个文科老师、文科学生和文科教育的管理者、辅助者的教育工作,都离不开无处不在的GAI辅助工具。而文科毕业生都将身处GAI辅助工作的环境中,原本由人类生成的赛博空间内容,绝大部分将由GAI自动生成或辅助生成,人由此不得不与AI“竞争上岗”。按照法国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的术语,AI将成为“技术器官”,而不是简单的工具。就像心血管病人离不开心脏支架,残疾人离不开义肢,AI辅助生存环境中的人根本少不了AI。

文科的不适应性

显然,整个文科教育系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未来的AI辅助生存社会环境,而既有文科教育系统非常不适应。举其大端,简列如下:

第一,仅仅强调死记硬背的文科观念完全不合时宜。中国传统文人以博闻强记为荣,喜欢掉书袋。随着AIGC的大量涌入,AI时代的问题不是知识太少,而是各种知识生产得太多,以至于它带来的好处与麻烦开始持平,甚至制造的麻烦更多。我称之为“知识的银屑病”,搜索引擎、DeepSeek便是为了应对知识冗余而出现的。因此,不管是历史、文学还是哲学,仅仅强调死记很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不能造福社会的文科专业必然萎缩。20世纪是科学时代,21世纪是技术时代,技术合理性成为社会合理性的重要基础。随着学科分化不断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新学科不断产生,一种学科如果不能证明自身的技术目标和社会价值将无法生存。社会资源有限,文科不能靠宣称自己追求真理,就能得到人财物的支持。国内文科还是精英教育时代的产物,是典型的象牙塔学问,师生与现实社会脱节严重。经过20多年的扩招,现在每年大学毕业生超过千万,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大众教育机构,大学生定位已经转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

第三,缺乏深度和创新的文科被机器取代。首先,简单归纳的研究,今后全部要被AI取代,一点价值没有了。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布置作业总结黑格尔自然观,自己搞了一周,不如DeepSeek几十秒生成的内容。她突然明白,文本阐释研究根本搞不下去了。其次,浅表写作,随便议论议论,绝大部分人完全不如AI那样又快又好。非常遗憾,人类世界绝大多数文字工作都很浅表,现在的AI已经够用了。什么策划文案、宣传文案、领导发言、工作总结、未来规划……为什么要让人而不是AI来写呢?现在网上很多哲学短视频,很多介绍哲学家思想、生平,很多都是AI生成的,质量也还可以。

以上是文科学术对AI的不适应性,涉及人文学科知识生产范式的革新。除此之外,文科教学和文科生就业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

如果文科老师知道的不如AI多,学生往往不愿意听老师讲,或者怀疑老师的权威。就我所在的哲学领域来说,很多哲学老师连电脑装机都困难,怎么应对AI的冲击呢?要记要背的东西AI可以讲,老师究竟要给学生讲什么呢?现在哲学专业课的主干是各种哲学史,主要就是读古人的书,让学生记住。显然,以后老师不能讲得这么浅,得示范哲学反思精深的地方。

AI对文科生的就业冲击很大。从技能上说,文科生主要技能是能写、能说、会外语。AI翻译来了,会外语不那么管用了,手机直接可以翻译。而写和说的技能,如果写得不如DeepSeek好,说得不如DeepSeek好,用人单位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AI呢?我认为,文科专业必然要走精品路线,压缩人数,提高水平。

对AI的哲学反思

在理想状态下,高校学科调整和改革应该通盘考虑,文科调整和改革只是其中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文理工管的学科设置已经不适应智能社会的发展,未来学科应该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围绕问题组织起来,能随着新科技的发展灵活调整,带有较强的弹性、灵活性和流动性。由于哲学反思的总体性、深刻性、前瞻性和创新性,高校学科尤其是文科在AI时代的调整和改革,哲学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至少可以通过反思AI,提出文科应对AI冲击的战略。

在很多哲学家看来,我所称的“AI觉醒”相关的系列问题才是纯粹的AI哲学问题。比如,AI是不是主体,AI有没有意识,AI有没有情感,AI会不会推理,AI有没有道德?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些传统思路下的老问题,聚焦于认识AI。此类问题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问题是:AI时代人的历史境遇,尤其是AI时代人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出现诸多困惑。

AI是不是主体?AI是主体,或者泛主体、拟主体、智能体(Agent),又如何呢?有意思的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要给AI、给机器一个特殊的位置,着急让它和人平起平坐呢?AI主体化意味着人被拉低到机器的同一高度,使得越来越多人相信:人只是智能机器的一种。再发展下去,AI登上神坛,智人顶礼膜拜。

AI有没有情感?AI有情感又如何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人会觉得AI有情感、觉得宠物有情感,甚至觉得山川河流万事万物都有情感?AI时代是一个无情的时代,还是一个滥情时代?

