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知脱胎于殖人,是殖人的变种,在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影响力和话语权之后,又反过来培养殖人,是殖人的精神导师。他们多以专家、教授、学者以及XX大师的名义出现,在舆论场上出镜率很高。
公知之外,国内还存在大量殖人。
有人说 ,公知不就是殖人吗?
是的,公知是殖人群体的一部分,但与殖人有所不同。
公知脱胎于殖人,是殖人的变种,在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影响力和话语权之后,又反过来培养殖人,是殖人的精神导师。他们多以专家、教授、学者以及XX大师的名义出现,在舆论场上出镜率很高。
而普通殖人,是殖人的底层,是公知的拥趸,也是公知代养的产品。
他们的共同德性,是崇洋媚外和恨国。
公知是领导者,殖人是喽啰,他们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在中国互联网语境中,“殖人”一词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盲目崇拜西方、贬低本国文化,甚至带有殖民遗存心态和奴性的人群。
殖人前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借助某些平台的助推,大有一统江湖、全面占领舆论阵地之势,但随着九三阅兵的适时到来,相信殖人的嚣张气焰会有所收敛。
那么殖人是怎么来的、它们究竟要干什么?若要充分解析这一现象,我们需从历史脉络、思想特征、现实危害及破解之道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溯源:殖人是怎样炼成的
殖人群体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其历史基因可追溯至三个关键时期:
1、满清政府的“奴化教育”,为殖人的诞生埋下最初的思想伏笔。
满人入主中原以后,为维护少数对多数的统治,强行推行奴化教育,剃发留辫、自称奴才等降维打击措施,在将国人的尊严无数次地践踏在地之后,部分国人就不自觉的染上了奴性。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列强压迫下推行“洋务运动”,虽然引入了一些西方技术,却未同步推动思想革新,反而强化了“洋人至上”的认知。
民国虽然推翻了满清统治,但却未能摆脱西方殖民者的压迫,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将西方技术神化的同时,错误地将中国文化贬低为“落后的根源”,比如胡适等人。这种“技术崇拜”与“文化自卑”的混合体,成为早期殖人的精神雏形。
2、抗战时期的“汉奸土壤”,为殖人提供了人格样本。
日本侵华期间,通过武力威胁与利益诱惑培养了大批的汉奸、买办。这些人在清政府的奴化思想影响下,本来就都患上了“软骨病”,而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之下迅速下跪,不仅背叛了自己的祖国,更在长期的点头哈腰中,形成了一套“强权即真理”的价值观:谁特码武力强盛,谁就代表文明方向。这种“慕强哲学”成为殖人思想的重要内核。
3、改革开放后的“东西文化碰撞”,在西方的刻意引导和洗脑下,催生出了新的殖人变种。
上世纪80年代后,大量留学生赴西方学习。真正内心坚定、爱国的国人,受到侵蚀的程度较小,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那些理工科人才,他们中很多人都成了令人尊敬的科学家。
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在接触到西方发达的物质文明后,陷入“光环效应”,将西方的一切理想化,不仅自己拜倒在西方的石榴裙下,还以公知的面目出现在国内,有意或无意地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殖人。
同时,西方反华势力也通过学术交流、文化渗透、网络输出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俗称“远程养殖”。这也导致国内部分人群虽未出国门,却通过互联网等远程控制,接受了“精神殖民”。
二、“崇洋媚外”,殖人思想行为面面观:
殖人群体的思想行为,呈现出高度的模式化特征,堪称隐喻话术的集锦。
1、最喜欢双标式批判:
殖人都接受西方殖民主义思想渗透,形成"逢中必反、逢洋必舔"的思维定式,主张中国应以西方模式重建社会秩序,甚至出现“应被殖民三百年”等极端言论。
