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30条冷知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11:30 1

摘要:“春节”是民国才有的叫法: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新正”,1914年民国政府为区分公历“元旦”,才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1、“春节”是民国才有的叫法:古代称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新正”,1914年民国政府为区分公历“元旦”,才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2、压岁钱最初是“压祟钱”:“祟”是古代害人的小妖,长辈给小孩铜钱是为“压住邪祟”,后来“祟”讹传为“岁”,才成“压岁钱”。

3、福字倒贴与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曾下令“没贴福字的人家烧屋”,马皇后急中生智让百姓倒贴福字,称“福到(倒)”避祸,此习俗才流传。

4、春节时间曾多次变动:夏朝以正月为岁首(建寅),商朝改十二月(建丑),周朝改十一月(建子),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建寅”,沿用至今。

5、古代爆竹是“烧竹子”:最初没有火药,古人将竹子扔进火里,利用竹节爆裂的声音驱邪,唐朝才出现火药鞭炮。

6、年夜饭的鱼“不能吃完”:要留到年初一甚至更久,俗称“年年有余(鱼)”,且必须用整鱼,寓意“完整团圆”。

7、年初一忌“扫地倒垃圾”:古人认为这天家里聚“财气”,扫地会把财气“扫走”,垃圾需等到年初二再清理。

8、拜年有严格顺序:讲究“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最后拜平辈”,给长辈拜年需磕头(古代),平辈则拱手作揖。

9、古代有“避债戏”:除夕当天,欠债人会躲进戏园看戏,债主不能在戏园讨债(会被指责“不近人情”),戏园也会保护欠债人。

10、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古代女子受闺阁束缚,只有元宵赏灯时可自由出门,不少男女借此相识相恋,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写此事。

11、元宵灯最初祭“太一神”:汉朝宫廷会办大型灯会祭祀最高天神“太一神”,后来才演变为民间赏灯习俗。

12、汤圆古代叫“浮元子”:因煮在锅里会浮起得名,宋朝才出现“汤圆”叫法,最初只有甜馅,咸馅是近代产物。

13、猜灯谜始于宋朝:最初是文人在灯上写谜语,叫“灯迷”,因猜谜需“打哑谜”般思考,才改叫“灯谜”。

14、古代有“走百病”习俗:元宵夜妇女结伴绕街行走,甚至过桥、摸城门钉,认为能祛病消灾,是专属女性的祈福活动。

15、唐朝元宵放三天假:朝廷会取消“宵禁”(平时晚上禁出门),允许百姓彻夜狂欢,称为“放夜”,是古代难得的“不夜天”。

16、清明是“两节合并”:由“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纪念介子推)和“上巳节”(踏青祓禊)合并而来,唐朝时两者融合为现在的清明。

17、插柳有两种寓意:一是纪念介子推(死在柳树下),二是柳树“辟邪”,古人认为柳能“驱鬼”,会插在门楣上。

18、古代清明有娱乐活动:不仅扫墓,还会荡秋千、蹴鞠(古代足球)、拔河,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远”即写清明蹴鞠场景。

19、七夕最初是“乞巧节”:核心是女子向织女“求巧手”,希望针线活更好,爱情主题是明清才突出的,并非古代情人节。

20、古代七夕“晒书晒衣”:文人晒书防潮,富人晒锦衣炫耀,司马懿曾因“装病不上朝”,七夕晒书露馅被迫出山。

21、月饼曾藏“军情”: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用月饼藏“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传递消息,后来吃月饼成习俗。

22、古代“男不拜月”:因“月属阴”,祭月是女子的事,男子拜月会“阴阳失衡”,女子祭月时会摆月饼、瓜果祈福。

23、登高最初为“避灾”:古代认为九月九“阳数极盛”有灾气,登高到高处能远离灾气,后来才有“步步高升”寓意。

24、插茱萸为“防秋瘟”:茱萸可驱虫去湿,古人认为是“辟邪植物”,插头上或挂腰间能抵御秋天的瘟疫。

25、冬至是最早测定的节气:周朝用“土圭测影”发现,冬至正午影子最长,由此确定了冬至时间,是二十四节气之首。

26、冬至曾放七天假:汉朝放假五天,唐朝放假七天,百姓会像过年一样祭祖、吃团圆饭,互送“冬至盘”(装满食物的礼盒)。

27、吃饺子纪念张仲景:张仲景冬至发明“祛寒娇耳汤”(饺子前身,像耳朵)治冻耳,百姓模仿制作,形成“冬至吃饺子防冻耳”习俗。

28、腊八粥源于佛教:释迦牟尼腊八悟道,寺院用糯米、红豆等煮“佛粥”施舍,唐朝传入民间,成为习俗。

29、小年南北差一天:北方腊月二十三(效仿清朝皇室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沿用旧俗),部分地区还以正月十五为小年。

30、上巳节是“古代踏青节”:三月初三,人们到水边“祓禊”(洗澡)祛晦气,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写在上巳节“曲水流觞”的雅集。

来源:人文历史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