AI会不会取代人类?显然,AI如果取代人类,那是人让AI取代自己的。为什么企业主让AI取代自己的员工?因为减少人力成本。可是员工都失业了,没人消费,企业主生产的东西销路何在?显然,这是人类自己的制度安排有问题,让赚钱逻辑支配一切,结果就是AI取代人类。归根结底,这是治理问题,不是哲学问题。

总之,AI对哲学反思最大的冲击,在于人的自我理解之革新,而非AI是否“成人”及其对人的取代。AI对人类最大的挑战,是让智人退化、失去灵性、失去进取心、失去自信,甚至失去自我。

比如,既然担心超级AI潜藏巨大风险,为什么现在还在研发超级AI呢?这违反常识。最常见的回答是:各种复杂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人类解决不了,有了超级AI就能解决了。第一,真的是这样吗?这些问题本质上是计算问题吗?第二,人类怎么就解决不了,这是不是人自己把自己看扁了呢?

从漫长的人类演化史看,智人是进取的物种,失去进取心之后还是智人吗?所以,未来智能社会最大的问题不是AI变成人,而是人变成机器。对于AI哲学反思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与AI的关系中、与AI的对比中重新发现人,重新理解人,并且以同情同理而非所谓“宇宙视角”“上帝视角”去审视AI时代人的历史境遇。

从根本上说,人的问题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最核心的问题。文科审视AI,应对AI冲击,不能离开人文,而文科的调整与改革亦是如此。

文科教育的精品化路线

要积极深化文科教育变革,使AI与中国教育情境更好地融合,走出一条渐进性、持续性、可控性的中国特色文科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

第一,从记忆转向慎思。教育的重心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创新能力,意味着对旧传统、旧观点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对新视野、新思想的发现与建构。目前,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过时。文科教育工作者要向苏格拉底学习,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创造性地学习。

第二,从专学转向通学。目前,文理隔阂广受批评,而实际上如今的文科内部也是有不少隔膜的。一些人“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相互轻视。“分科之学”现在已成为大问题: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文科本就应是通学、问题学,学着自然科学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第三,关注科技发展。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识都谈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寻更高的意义世界?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才能面向真实世界进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讲的东西也难以让他人信服。AI对教育的冲击,再一次证明了一点:科技与人文的全面融合,才是实现优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之策。

第四,学习技术新工具。未来社会将是人工智能辅助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能够在人工智能辅助下学习、工作和研究,是教育活动参与者的必要技能。文科工作者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新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

第五,专业的文科教育,需要精品化。为了应对GAI的挑战,文科教育可以考虑走适度的精品化路线。这是AI时代对所有文科生的倒逼。特别是文艺创作领域,一般般的水准,那AI就能达到。可是要实现真正的“创作”,抵达“艺术”的层面,则需要精英、天才,需要想象力、创造力。要想真正在教育中融合科技与人文,也需要推动专业文科教育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而与专业文科教育相对,非专业的素质文科教育以超越性熏陶为方向,走的是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路线,与国人共同富裕之后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相适应。

最后,“意义”扎根于“交往”。在智能社会中,未来的文科教育必须强调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话、沟通和合作能力。这是因为,人际交往能力将成为机器无法取代的最重要人类技能之一。而且,意义的获取,离不开交往。避免人的异化和退化,离不开交往。从本质上说,人的机器化是人的原子化、齐一化、单调化,是对人的社会性、丰富性和多元性的压抑。相比于理工科教育,文科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习惯方面有先天优势,必须自觉地加强这方面优势的发掘和利用。

来源:为天地立文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