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皇室频道”上线!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31 16:31 1

摘要:日本宫内厅宣布将于4月1日正式开设YouTube官方频道,发布天皇夫妇及皇室相关活动的视频内容。这是继去年开通Instagram账号后的又一次“社交媒体战略升级”,目标明确:重塑皇室形象,扩大舆论影响,强化信息管控。

文丨陆弃

共同社报道,日本宫内厅宣布将于4月1日正式开设YouTube官方频道,发布天皇夫妇及皇室相关活动的视频内容。这是继去年开通Instagram账号后的又一次“社交媒体战略升级”,目标明确:重塑皇室形象,扩大舆论影响,强化信息管控。

皇室“触网”,在2024年的全球背景下,乍看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自我更新。但如果稍作剖析,就会发现这场“数字化转身”背后,是一个古老体制在信息透明时代艰难求存的焦虑回响。

要知道,日本皇室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符号”,它是战后日本政治合法性的残余象征,是天皇制“虚位以治”的代名词。在美国麦克阿瑟将军主导下得以保留的天皇制度,既是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维系社会秩序的根基,也是一种“非政治的政治象征”。然而,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剧烈变迁、年轻一代对皇室认同的急剧滑坡,这种神圣外壳正被一层层剥离。

皇室信息公开——特别是“自媒体化”——原本是现代王室改革的标配。从英国王室在X平台直播查尔斯加冕,到荷兰王室拍摄亲民纪录片,欧洲皇室近年来纷纷“放下身段”,主动拥抱数字时代,以增强民众情感认同。日本显然在效仿,但问题是:他们学得很慢,而且学得很虚伪。

开设YouTube频道,却关闭评论功能,理由是“避免攻击性言论”。这既是对平台生态的不信任,也是对公众意见的防备。皇室不是不想互动,而是害怕被互动。在Instagram上可以晒天皇伉俪合照,可以展示公务仪式盛况,但不能提问“秋筱宫家是否滥用财政预算”,不能质疑“皇室是否还具现代合理性”,更不能触碰“皇室女性婚姻自由”这类核心争议。这不是沟通,而是策划好的剧本直播。

宫内厅今年还专门设立了“广报室”,更新官网、加大图片尺寸、设计更“人性化”的界面……这一切不过是用更柔和的方式延续更僵化的内容。他们希望营造一种“温情可亲的皇室形象”,但不希望讨论这个体制本身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种宣传操作的本质,是“技术性续命”。

但数字社会的逻辑是透明与共建。你既然选择进场,就得接受一切反馈,包括质疑、批评、甚至讽刺。一个不能被评价的YouTube账号,一个不接受挑战的社交媒体账号,说到底,是一套皇权政治美学在社交平台上的复刻,而非真正的信息开放。

更关键的是,这场“社交皇室化”的操作,也无法掩盖皇室制度本身正在遭遇的信任危机。真子公主“平民婚姻”风波所引发的全国性争议,秋筱宫家族的财政审查问题,女性皇族继承权议题的持续僵局,都让公众看清:皇室并非只是穿和服微笑的象征,它仍深陷男性优先、特权庇护、封闭守旧的制度困境。

在全球范围内,王室制度本身已面临越来越多质疑。英国查尔斯登基后民调支持率不断下滑,西班牙王室深陷腐败案阴影,瑞典和丹麦多次削减王室预算,荷兰王室甚至提出“精简君主制”——而日本,至今连“女性天皇”都无法正视。一个制度如果需要依靠Instagram和YouTube来维持存在感,那它本身可能就已经站在历史的边缘。

从技术层面看,日本皇室的这一步并不晚,但从政治文化角度看,他们进得很晚,退得更慢。他们担心被网络舆论吞没,却不敢真正走入人民中间;他们希望被看见,却不希望被讨论;他们希望传播权仍由宫内厅牢牢把控,却忘了社交媒体的本质是“脱中心化”。

你可以关闭评论区,却挡不住民间的嘲讽;你可以剪辑视频,却剪不掉真实的不满。在这个全民表达的时代,皇室如果依旧维持那副“高高在上”的道貌岸然,注定无法与年轻人产生真正的情感链接。

也许,日本皇室真的需要转型。但转型不是换个平台,不是更新页面,而是直面现实、尊重舆论、放下特权。如果不能完成这一点,再华丽的视频剪辑、再多的微笑合影,也只是一场粉饰太平的自我麻醉。

来源:陆弃一点号

相关推荐