他们往往系统性贬低国内发展成就,将国内社会问题归因于“体制缺陷”,却选择性忽视西方国家同类问题。
2、最擅长虚空对比:
“对比学”是他们的又一“绝活”,最热衷于将中国与“幻想化西方”进行比较,最擅长拿中国的垃圾堆与西方的大客厅比,却选择性地忽视纽约街头的零元购和流浪汉。即便面对西方社会弊病仍顽固坚持“文明优越论”。
3、最好搞历史虚无主义: 将中国历史简化为“专制黑暗史”,将西方历史美化为“自由光明史”。长城是“封闭的象征”,来历不明的金字塔,却成了世界“伟大遗迹”;郑和下西洋是“政治作秀”,哥伦布航海则是“开拓精神”。
在此认知下,部分群体存在极端自我否定倾向,认为我们的人种不如西方,文化都带有原罪。
4、话术模式化,语言媚外化
细细观察便可发现,殖人都掌握了一整套话术体系,且具有水军性质。所有话术都经过严格包装,具有含沙射影、冷嘲热讽、说三道四、刻意引导等显著特征,且善于打擦边球,不让人抓住把柄。语言上以夹杂外语为荣,以纯中文表达为耻。甚至有人以自己生在中国为耻辱,那副奴颜而不自知、把恶心当做荣耀的奴才嘴脸,看了直就叫人想吐。
三、现实危害:打击国人的文化自信,颠覆公众认知,造成思想混乱
殖人现象绝非简单的个人偏好,其危害体现在三个层面:
1、文化安全危机: 殖人群体通过解构中国历史、贬低传统文化,试图切断民族的文化根脉,对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进行降维打击。根本目的就是要国人失去文化自信,最终沦为精神上的“流浪民族”,为全盘西化做精神上的准备。
2、舆论战内应: 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在国际舆论斗争中,殖人已经成为西方对华攻击的传声筒和放大器。他们将西方叙事内化为“人类普世价值”,客观上成为信息战的“第五纵队”,成为西方的内奸和帮凶。
3、社会信任侵蚀: 殖人通过散布“中国一切都不行”的论调,来削弱中国的社会凝聚力;通过挑起阶层对立、官民矛盾等,使民众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四、破解之道:从“祛媚”到“自信”的升级
要想消除殖人的恶劣影响,仅靠简单批判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多个维度的建设:
1、历史教育的“去滤镜化”:
祛魅首先要从学校教育入手。我们不仅传授中国文化曾经的辉煌,也客观分析近代落后的复杂原因;不仅展示西方的科技进步,也揭露其殖民时代的残酷历史。最终要让年轻人明白: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文明进步没有唯一路径。
2、文化输出的“反向操作”:
通过 TikTok、网络文学、国潮产品等新传播载体,让中国文化以现代方式走向世界。试想,当孔子学院遍布每一个国家,当汉服成为巴黎街头的时尚,当普洱茶成为纽约咖啡馆的标配时,文化自信自然就落地生根。
3、从“西天取经”到“东学西渐”的转变:
鼓励留学生在学习西方技术的同时,也要担当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当充满自信的留学生以祖国为荣,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精神移民时,相信公知和殖人就会作鸟兽散。
4、用事实打破西方神话:
中国人有时太善良,不愿去干那些“诋毁、抹黑、甩锅”之烂事,我们不抹黑,但在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美好画面的同时,也有必要用数据和真实画面去揭示西方社会的问题,像美国的街头流浪汉、欧洲的经济停滞、西方的零元购乱象等等。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西方根本不是天堂,中国更不是它们所抹黑的地狱,大家都是人间,看看谁的人间更好。
5、对部分媒体平台进行整顿。
部分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殖人生存的土壤和发声的喉舌,加大媒体平台的监督和整顿,可以从根源上切断殖人的生命线,慢慢地饿死它们。
中国崛起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找回自信的过程。殖人现象作为历史过渡期的精神胎记,终将随着国家的全面复兴而淡化。
当有一天,我们能够平视西方,既不过度崇拜,也不盲目排斥时,才是真正走出了公知、殖人所笼罩的阴影,而公知、殖人这些特殊时期存在的产物,也会随着祖国的伟大复兴而烟消云散。
来源:零度思维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