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谈到核能,目前主要是指核分裂为主,许多人对于未来能源,寄望的是核融合,只是核融合迟迟未能商业运作,如今德国创业公司比邻融合(Proxima Fusions)发出豪语,订下目标要在2031年激活测试反应炉,卖出商用运转的第一步,希望在2030年代能正式商用运转。
谈到核能,目前主要是指核分裂为主,许多人对于未来能源,寄望的是核融合,只是核融合迟迟未能商业运作,如今德国创业公司比邻融合(Proxima Fusions)发出豪语,订下目标要在2031年激活测试反应炉,卖出商用运转的第一步,希望在2030年代能正式商用运转。
核分裂反应要用来发电,有诸多缺点,主要是核分裂后的分裂产物还是有高放射性,这部分能量却无法使用,反而成为尾大不掉的高能核废,核融合则没有这样的问题,融合后的产物是无害的氦,因此被视为是真正的洁净能源。
只不过,过去核融合一直是“未来能源”,因为要达到让氢能融合需要巨大能量,很长的一段时间,产生的能源,都少于输入的能源,后续才有实验团队逐渐在短时间内输入大于输出。
初期核融合的主要反应炉形式为环磁机(Tokamak),顾名思义结构就是一个环形,打造设计上虽然相对容易但是控制上却相当困难。另一种核融合反应炉的想法是仿星器(Stellarator),名称来自模拟恒星内部持续不断的核融合反应,仿星器的磁面像一条不断曲折的带子,线圈绕着带子的形状,打造上远比环磁机复杂困难,但是操作上比较容易。
如何将发出的能量转换成电力也是挑战
比邻融合的原型机设计来自于普朗克学会(Max Planck Institute)研究电浆物理学,取得6,500万美元资金,其中包括德国政府的资助,采用仿星器的路线,使用高温超导体,开发准等磁(quasi-isodynamic,QI)仿星器,在实际打造之前,打算先用机器学习与计算机模拟测试,模拟出最佳的结构后再实际打造。预计于2031年打造出测试反应炉,预计打造预算为10亿欧元。
美国自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的联邦融合系统(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则采用环磁机,也是计划于2030年代打造出商用核融合发电,预计建厂于维吉尼亚州,联邦融合系统已经募集资金20亿美元,但是目前反应炉还正在兴建,别说完成电浆生成,或是达到输出大于输出,至于该如何把核融合能量转换为电力,也还没有设想完成。
欧盟主导,印、日、中、俄、美、韩加入的国际热核融合实验反应炉(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计划,也采用环磁机,已经严重落后进度,何时能有成果遥遥无期。
其他核融合创业公司还有法国Alcen、德国Bruker、RI研究仪器、意大利ASG超导体、西班牙IDOM共同创立的高斯融合(Gauss Fusion)公司,也是采用仿星器反应炉,5家公司投资800万欧元,德国政府则补助900万欧元成立,预计2040年兴建核融合发电厂,估计预算180亿欧元。
惊奇融合(Marvel Fusion)则采用激光技术,走惯性局限融合(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路线,也就是并不打造电浆空间,而是把氘、氚混合燃料以金属外壳紧紧包覆在小空间中,此金属外壳称为环空器(Hohlraum),用激光聚焦在环空器上加热,使环空器向内部的燃料辐射X射线间接加热,以完成核融合反应,采用间接加热的原因是,比起直接加热,环空器间接加热的方式更均匀对称。
惊奇融合与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合作创建示范反应炉,预计2027年初激活,惊奇融合于2024年9月B轮募集资金6,280万英镑,另外取得欧盟创新委员会250万英镑补贴,以及最多1,500万英镑投资,预计原型机于2032-2033年完成。
如果上述计划都能顺利,仿星器、环磁机、激光引爆,到底哪个技术才是核融合的“真命天子”?或许2030年代就会揭晓,若又是不断延期、追加预算,那恐怕就只能停留在“未来能源”,但下一步是:如何将发出的能量转换成电力,这也是重大挑战。
来源:十轮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